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宇,孫中華,楊 琳
(1.綏化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綏化 152061;2.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分院,黑龍江 綏化 152061)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黨的工作重心由扶貧攻堅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轉變。十九屆五中全會也對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十四五”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關鍵時期,亟須人才支撐助力鄉村振興。2017年頒布的《“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要培育出一批適合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專業性強的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要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其總人數將超過2 000萬。[1]以“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戰略要求為出發點,探索構建服務“三農”的、靈活高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并逐步建立常態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
1.新型職業農民內在屬性及特征
付景遠教授認為,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相比要具有一定的選擇權、流動性和經濟學理性人的特征。這些特征使職業農民可以充分利用市場機會追求經濟報酬的最大化。由此可見,職業農民是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新職業類型,本文認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內在屬性主要體現在職業和素質兩個方面,如圖1所示。

新型職業農民必須專職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能、經驗。因此,新型職業農民的內在屬性不但把新型職業農民與兼業農民區分開來,又把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區分開來。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征主要體現為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
2.新型職業農民內在動力
朱啟臻教授認為,引導農民充分參與市場競爭、保持職業穩定性、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觀,能更好地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內在屬性。傳統農民進行農產品生產是為了滿足自給自足的需要,傳統農業的主體是自然經濟的產物。而把務農當作終身職業的新型職業農民,要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實現最大化報酬,必須充分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所以說,新型職業農民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同時,新型職業農民的行為要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但要掌握現代農業所必需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還要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1.“后精準扶貧”時代要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面對新形勢,要用新判斷、新舉措來統領扶貧工作,進一步激發欠發達地區相對貧困群體發家致富的內生動力。僅靠外部輸血而短暫解決“生存型貧困”的“扶貧成效”是不穩定的,會產生返貧和“脫貧搖擺戶”等現象。所以,要積極培育一批新型職業經營主體,引導脫貧戶通過發展內生動力走脫貧致富之路。只有把“生存型貧困”與“發展型貧困”兩個目標統一納入到扶貧攻堅全過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并杜絕返貧現象的發生。
2.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需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足始終制約著鄉村的振興。要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必須把農民合作社作為支撐點。農民合作社是以集體形式把零散村民聚集到一起,發展規模化現代農業,是連接市場的有效載體,是大部分地方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新型職業農民按類別可以分為三類,即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企經營管理人員、普通種養大戶或家庭農場主、普通農業技術工人。積極培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人才,可以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動力、活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據統計,全國農民合作社數量超過了220萬家,輻射帶動全國近一半農戶,在產業發展、農產品銷售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現代化農業發展需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我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乎到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社會的穩定以及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現代農業發展中,極大地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和經營方式,促進了農業新業態的發展。例如,綠色農產品網紅帶貨,依托網絡平臺的農產品營銷模式、以電子商務為媒介的連鎖經營、農產品物流配送服務等,促進了與農業農村經濟活動緊密連接的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從業素質要與之相匹配,這就要求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學習,提升職業素質。另一方面,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發展農村“三產”融合,拓寬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增值。最后,作為現代化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的農民必須現代化。達成農村產業發展這一目標,最終還是要依靠農民這一主體。要在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前提下,精準有效地提升農民創新創業能力,形成與人們消費結構相適應的現代農業體系。
文化素質是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素質培育體系的關鍵。農民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響著農民整體素質的提升,進而影響新農村的建設。首先,通過推動人才振興,確保人才扶貧和人才隊伍建設相統一。人才扶貧主要是指提高對鄉土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開展農村人力資源建設和加大培訓力度,將更多“草根”轉變為“土專家”“田秀才”和“本土能人”。其次,還要加大培育種植養殖能人、創業致富帶頭人等農村實用人才力度。積極開展靈活多樣的“融資+融智”農產品產業培訓和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最后,建設優秀人才隊伍,把推動“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試點”作為契機,組建人才服務團隊,鼓勵城市退休人才返鄉發展鄉村建設。[2]開展科技指導培訓,選派專業技術骨干“送教上門”。總而言之,加快補上“三農”領域中專業人才缺乏的突出短板,是奮力實現農業高效高質、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必由之路。
科技引領發展,重點表現在農業農村建設和發展中。走農業組織化、規模化、品牌化道路,可以更好地推進現代特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三產”融合發展。一方面,職業農民作為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的主體,要想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提升農村經濟水平,必須具備基本的種植養殖能力、科技創新及應用能力、資源整合和組織管理、市場運作等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市場主體,樹立現代觀念,積極通過科技手段參與市場競爭,切實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最后,新型職業農民科技素質培育同樣需要社會資金、人力、宣傳等支持。在現代化新型職業農民科技素質培育理念形成的基礎上,最終實現農業生產增收的目的。
