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孫道東 ,張國慶
作者單位: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a 超聲科,b 影像中心,c 腦病三科,安徽 合肥 230061
眩暈性疾病臨床十分常見,指病人感覺周圍物體或自身在旋轉、升降和傾斜的運動幻覺,自身的實際運動和感知運動不相符合;常可見中樞性眩暈、周圍性眩暈,其中中樞性眩暈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多見。頸性眩暈指由于椎基底動脈病變導致顱外段椎動脈血流障礙引起的以眩暈為主的臨床綜合征,據統計頸性眩暈占各類眩暈的 13%,其發病原因及機制目前尚未明確。本研究通過對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及 CT 血管造影(CTA)檢查,試圖通過責任血管影像學變化來分析頸性眩暈病因,為臨床醫生診療提供客觀的影像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6年 11月至 2020年 11月于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住院治療的 58例診斷為頸性眩暈病人作為眩暈組,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神經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發布的《眩暈診治專家共識》中對頸性眩暈的診斷標準,所有病人臨床表現為因頭部旋轉誘發眩暈,間歇性出現,可反復發作,持續時間長短不等,同時伴有惡心等癥狀 ;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年齡(63.6±10.9)歲,范圍為 38~85歲。選取同一時期在該院住院做常規檢查,而無特殊臨床表現的病人共計 62例,為對照組,其中男性 40例,女性 22例,年齡(61.9±12.7)歲,范圍為 36~84歲,對照組病人既往均無眩暈癥狀。兩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均行頸部 CDFI 和頸部血管 CTA 檢查,所有檢查均征得病人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1.2 檢查方法
1.2.1 頸部 CDFI 檢查使用西門子 ACUSON S2000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選用頻率 9-4MHz 探頭進行觀察,讓病人平靜休息 5~10 min 后,囑病人仰臥位,頸部墊薄枕,充分暴露頸部,頭稍偏向對側,取縱切探頭掃查頸總動脈后,探頭向外傾斜,見頸椎橫突強回聲,在相鄰橫突之間 即可顯示椎動脈,而后向上依次掃查。鎖骨下動脈發出開始為椎前段(V1 段),向上追蹤至顱骨顯示不清處,依次觀察椎動脈走形,全程血流充盈情況及血流走向。
1.2.2 頸部 CTA 檢查 使用西門子 64 排螺旋 CT 行頸部 CTA 檢查,從主動脈弓向上掃描至顱底,先行平掃,然后經右側肘靜脈或貴要靜脈,使用 Medrad高壓注射器以 4.5 mL∕s 流速,團注碘帕醇(0.37 g I∕mL)75 mL,使用峰值觸發技術 ,以升主動脈達到100 HU 時進行掃描。掃描參數:管電壓 100 kV,層厚 0.6 mm,螺距1.4,掃描時間4.89 s。 圖像使用MIP,VRP 行后處理。
1.3 圖像分析
1.3.1 頸部血管 CDFI 測量 選擇椎間隙椎動脈橫突段(V2),首先進行彩色多普勒取樣角度矯正,調節取樣容積內的角度參考線,使聲束與血管接近平行,一般采取 60°或小于 60°,測量并記錄椎間隙椎動脈橫突段(V2)管徑及血流頻譜多普勒參數,包括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同時對雙側椎動脈PSV 進行比對,PSV<35 cm∕s,提示椎動脈流速減低。
1.3.2 頸部 CTA 圖像分析 對椎動脈形態學變化進行分析。椎動脈形態學觀察包括:狹窄、變異、迂曲、正常。按照北美癥狀性頸動脈 內膜切除試驗(NASCET)法(標準)判定狹窄程度 :輕度狹窄(≤29%);中度狹窄(30%~69%);重度狹窄(≥70%)。如果椎動脈與基底動脈狹窄程度不同,則結果由較重的狹窄確定。椎動脈的變異是指椎動脈發育異常,包括起始部位變異、行程變異、數目變異、管徑變異,如果椎動脈存在變異且伴有狹窄改變,則認定為椎動脈變異。所有 CTA 圖像及后處理均由兩名有經驗的放射科醫生進行雙盲法閱讀,判斷結果一致為準,對有異議者,以討論結果為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3.0 進行統計學處理。有序分類變量采用秩和檢驗,一般計數資料采用χ
