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章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云浮市健身產業東融:機遇、困境與出路*
黃繼章
(羅定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體育系,廣東 羅定 527200)
健身產業是云浮產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云浮“全域東融”的重要內容。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云浮健身產業實現東融具有強大的理論和現實基礎。云浮健身產業高質量東融發展面臨著市場規模、資源基礎、人才支撐、體制機制和健身理念的制約。迫切需要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市場相融;夯實資源基礎,豐富消費選擇;強化人才培養,確保智力支撐;完善體制機制,釋放市場潛能;厚植健身文化,實現持續發展;攜手粵港澳大灣區實現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云浮;健身產業;困境;出路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頒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標志著大灣區發展邁入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于我國區域經濟有效利用國內、國際兩種空間資源,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同時也為深化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機制、新的模式,搭建了新的平臺,注入了新的活力,創造了新的機遇[1]。云浮市產業發展相對薄弱,需要抓住機遇借力大灣區建設乘勢“東融”協同發展。體育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是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方向[2]。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云浮健身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歷史性機遇,是云浮健身產業“東融”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和重要平臺。
在新形勢下,云浮健身產業東融具有強大的理論和現實發展戰略基礎,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和重要的歷史機遇期。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引領作用,統籌珠三角九市與粵東西北地區生產力布局,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深化區域合作,有序發展“飛地經濟”,促進泛珠三角區域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形成梯度發展、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產業協作體系[3]。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以構建“一核一代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為重點,大力推進全省全域參與。作為國家級發展戰略,必然對中國南部地區甚至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必然向內陸縱深發展。得益于云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必然有利于推動云浮與灣區的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合作和競爭;有利于云浮產業振興發展,在多領域、多層次上促進經濟產業結構相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作為一個時代的宏偉主體,其本質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因而可以從某一具體領域直入主題。從云浮健身產業發展領域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必然對云浮健身產業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期,為云浮健身產業參與全域相融指引了方向。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體現了國家對大眾健康的關注,體現了全民健身需要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發展模式與新的服務路徑。隨著我國大國形象在全球范圍內的不斷提升,體育健身行業成為國家重點關注的行業,利好政策不斷。

圖1 2014年至今國家層面關于體育產業的主要政策
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國家層面關于體育產業的政策規劃出臺,隨后各省市也陸續發布了具體的實施意見及計劃,進入強力落實階段;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改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發展健康產業。2018年,《全民健身指南》發布,鼓勵全民科學健身。有數據顯示,2016年國家體育產業總規模達1.9萬億元,增加6475億元,占GDP比重接近1%,與2012年比,體育產業規模和增加值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接近20%,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其中,我國健身產業總產值也在逐年遞增。從2012年1038.3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545.3億元,六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7.7%。政策和現實的大好形勢下,將極大推動中國健身行業長期穩定發展。云浮健身產業作為云浮經濟產業中的重要一環,在國家健康戰略的有力支撐下,必然為云浮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貢獻力量,為云浮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全域相融”起到有力推動作用。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既是黨中央賦予新時代廣東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大戰略平臺,也是云浮千載難逢的機遇。要提高政治站位,找準戰略抓手,全域融入和協力推進大灣區建設,借勢借力加快提質發展[4]。云浮地處廣東北部生態發展區,緊鄰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核心區,毗鄰沿海經濟帶,是粵港澳大灣區和省“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等多個戰略疊加區域,既是大灣區向外輻射拓展的第一環,又是服務保障大灣區建設發展的有效支撐。云浮市委市政府著眼于云浮獨特的區位優勢,聚力打造環珠三角經濟帶發展新引擎,進一步拓展大灣區建設發展的戰略腹地,堅持把“全域東融”作為推進云浮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戰略方向。當前,云浮市大力推進包括現代服務業在內的“七大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著力把云浮打造成為灣區生態的“涵養地”、旅游休閑的“目的地”,大力推進健康醫藥產業集群發展,充分發揮云浮的產業特色優勢,放開眼界拓寬思路,主動對接大灣區優勢產業,強化政策共享、產業共建,著力構建與大灣區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區域發展格局。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健康中國”戰略大環境的引領下,特別是以現代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為主體的大灣區,體育健身產業已然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云浮健身產業要充分利用云浮“全域東融”戰略載體,著力體育健身產業實現東融。
