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洪莉,李洋,陽蓮,李素廷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婦Ⅱ科,湖北 武漢 430060
當今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發展快速,世界醫學技術和醫學模式也在不斷更新,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日益增長,對醫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醫學研究生作為未來醫學科學發展的中堅力量,其綜合能力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既要有扎實的臨床專業能力和較高的職業素質,還應具備嚴謹 的科研思維和能力。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也不斷推動網絡環境的變化,由傳統媒體到現在的多媒體,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也不斷發生著重大改變。1994年中國正式進入 Web1.0 時代,隨后傳統媒體網站版的雛形形成,其主要以單向的推動式網絡為主;2004年,Tim O’Reilly 提出 Web2.0,標志著網絡 2.0 時代的正式來臨,這是一種雙向的,相互學習、去中心化的交流時代,以使用者貢獻價值、開放以及網絡效應,它是由一系列技術、經濟、社會趨勢所共同形成的交互式網絡基礎。2005年 Bill Gates 提出 Web3.0 新的互聯網概念,它是在 Web2.0 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以服務為內容,實現應用程序和數據庫的智能化、個性化,實現價值均衡分配,實現了更加智能化的互動交流,例如治趣 APP,一款在線醫學虛擬教學與培訓平臺,提高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因此,Web3.0 時代的到來讓教育方式推進新的階段,讓教育工作者也有了新的期待。文章結合國內醫學研究生培養的現狀,提出構建基于 Web3.0 的自主學習知識交流平臺的必要性及獨特優勢,為實現該平臺的服務功能 奠定基礎 ,從而提高醫學研究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我國作為一個醫療大國,醫學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醫學人才的最前沿,因此醫學研究生的培養直接影響到了我國醫學事業的進步與發展。高水平醫學人才是研究生培養的目標,培養具備扎實的臨床專業能力、嚴謹的科研態度、良好的職業素養逐漸成為醫學研究生的要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學院校為適應新政策對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做出了積極調整,提出培養既具有一定 的臨床實踐能力,又具有臨床應用研究能力,即合格的臨床醫師兼備良好的學術資質的高層次適用型人才,這也是在精準醫療時代下社會的需求。目前,國內醫學研究生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并軌模式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醫學生畢業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訓臨床高層次醫師,提高醫療質量極為重要。自 2010年起我國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實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合”的改革,以臨床實踐、專業必修課、公共必修課為培訓的主要內容,以在崗培訓為主的臨床實踐,注重醫德培養,強調培訓-考核-晉升相結合,以此來調動培訓的積極性。為適應社會需求,構建專業學位研究生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軌模式,可節約時間,有利于整合醫學的轉變,提高醫學人才培養的規范性,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能力和培養質量。雖然調查表明有些研究生認為并軌培養有助于提高綜合能力,但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分別由教育部和衛生部提出,“雙軌合一”制度尚不完善,教學管理體系參差不齊,正在積極探索順應時代發展的更為合理的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1.2 科研能力與臨床能力兩極分化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分為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研究生,前者注重臨床能力的培養,主要在臨床科室從事醫療工作,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后者注重科學研究的能力,主要以醫學基礎理論為根據研究本學科新知識,兩者在課程設置、授課內容及時間、培養方式方法、培養質量的管理等方面均有不同設置。學術型研究生關注更多的是科研思維、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等,大多時間和精力都在實驗室,臨床實踐的機會少之又少,這就導致畢業后臨床實踐能力不足。而專業型研究生則相反,大多時間都在臨床科室輪轉,很少接觸科研事宜,這類研究生的科研思維薄弱,創新精神欠佳,因此容易出現輕臨床重科研或重臨床輕科研的現象。盡管如此,臨床型與科研型醫學生培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兩類研究生都能發揮潛力,為醫學事業做出貢獻。1.3 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
