劉雪芳 ,王萍 ,魏盼 ,高志成 ,胡曄
作者單位:1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武昌醫院中醫科,湖北 武漢 430063;2 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科,湖北 武漢 430022
頸椎病是一種臨床常見及多發的慢性疾患,以中老年居多,但是隨著工作強度壓力增大及電子智能設備的普遍應用,頸椎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并且發病年齡也越來越呈現年輕化發展。頸椎病目前在臨床上被公認劃分為五型,分別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混合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CSA)為五大型頸椎病里較為多發的一類疾病 ,由于勞損、受涼、年齡等導致病人頸椎出現病變,激發椎動脈周圍神經叢的收縮或者痙攣,致使椎-基底動脈血液供應不足,最后出現眩暈等癥狀,屬于中國傳統醫學“頭暈”“眩暈”等范疇。目前,該病發病率有升高趨勢,且逐漸呈現低齡化。本病的病程較長,容易反復發作 ,會對病人的生存質量產生一定影響。前期的研究表明,使用枕六穴注射治療 CSA,病人 CSA 功能評定量表(FS-CSA)評分顯著下降,可明顯緩解病人癥狀,臨床效果較好,但其內在的血流動力學機制尚待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彩色經顱多普勒血流儀(TCD)觀察枕六穴紅花穴位注射對CSA 病人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 2017年 8月至 2018年 12月于武漢科技大學附屬武昌醫院中醫科就診的 CSA 病人 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觀察組與對照 組 各 30例,其中觀察組脫落1例。 對照組男 12例,女 18例;年齡(42.90±10.21)歲 ,范圍為 20~60歲;病程(2.74±1.40)年,范圍為 0.5~5.0年。觀察組男 13例,女 16例;年齡(42.97±7.74)歲,范圍為 22~59歲;病程(2.79±0.98)年,范圍為 1.0~5.0年。兩組在 性 別(χ
=0.141,P
=0.795)、年 齡(t
=-0.028,P
=0.978)以及患病病程(t
=-0.157,P
=0.876)方面,均差異無統計意義(P
>0.05),可以進行比較。本研究獲得病人或其近親屬同意,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1.2 診斷標準
西醫參考《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2010 版)》中 CSA 的判定標準。中醫則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 版)里眩暈的判定標準,擬定如下:(1)以頸性眩暈為主要癥狀;(2)癥狀可因頭位 、體位改變而誘發 ,發作時伴有1種以上“椎-基底”動脈缺血癥狀,如復視、面部及肢體麻木、肢體無力等,可伴有交感神經刺激癥狀,如惡心、嘔吐及汗液分泌異常等;(3)旋頸實驗發現呈陽性,疾病發作時期進行檢查可見相關的“椎-基底”動脈缺血癥狀,例如眼球顫動、身體失衡等;(4)頸椎影像學檢查發現節段性不穩定或者鉤椎出現增生等 ;(5)除外其他原因導致的眩暈;(6)經顱多普勒(TCD)提示椎動脈或者基底動脈的血液流動速度減低。1.3 納入標準
(1)與前文中的西醫判定標準相符;(2)年齡范圍為 18~65歲;(3)經 TCD 檢查發現血流動力學異常者(TCD 正常值范圍參照《臨床多普勒超聲學》);(4)病人自愿參與本臨床研究。1.4 排除標準
(1)急性頸椎間盤突出,或頸椎有骨折、脫位、寰樞關節半脫位、結核、腫瘤、感染等情況者;(2)由于高血壓、冠 心病導致出現眩暈的病人;(3)伴有其他較為嚴重的病癥如心力衰竭、帕金森、癌癥等;(4)有血液系統疾病或出血傾向者、過敏體質及暈針病人;(5)依從性差者;(6)正在服用其他藥物或使用其他方法治療者。1.5 脫落標準
(1)期間產生不良反應及不能耐受者;(2)不能按照試驗方案繼續獲得觀測指標者。1.6 治療方法