云浮全方位融入大灣區的最大短板在產業,最大潛力也在產業[5]。健身產業作為云浮產業的一部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取得較大進步,但仍然面對諸多困境。
民眾健身的廣泛參與與積極消費,是健身產業的發展基礎和動力。健身產品與服務供給是影響民眾健身參與及消費的關鍵因素。健身產業發展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高度融入市場,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充分實現企業最優效益。由于市場體制不夠完善和城市化進程偏低,云浮存在著市場產業規模小產業結構不完善等問題,制約的健身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企業成熟度不夠,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和市場主體專業化程度不高。首先,隨著大眾消費結構的升級,對科學健身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云浮健身消費低高端兩級分化,目前低端消費占主體,刺激消費能力有限,主要原因是健身市場主體專業化程度不夠。其次,企業成熟度不夠主要體現在分布零散、同質化嚴重,形成的惡性競爭不利于健身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此外,在當前信息化變革中,智能健身是健身產業創新重要組成部分,云浮在互聯網+健身產業發展相對弱后,與大灣區融合程度不夠,更多的是簡單嫁接和復制。
物質資源基礎是健身市場發展主要載體,是承載健身市場有形資源。在全民健身推廣之后,云浮依托各項賽事大力推進各項競賽和群眾性體育活動,比如:云浮市運動會、市長杯足球賽,全民健身路徑建設等,對民眾健身意識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基本都是利用現有的體育資源開展的體育活動,對民眾的健身消費和健身產業資源基礎的發展促進不大,健身市場激活程度有限,民間資本參與程度不高,健身產業的資源基礎和公共服務體系非常薄弱,健身場所和設施嚴重缺乏,現有資源基礎很難滿足民眾對健身的新需求新期待。
健身產業需要復合型人才,對從業人員有較高的素質要求,員工不僅要具備較強的體育專業理論與技術基礎,還要精通企業管理策略,既要會生產,又要會銷售[6]。我國以進入健身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對健身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有較高的要求。目前,云浮健身人才支撐極度缺乏。有調查顯示,某市健身俱樂部私人教練員,18—25歲、26—30歲、31—35歲、36歲以上教練員分別占比 66.07%、20.98%、9.82%、3.13%[7]。這說明我國健身教練隊伍整體趨于年輕化,云浮更是如此。而且大部分健身教練工作時間較短,人才流失嚴重,人才質量也亟待提高。云浮健身產業人才支撐主要來源于體育專業院校,發達地區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很難被吸引到云浮。云浮高校較少,目前只有一所高職院校培養相關健身人才,人才輸出數量有限,最終還是流入大灣區,后備力量培養嚴重不足。云浮健身產業人才支撐的數量、質量和不穩定性,很難對產業形成有效支撐,嚴重缺乏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
合理的機制體制是引導健身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大眾消費的升級,健身產業迎來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健身產業主要包含健身實體俱樂部的發展、健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健身配套產品等,云浮市目前還極少相關配套機制體制。健身產業具有產業鏈長、關聯效應大等特點,是體育產業的主導產業[8]。當前云浮健身市場機制體制落后,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健身產業的良性發展。當前,云浮健身產業機制體制不完善主要體現在配套政策執行不夠,健身產業政策內部缺少激勵市場發展的體制機制。國家有明確的鼓勵健身產業發展的文件,出臺了一些比如財稅優惠、吸引人才補貼等,但沒有很好的得到執行,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健身市場的的發展。
健身理念是指健身文化方面的影響和約束,不僅包括健身者健身價值認知、健身文化認同,還包括社會文化環境和健身文化發展。基于文化影響的個人內在興趣、思想觀念、技能,不僅決定著個人健身參與與消費行為,亦影響著健身產業的發展[9]。在不同的文化影響下將產生不同的消費觀念。在農耕時代,民眾的消費觀念保守,以勤儉節約為主。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西方健身文化進入我國的近二十年來,我國發達地區民眾健身消費觀念有了較大變化,積極進行個性化消費,將消費觀轉化為享受消費、提前消費。云浮地區受農耕文化影響根深蒂固,深受傳統社會體育文化的影響,云浮主要注重競技體育和傳統體育的培育,而休閑和健身觀念還沒有普及,多數民眾對于健身文化的理解還停留在學校體育競賽、廣場舞、公園漫步階段;加上缺乏健身文化傳播載體和健身技術的指導,健身文化認識還有待提高,健身消費未能成為民眾業余的主流消費形式。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云浮適時提出“全域東融”就是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期挖潛力、補短板。恰逢“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各種健康產業政策利好,國家提出要著力促進體育健身產業高質量發展,健身產業作為云浮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潛力巨大,必須多層次、多領域著力推進云浮健身產業東融,提升云浮健身行業服務水平和發展質量。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廣闊的健身產業市場,是國內健身市場和產業最成熟的地區之一,也是國內與世界交流最前沿陣地,云浮健身市場要高度與粵港澳大灣區融合,以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優化健身產業結構。首先,打通信息通道。粵港澳大灣區具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如科技信息、政策法規信息、教育培訓信息等,是全球化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集聚地,具有對社會各領域開展信息服務的功能和能力。優秀的健身課程和健身產品,往往由于信息滯后而錯失客戶需求。全面促進云浮地區健身產業高質量發展,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要實現與大灣區的信息相融。云浮通過拓寬信息獲取渠道,加強人員與信息溝通,可以有效提升云浮健身行業服務水平和市場規模。其次,推進技術兼容。技術資源既包括運動技術,也包括技術產品。大灣區健身行業技術更新日新月異,技術資源的缺乏很大程度阻礙了云浮健身產業的發展,先進的技術資源可以促進健身產業升級。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頒布,許多體育健身器材以及健身輔助儀器開始涌現,如彈力帶、運動手環、體成份分析儀等,這些健身器材和儀器適合不同健身人群,為全民健身提供了良好的健身工具。先進的運動技術也使健身行業課程推陳出新,新的運動技術和技術產品的運用,將使區域市場形成良好對接,將極大地豐富市場內涵,促進云浮健身市場高質量發展。