臨床科室醫療工作繁忙,尤其是手術科室,往往忽略了教學工作,對學生的培養不夠重視,在出科考核時流于形式,考核內容形式不規范,缺乏考核細則,對臨床能力的評估不夠客觀全面。有時臨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很好地結合理論知識來解決 ,專注于個人考試 ,疏于在實踐中合理應用 。掌握專科知識的同時,臨床綜合能力不能有效提高。而對于科研型醫學生來說,雖然基礎研究方面突出,實際上卻很難與臨床結合,不能真正解決臨床面臨的問題。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培養的質量與數量問題,教育質量的優劣對我國醫學事業和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隨著互聯網基礎能力的提升,新的信息技術的驅動,媒介的形態處于不斷的動態變化過程中。從Web1.0 到以交互式為特征的 Web2.0,再到現在智能化 的 Web3.0 時代 ,互聯網技術將進一步為用戶賦能,促進智能媒體的產生,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技術趨于成熟,現實的虛擬化,強調人的沉浸式體驗。基于此,構建的知識交流平臺有其獨特優勢:人性化、智能化、精準化、沉浸式傳播,與目前醫學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要求非常契合。
2.1 內容豐富,資源共享
構建的知識交流平臺里學習資源豐富,實現共同學習,網站可與其他網站信息之間連接,實現了對于不同終端的兼容,從而實現信息互換,多個網站信息的整合和聚集,使內容更加完整,以免遺漏知識盲點。Web3.0 技術提供整潔而豐富的互聯網平臺,將微內容自由整合與智能聚合,提高檢索速度,過濾不相關內容,從而提供豐富而高質量的內容。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只有 3年,在這 3年里要學會從醫學生轉化為醫生角色,醫學知識需要不斷豐富,臨床技能需不斷提高,醫學素養不斷提升,充實自身的方方面面,而時間卻沒那么足夠,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學習更多、更全面的知識。該平臺可大大縮短查找資料的時間,方便快捷,實現多個網站的資源共享,例如手術操作視頻的學習,相同或不同疾病的手術治療操作可以相互學習借鑒,滿足醫學研究生的學習要求。在這里可以學習臨床技能操作和臨床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同步,更快的充實提升自己。2.2 個性化的資源整合
對于學術學位研究生,他們的學習方向偏向科研,需關注多個公眾號更新的醫學界知識點和科研熱點。Web3.0 依據 Mashup 技術對用戶信息內容進行聚集和整合,構建用戶的專屬興趣數據,使得學習內容的特征性更加明顯。在將用戶數據進行有效的整合后,會使信息描述更加的精確,用戶就能夠準確的利用相關的信息數據進行搜索,這樣自己感興趣的最新的熱點知識一覽無余。專業型學位研究生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理論知識或臨床操作問題,也可在平臺里交流,根據分析推送一系列的相關文章或視頻,內容以臨床技能為主,從而實現個性化的學習。相反,學術型學位研究生也可在閑暇之余補充臨床知識,使科研與臨床結合,專業型學位研究生關注科研熱點,在臨床經驗的累計下發現突破口,一定程度上消除兩極分化。還可建立反映用戶興趣偏好的興趣模型,相關領域信息源會實時更新,有效地整合信息資源,主動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推薦服務。2.3 智能化的搜索
由于醫學研究生學習的內容較多,不僅要掌握專科知識,還應熟悉多個學科的知識,甚至科研方法及法律法規等,因此搜索的信息繁多而冗雜。在 Web3.0 構建的平臺里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要來自主創建信息模塊,進行信息清單的構建,打造屬于自己的個性化學習平臺,將信息進行分類,實現智能化信息處理,方便用戶的利用 ,提高學習者的檢索信息的速度 。Web3.0 可以利用有效的挖掘技術來對數據信息進行挖掘和聚合,使得引擎的個性化和智能化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想,便于學習者管理自己的學習,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4 雙向信息的交互式學習
來自不同地區的研究生能力有所不同,掌握的知識水平層次不同,在對同一問題的探討中可能不敢說出真實想法,或存在知識盲點而羞于啟齒,在虛擬的平臺空間里可以自由交流,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提出問題,補充自己的知識盲點。基于 Web3.0 構建的平臺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在平臺里提供多樣化的信息產品,滿足人們多層次的需求,其草根性、低門檻的特點使人人都能自由創造和接受信息。取長補短,借鑒集體智慧的結晶,互相學習,充分彰顯人的能動主體的作用。2.5 人性化的時間、地點
眾所周知,醫學研究生的時間總是緊迫的,繁重的臨床工作和忙碌的科研實驗,讓他們很少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去學習必修課以外的內容,遇到問題也很難有在一起討論的機會。因此,構建 Web3.0 自主學習的知識交流平臺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流,提出問題后不用在線等回復,在自己閑暇之時再討論,也可以分享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科研方法的改進等,學習的交流完全根據自己的時間合理安排,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區別于傳統的學習模式,使學習更加自由、人性化。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智能化,學習模式也在不斷改變。構建基于 Web3.0 的自主學習知識交流平臺讓醫學研究生的學習方便快捷,資源共享讓知識豐滿,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學習內容,高效的智能化搜索,滿足不同類型的醫學研究生學習要求,充分發揮 Web3.0 的優勢特點,提高醫學研究生的綜合能力,適應了我國醫藥衛生事業對高質量醫學人才的高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