1.6.1 對照組 使用針刺療法:取穴:頸 4~6 夾脊、百會、風池、天柱、大椎。取穴根據《腧穴名稱與定位》標準。針刺方法:病人取坐位,頭頸自然直立,常規滅菌后,用華佗牌毫針(蘇州市華佗醫療用品有限公司),規格為 0.30 mm×40 mm,夾脊穴沿著督脈約 75°緩慢進針橫刺約 1.0 寸,風池穴朝對側鼻尖斜刺,尺寸在 0.8~1.2 寸內,天柱直或斜刺,深度為0.5~0.8 寸,大椎往上斜刺,深度為 0.5~0.8 寸,進針后行平補平瀉法,直至有酸麻脹痛得氣感,留針 30 min,每天 1 次,10 次為 1 療程,共 2 個療程,期間休息1 d。
1.6.2 觀察組 在針刺療法的基礎上加紅花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先給予針刺治療(穴位和操作方法同對照組),針刺結束給予穴位注射治療。取穴:風池、天柱、完骨(取雙側,簡稱枕六穴),穴位的確定依據《腧穴名稱與定位》。操作方法:病人取伏坐位,術者取風池穴、天柱穴以及完骨穴,用 0.55 mm×40 mm 針頭 5 mL 注射器抽取紅花注射液(太原華衛藥業有限公司,批號 Z20093005,批次 17071022,10毫升∕支)5 mL,穴位消毒之后,右手持針刺進穴位,風池、天柱針刺方向及深度同對照組針刺方法,完骨直刺 0.5~0.8 寸,等到病人酸脹得氣回抽沒有血液后 ,把注射液慢慢推入 ,每穴 0.5~1.0 mL。 每 天 1次,10 次為 1 療程,共 2 個療程,期間暫停 1 d。
1.7 觀察指標
血流動力學檢測:病人取臥位,使用 EMS-9U 型 TCD(由深圳德力凱電子有限公司生產)檢測病人治療前、后雙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Vm),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血流速度變化(正常值來源于武漢 科技大學附屬武昌醫院TCD 室)。所有檢測均由操作技術嫻熟的同一醫師進行操作。1.8 療效標準
參考 2012 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判定,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脫落情況
觀察組因個人原因脫落 1例。2.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對比
治療前,兩組病人在 LVA、RVA、基底動脈的 Vm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 療 后 ,兩 組 LVA、RVA、基底動脈的 Vm 均較治療前升高(P
<0.05);組間比較 ,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更為明顯(均P
<0.001)。見表1。2.3 兩組臨床療效分析
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
<0.05),見表2。
表1 兩組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治療前后 LVA、RVA、基底動脈的 Vm 對比∕(cm∕s,)

表2 兩組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臨床療效分析∕例(%)
2.4 不良反應
兩組在觀察期均未發生不良反應。椎動脈型頸椎病(CSA)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變、椎體小關節失穩等,導致椎動脈受到壓迫、變窄,血液流量下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從而出現以惡心、眩暈為主的臨床病癥。劉少東等對頸性眩暈病人椎-基底動脈形態異常及其鄰近頸椎結構異常的多層螺旋 CT 血管成像對比研究發現,椎動脈硬化性窄小、發育異常、走行迂曲和頸椎失穩是頸性眩暈的重要危險因素,其中椎動脈硬化性狹窄和頸椎失穩的影響作用較大。我國醫學的經典著作中雖沒有 CSA 疾病名稱,但以其臨床表現進行研究,當屬于“頭眩”“風眩”等范疇。其病機主要分虛實兩證,虛證有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腦髓經脈失養所致;實證主要有風寒濕邪侵襲、肝陽上亢、痰濁內阻、瘀血內結所致。本病病位在腦竅、頸項部,臟腑可涉及肝、腎、脾三臟。總之,改變椎-基底動脈血液供應是該疾病的治療重點,而中醫治法要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作為治療原則。