云浮全方位發展的短板在產業,資源基礎薄弱導致云浮健身產業承載能力有限,云浮應大力夯實資源基礎,發揮市場潛能。首先,吸引粵港澳大灣區資本投入,強化有形資源承載空間和質量,將場館建設和器材投入納入城市化建設,讓更多的民眾有更多的選擇和享受個性化服務。其次,強化社區、健身活動站點的建設,重點投入縣市區域健身項目建設,促進健身產業均衡發展。再次,積極推進學校體育資源的開放,豐富健身資源的供給,并制定對外開放場館的配套制度,尤其是促進消費型體育健身項目質量和容量提升。第四,多方力量構建完整產業鏈,健身產品的消費是健身產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厚實的資源基礎才能豐富民眾的消費選擇,并打造個性化的消費服務,從而積極推進與粵港澳大灣區健身產業鏈的融合。
人才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促進云浮與大灣區人才資源的相融,是發展云浮健身產業的重要路徑。人才資源主要包括專業技術人才(如健身教練、銷售人才等)、管理和運營人才等。專業復合人才能確保健身技術指導的良性上升,管理人才能確保產業實體的良性運營,同時具有相融粵港澳大灣區健身產業制度保障路徑設計和服務路徑的構建能力,是云浮健身產業服務路徑的制度設計者和管理實施者,這些對健身產業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首先,政府或者健身產業管理者需要完善人才引進的保障激勵機制,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等方式,依托健身產業實體精英和高校人才優勢搭建橋梁,形成紐帶作用,加強交流與合作,學習大灣區或者國外先進管理理念。其次,依托高校和體育智庫,通過長遠規劃和短期培訓,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政校企行合作等方式夯實人才培養陣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支撐后備力量。再次,加強與大灣區人才培訓體制融合,與時俱進,相互融入產業發展和企業管理,進一步實現云浮與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相融。
機制體制建設是健身產業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既包含整個行業體制建設、也包含單個實體內部體制建設。首先,通過引進成熟健身企業可以帶動區域健身企業發展,通過成立行業協會可以形成體制共享,通過連鎖加盟可以制度嫁接等促進云浮與粵港澳大灣區體制相融。其次,政府簡政放權,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充分發揮健身市場的自身活力和造血功能,促進提高企業決策者和管理者的積極性,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意識。其次,深化健身市場“放管服”改革,積極推進體育行業協會合作功能,在加強科學監管體系建設的的前提下,助力與粵港澳大灣區民間行業協會合作持續快速發展。
健身文化是健身市場良性發展的底蘊。受傳統社會體育文化的影響,云浮很難厚植健身健美文化。廣義上的社會體育文化在云浮難以培育體育產業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粵港澳大灣區健身文化濃厚,與對外交流頻繁和城市化發達程度密切相關外,還與健身理念(健身文化)密切相關。因此,云浮應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健身文化交流,培育和創新觀念;政府和企業要大力倡導可持續的健身消費活動,開展全民健身休閑教育活動,幫助民眾摒棄傳統的休閑消費觀念,樹立新的、可持續的消費觀念。多層次、多渠道積極倡導力與美的結合和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導科學訓練方式對身體機能的積極影響;注重與粵港澳大灣區一同吸收了優秀的健身文化,并依托專業的健身指導引導民眾科學健身,培育健身理念土壤,將健身不僅體現在外在軀體上,更多的要引入民眾的精神世界。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背景下,云浮健身產業“借勢東融”著力形成高質量發展態勢,既是云浮產業的現實需求,又是云浮廣大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云浮健身產業需要抓優勢、挖潛力、補短板,破除多方制約,走出產業困境,主動承載和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著力在拓展健身市場、夯實資源基礎、構建人才支撐、改革機制體制和培育健身文化上下功夫,從而實現云浮健身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1]劉國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視域下湛江打造重要發展極的對策研究[J].廣東經濟,2020(2):74-81.
[2]陳燕,林仲豪.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產業協同的灰色關聯分析與協調機制創新[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8,33(4):89-97.
[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剛要[EB/OL].http://www.12371.cn/2019/02/19/ARTI1550531614551846.shtml.
[4]黃漢標.搶抓機遇找準定位全域融入大灣區健身[N].南方日報,2019-5-6.
[5]戴俊,等.我國健身休閑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19(9):67-72.
[6]楊伯瑤.唐山市區健身俱樂部私人教練職業素質的調查與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2017.
[7]任波,等.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與改革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8,33(5):407-411.
[8]花楠.我國健身休閑產業的發展困境與路徑優化[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6):37-41.
The Eastern Integration of Fitness Industry in Yunfu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gress Guangdong-Hong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Opportunities,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HUANG Jizhang
(Luoding Polytechnic, Luoding 527200, Guangdong, China)
2018年廣東省高校省級重點平臺和重大科研項目——特色創新類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高職健身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研究”(項目批準號:2018GXJK388)。
黃繼章(1979—),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