新型職業農民應具備一定的道德品質、學習精神、奮斗精神、職業素質等思想道德范疇的素質。新型職業農民不但要保持對生活、對知識不斷獲取的能力,還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這樣才能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進取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現代化職業農民。同時,新型職業農民還要有良好的農業從業態度、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等。一要培養農民對腳下土地和家園深厚鄉情的農業從業態度。把樹立農民參與農業種植的職業感、建設農村的使命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二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應使農產品具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保障。隨著消費者需求結構的不斷升級,農產品的供給要側重需求方的多樣性,供給商品主體要滿足消費者日益關注的安全、健康、環保等綠色和有機食品的需求。這就需要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快農產品結構從數量向質量提升的轉變,不斷地推進現代農業可持續性發展。
新型職業農民生產經營素質是農民能否致富、能否參與市場有利競爭的關鍵。如今面對大市場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模式,是從傳統單一自給自足的小生產模式過渡到規模化大生產模式,并逐漸發展出來的。生產經營模式的不斷演進也要求現代農民的生產經營素質一定要與現代化大市場相對接。如何達到有效對接的要求?這就需要在具備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產品推廣、專業技術等能力的前提下,拓寬新型職業農民在市場需求、生產技術上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新型職業農民在不斷更迭的市場競爭活動中,才能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1.實用人才培育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新型職業農民的來源包括返鄉農民、農村務工青年、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所以,實用人才培訓要精準化、全面化,加大投入力度,培育出更多的農村實用型人才。例如,“土專家”“田秀才”及“返鄉創業農民”“農村電商人才”等。[3]要在政府牽頭的基礎上,鼓勵村集體多途徑爭取項目資金,每年分類、分層培訓新型職業農民。例如,開展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產業扶貧帶頭人培訓、專業生產型培訓、技能服務型培訓等;要精準分類舉辦有特色的技能比賽,如農民技術員、電商營銷等技能大賽,增加相互學習、互相切磋的平臺;同時,建立農村人才培養、選拔、評價、使用體系,定期組織評定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形成常態化的教育對象培育路徑。
2.農業產業化人才培育
精準培育農業產業化人才,需要鼓勵一批龍頭企業,并聯合高等院校一起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化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按類別可以分為三類,即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企經營管理人員、普通種養大戶或家庭農場主、普通農業技術工人。新時期,國家關注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人才的培育工作。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家相關政策提出要加強對農民合作社領頭人、農村經紀人等農業產業化人才的培育。形成常態化、標準化的農民職業技能、農業實用技術和農業標準知識培訓體系,精準培育出一支有前瞻性觀念、眼界開闊、科學經營管理理念的優秀農業產業化企業家隊伍,同時帶動、培育出更多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和農業技術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
1.教學手段多樣化
通過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農業科技園區、農業企業、農業院校和其他社會教育和培訓機構等市場實體,以獨立實施或參與合作等多種方式開展職業農民培養工作。調動農民參與學習和培訓的積極性,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關鍵。探索式、啟發式、參與式等多元化的培訓方式在實踐中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研究發現,選擇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和培訓載體,可以促使新型職業農民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具體而言,根據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和互動性強、數字資源豐富等特點,開展靈活多樣的“移動互聯”在線培訓活動。如農技論壇、農技農資APP、抖音短視頻等,讓農民利用碎片化時間更高效、便捷地學習農業知識,使農技培訓與交流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2.教學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創新職業培訓教學方式,以線上與線下教學相融合的發展模式,精準對接每類人員對于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需求。可以采用“空中課堂”“固定課堂”“田間課堂”相結合的模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有利于拓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寬度和廣度。具體而言,可以根據農產品的生產特點,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如“農學結合”的分段式培訓模式,這種模式是按照農時季節差異設置有針對性、更易理解的教育教學內容,從而提升教學質量;還可以通過聯系中職教育院校,開展“送教下鄉”活動,把中職院校的實踐教學與新型職業農民的田間地頭培訓結合在一起,理論指導實踐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員和農民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更易學習到實用性較強的農業技術。
3.教學周期長短期并重
教學周期要結合農民實際需要而靈活設定,為職業農民提供便捷式、碎片化的學習條件。職業農民田間短期培訓模式,主要是指涉農中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機構與農村社區、村鎮、農業生產基地共建的農民田間學校。長期培訓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具有一定差異性與特殊性的區域化教育模式。積極推進并探索有效的長短期教學模式,可以通過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 “政府+企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的農村職業教育模式;在職業教育中引入市場機制,豐富培育模式,如“學校+實訓基地”型、“創新創業培訓+經營銷售指導”型、“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型等。這些長短期并重的教育方式,可以更精準地提升常態化職業教育的有效性。
1.教育內容與農民需求相吻合
通過專題調研組織開展符合職業農民需求的培訓活動,精準掌握各地職業農民培育發展需求,合理開發精準培訓資源;可以通過建立具有一定惠農政策的專業化農民學院,鼓勵動員更多農民積極主動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進而提升農民職業技能。由于農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應選擇農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難度適當的授課內容。內容要符合農民實際農業發展的需求,根據農業生產特點進行具有一定實操性的專業訓練,同時包括有效的管理、經濟、技術類知識體系,從而提升新型職業農民技能水平和理論素養。
2.教育內容與區域特色農業相對接
不同地區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根據當地特色和產業發展的需要去設計。內容方面有所側重,培養能夠適應本地發展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其一,積極推廣適合當地農業特色發展的教育教學培訓教材。通過開發在線開放優質課程,秉承“共享共用”的教學理念,注重中高級學校教學的職業能力培養。其二,助力職業農民增收,為創新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廣闊的舞臺。要著力打造“一村一品”產業,形成特色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大力發展無公害特色農產品種植并使其增值。
3.教育內容與現代化農業相銜接
教育內容要符合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特點,適合不同農業崗位所要求的專業技能,例如農村合作社經營技能和綠色農產品營銷技能等。同時,按照現代化農業發展需求,要適時調整教育結構與梯度建設,培育出符合現代化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需求的高素質職業農民。在農業全產業鏈的前、中、后各環節,都要積極培育符合現代農業技術要求的應用型人才;在農產品銷售環節,應強化農產品電商人才、經營管理等人才的培育。在梯度建設上,建立縱向的初、中、高級職業教育體系,梯度規模和特色都要符合實際需求,具有常態化、優質化、穩定性特征;根據“三產”建設需求,橫向上設置專業課程,適時調整農業技能與專業知識培育方式,使其培養內容更具體化、專業化。同時,也需要當地政府結合現代化農業發展要求給予相應的定向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產業鏈延伸產業發展的資金和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