本研究選擇雙側的風池、天柱、完骨。風池、完骨等穴位是臨床治療 CSA 的重要穴位,亦是石氏醒腦開竅針法中改善后循環缺血重要穴位,主要為緩解 頸后椎動脈血液供應不足的問題而設計的 ,風池、完骨、天柱能夠醒神通竅、定眩止暈,明顯改善腦部供血。其中,風池、完骨屬于足少陽經的穴位,足少陽經沿頭頸走形,具有調節頸部氣血的效果。另外,鐘曉瑩等基于數據挖掘技術探析針灸治療 CSA 的選穴規律發現,臨床上風池穴治療本病使用頻率最高。風池,乃陽維脈、手足少陽之交會穴,是風邪入腦的門戶,具有明目止眩的功效,為治項強、眩暈之要穴,針刺能夠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局部肌肉組織的痙攣,從而改變椎動脈供血不足狀態,最終起到緩解臨床癥狀的作用。完骨穴位于耳后,鄰近頸項部,可疏通肝膽經氣,有研究表明,該穴可增加腦血流量,改善后循環缺血導致的眩暈癥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天柱穴,治頸項筋急,不得回顧,頭旋腦痛”,天柱為足太陽經穴,是聯絡腦與項之要道,刺之能增強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的經氣,且有益髓通竅的作用。兩者相配可起到疏通經絡、止暈定眩的功能。多項臨床研究表明針刺風池、完骨、天柱枕部六穴在 CSA 臨床治療中應用廣泛,可以明顯改善眩暈癥狀,增加頸后椎-基底動脈供血 。
TCD 能夠快速的檢查出椎-基底動脈的血液流動速率、流動方向、血管的彈性等,從而診斷動脈是不是有痙攣、硬化、血液供應不足等現象。有關實驗發現,收縮期峰值速度的減少是椎-基底動脈血液供應不足病人椎動脈缺血的重要指標,其說明椎動脈血液供應量不足,這可能和頸椎病導致的椎動脈受到壓迫密切相關;但是基底動脈的 Vm 數值增大,流阻增加,這可能和動脈硬化狹窄密切相關。有學者研究提示,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血流動力學參數發生明顯變化,兩側椎動脈和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明顯降低,TCD 可準確檢測病人血流動力學指數變化,有重要的臨床診斷價值。
本研究中,采用 TCD 進行測定提示,枕六穴紅花注射液穴位注射聯合針刺以及單純針刺均能顯著增加 CSA 病人 LVA、RVA、基底動脈的 Vm,且前者的改善作用更加明顯。進一步說明,其作用機制與提高椎動脈、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密切相關,為臨床應用推廣提供了客觀依據。
本研究在針刺療法的同時增加了穴位注射療法。穴位注射治療頸椎病研究報道較多,效果明顯。王建華等在手法治療基礎上聯合丹參川芎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本病,能更好地緩解 CSA 病人的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增加椎動脈供血。穴位本就是人體的刺激核心所在,穴位注射在針刺作用的基礎上,可以準確的使藥效直達病所,既有針刺效應又產生藥物對穴位效應,起到雙重作用,從而改善病人的局部微循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還具有改善血流變、提高血流量的功效,對局部癥狀的消除有積極作用。紅花注射液制劑是由中藥紅花提取而來,紅花是我國傳統藥材之一,有活血化瘀通絡功效,臨床應用廣泛,紅花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是紅花黃色素等,可改善腦組織缺血損傷及血流動力學,廣泛應用臨床多種疾病。本研究表明,枕六穴紅花注射液穴位注射聯合針刺治療CSA 較單純針刺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將枕六穴紅花穴位注射聯合針刺治療應用治療 CSA 效果顯著,能夠明顯升高椎動脈、基底動脈的 Vm,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狀態,從而達到止眩暈的目的。但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擴大樣本量,加強其相關生化指標、代謝等方面的研究,為提高針灸臨床療效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