檢驗,取α
=0.05 為檢驗水準。2.1 眩暈組椎動脈血管形態與 PSV 關系
58例頸性眩暈病人,椎動脈 CTA 呈狹窄、變異的,其 CDFI檢查 PSV 下降發生率分別為 85.71% 和 70.58%,均高于椎動脈 CTA 迂曲(33.33%)和正常(14.28%),見表1。
表1 頸性眩暈 58例病人不同血管形態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下降率
2.2 椎動脈狹窄與頸性眩暈之間關系
與對照組重度∕中度∕輕度∕無狹窄(3∕4∕5∕50例)比較,眩暈組椎動脈的狹窄程度(12∕16∕17∕13例)更嚴重(Z
=5.550,P
<0.001),說明椎動脈血管造影對頸性眩暈診斷有重要參考意義。2.3 椎動脈流速 、椎動脈形態與頸性眩暈之間關
系 眩暈組 PSV 減低且椎動脈狹窄、變異例數顯著多于對照組(P
<0.05),說明椎動脈血流動力學和形態學對診斷頸性眩暈有重要參考意義 ,見 表2、圖1、圖2。
圖1 男,67歲,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顯示右側椎動脈管腔狹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下降;CT血管造影(CTA)圖示右側椎動脈重度狹窄:A示右側椎動脈PSV減低;B示右側椎動脈重度狹窄圖2 女,51歲,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顯示左側椎動脈管腔變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下降;CT血管造影(CTA)示左側椎動脈中度狹窄:A示左側椎動脈PSV減低;B示左側椎動脈中度狹窄

表2 椎動脈流速、形態與頸性眩暈相關性分析∕例
頸性眩暈是椎動脈 V1-V3 段由于頸部疾患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由此產生的眩暈綜合征。其為發作性眩暈,有時伴有耳鳴、耳聾、惡心、嘔吐等癥狀;由 Ryan、Cope最先提出。描述該疾病的其他術語包括本體感受性眩暈、頸椎性眩暈、頸性頭暈。頸性眩暈是由椎-基底動脈系血管病變引起,找出責任血管,對于臨床診斷與提前干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CDFI 是一種無創簡單便捷的血管檢查方法,不僅能體現椎動脈顱外段的形態和走形,同時還能提供椎動脈血流動力學的信息,近期通過對椎動脈血流動力學研究,發現 PSV 是最為重要的血流動力學參數之一,其診斷準確率很高。本研究顯示椎動脈PSV 的減低和頸性眩暈有直接相關性。頸部血管 CTA 可以清晰的顯示椎動脈狹窄、變異等形態學改變,本研究通過對椎動脈的形態學改變及血流動力學變化進行綜合判定,可得出其與頸性眩暈有顯著的相關性。無論是椎動脈原發病變還是頸部其他疾患間接導致椎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都可出現以眩暈為主要癥狀的眩暈綜合征。頸性眩暈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是很清楚,但是主要有兩種理論解釋,一是椎動脈受壓引起,二是交感神經刺激引起。近年來,血管原因與產生眩暈癥狀的相關性逐步被得到重視。前庭系統的供血主要由椎-基底動脈提供,當椎-基底動脈出現病變,其前庭血供將受到直接影響,其血流量下降即 會導致眩暈出現。椎-基底動脈系統由雙側椎動脈合并形成基底動脈,并延續形成大腦后動脈。因此,當椎動脈的一側因為疾病引起血流量減少時,可以由對側椎動脈供血得到血流補償,癥狀一般很少發生。但當一側椎動脈因為發育不全,或由于動脈粥樣硬化而導致椎動脈狹窄、纖細、閉塞時,且同時合并對側椎動脈受壓,便可能導致另一側椎動 脈供血代償不足,進而導致前庭供血不足,從而引起眩暈。張中銀等對 眩暈研究發現,椎動 脈 多 為一側狹窄變細,或者雙側不對稱。通過對本組病人研究發現,椎動脈狹窄、變異且同時伴有 PSV 減低與頸性眩暈相關性有統計學意義,其椎動脈狹窄、變異且同時伴有 PSV 減低對臨床早期診斷頸性眩暈有重要參考意義。本研究仍有不足之處,缺乏針對病人體質進行頸性眩暈的綜合評估及差異性評估。需要在未來更全面的探討椎動脈病變和頸性眩暈的相關性研究。
通過臨床總結分析發現,頸部血管 CTA 能夠準確診斷出椎動脈狹窄部位、狹窄的程度,而 CDFI 能實時觀察血流動力學變化。通過聯合影像學檢查明確責任血管,結合病人臨床癥狀,對頸性眩暈進行早期診斷,對臨床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頸部 CDFI、CTA 操作簡單方便,對病人無創,同時可以早期診斷頸性眩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