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道禎,王 媛,馬曉斐
(云南大學 職業與繼續教育學院,昆明 650000)
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口劇增,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探究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發展問題成為重要課題。老年教育在老年人繼續社會化、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系統性的文獻回顧可明晰老年教育發展的現狀及預測未來發展趨勢。但以往研究樣本少,且局限于對二手文獻分析,無法深入探究。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分析的方法,運用CiteSpace5(6.R5)在期刊分布、研究機構、研究作者、研究主題和關鍵詞共現及相關聚類進行計量分析,探析我國近二十年來老年教育研究的熱點、趨勢與不足,以期提高我國老年教育研究質量,為解決我國老年問題提供智力支持。
本文采用CiteSpace5(6.R5)版本中的CNKI數據分析模塊進行數據處理。
為提高研究質量,探究我國老年教育研究趨勢,數據樣本來源于2000—2020年CNKI數據庫社會科學Ⅱ輯中的核心期刊及CSSCI文獻。研究以“老年教育”或“老年人教育”檢索式為篇名進行精確檢索,檢索時間截至2020年6月6日,共檢索到201條文獻,手動剔除1篇報告、1本圖書,最終選取有效文獻199篇。在CiteSpace5(6.R5)版本中,將數據轉化后分別選取“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 “Journals”依次進行可視化分析,并生成相關的知識圖譜。


表1老年教育研究核心作者

設置單個時間區間長度為1年;TOP=50,出現198個節點,68條線。由普萊斯定律,可得Nmax為12,得出M為2.59,即發表3篇以上的研究機構是老年教育研究中的核心機構,整合所有二級機構后統計發現一共有26個核心機構(見表2),發文量一共有112篇,占總文獻56.28%,超過普萊斯定律規定的50%,因此可得出在老年教育領域已形成核心研究機構群。按研究機構劃分,老年教育研究的主陣地集中于高校,核心機構中高校占比約73%。由表2可知,“雙一流”高校在老年教育研究中獨占鰲頭,但也有一些地方院校表現出色,如濟寧學院,因此在老年教育研究中地方院校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根據發文數量可以看出,老年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專門繼續教育大學、高校繼續教育學院和高等學校社會科學院系,排名前5位的研究機構中,華東師范大學(12篇)、上海開放大學(7篇)、浙江省社區教育指導中心(6篇)、東北師范大學(6篇)、華東政法大學(6篇)。按地域劃分,華北地區25篇,東北地區9篇,華東地區71篇,西南地區3篇,西北地區4篇,華中、華南地區無核心機構,老年教育研究機構地域分布不平衡,以浙江、上海為首,集中在華東地區,中西部明顯較弱。

表2老年教育研究核心機構
統計老年教育領域期刊的發文數量(見表3),發文量最多的期刊為《成人教育》,共18篇。在發文量前10的期刊中,雙核心期刊《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9年綜合影響因子為2.772,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老年教育研究領域的重點。老年教育相關的文章主要在教育類期刊刊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老年研究的單一性特點。

表3老年教育研究載文期刊分布
通對分析老年教育領域關鍵詞,可以迅速把握老年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以Keywords為節點,設置單個時間區間長度為1年,閡值設置為TOP=50,出現301個節點,405條連線,得到頻次和中心度排名前20的關鍵詞(表4):老年教育、終身教育、老齡化、人口老齡化、積極老齡化、農村、社區老年教育、教育模式、發展策略等;中心度是反應研究主題的重要指標之一,節點中心度越高則關鍵詞越多,以中心度排序,關鍵詞為:老年教育、終身教育、老齡化、開放大學、數字化、現狀、經驗、終身化老年教育、主題聚類、教育供給等。同時對老年教育關鍵詞進行聚類得圖2。綜合表4、圖2,可將目前老年教育的研究主題概括為:老年教育基本理論、老年學習需求、老年教育模式與策略、國內外老年教育實踐及啟示。

表4老年教育相關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和高中心度關鍵詞
1.老年教育基本理論
老年教育的研究視角有三個常見的思考維度:人口老齡化、積極老齡化及終身教育。李雙玲(2011)認為在積極老齡化理論的視角下,老年教育不能局限于滿足老年人在“興趣、愛好、技能”上的一般需求,而是需要向“參與、健康、保障”等方面轉變。[2]新興理論的引進加深了人們對老年教育的認識,李潔(2015)以西方現代老齡化理論視野為基礎,在目標、活動、對象、內容和方法等五方面對我國老年教育進行了反思和重構,[3]促進了我國老年教育理論發展,對我國老年教育的實踐發展也頗有啟發。另一方面則是探討老年教育的宗旨、功能、意義與價值。葉忠海(2013)認為首要宗旨是促進“積極老齡化”。[4]其次,對于老年教育的功能,目前大多數學者主要從個體功能與社會功能進行探析,如在橫向維度與縱向維度分析老年教育育人功能;同時注重老年教育的社會功能,老年人本身作為一種人力資源具有可開發性,葉忠海(2013)認為老年人在諸多方面可以繼續發揮積極作用。[5]對于老年教育價值的分析,要重視其功利性價值,發揮其認知價值,倡導其發展價值。
2.老年學習需求
目前,對老年人學習需求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明確老年人學習真正需要什么,探究老年人學習需求變化的新特征,因此對老年學習需求的研究應該立足于老年群體生活,深入調查老年人生活的群體特征,研究當代老年人的學習需求特征。岳瑛(2012)把老年調查對象細分為四類,[6]

對老年調查對象進行深層次分類,以探求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李琦(2019)分析了我國老年教育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提出從數量和結構兩方面的解決機制。[7]第二,根據學習需求的變化,探究老年人供給需求的路徑,對于老年學習需求的路徑大多數學者借鑒了現代互聯網的發展,張博(2018)認為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老年教育供給方式的變革,將重構“互聯網+”戰略下老年教育的新形態,形成多樣化、需求驅動的老年教育供給新體系。[8]
3.老年教育發展的模式與途徑
在老年教育發展的途徑模式研究方面,主要體現在對社區老年教育、老年大學和高校老年教育模式的研究。
第一,社區是老年人聚集的場所之一,老年教育的社區化意味著老年人能夠就近利用公共教育資源來滿足自身的養老需求, 這符合以人為本的原則。[9]有學者研究社區教育治理的途徑,如程仙平(2016)認為社區老年教育發展應以全民終身學習觀為指導,以增權賦能為旨歸,以滿足終身學習需求、服務積極老齡化為目標追求,構建社區老年教育治理路徑,服務老年人終身學習。[10]同時,基于社區對老年教育的重要性,有學者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索,期望總結出社區老年教育教師的角色特征以及專業素養,以便更好的服務于老年教育,這對于社區老年教育具有很大的實踐價值。朱素芬(2017)基于Nvivo軟件對優秀社區老年教育教師進行訪談,將社區老年教育教師扮演的角色進行歸類分析。[11]第二,老年大學是進行老年教育的重要載體,對老年大學的研究是深入老年群體的重要途徑,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狀態,更好地了解老年群體的需求,提供更加精準化地服務,更直接地服務老年教育。韓偉(2018)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老年大學的學習需求分析,為老年大學合理設計專業及課程提供了科學的依據。[12]第三,高校老年教育作為途徑之一,擁有研究老年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如優質的師資隊伍,豐富的課程體系以及完備的硬件措施。高校研究老年教育有了新的思維視角,即基于高校所具備的育人功能,高校應該承擔培養老年教育人才的責任,以促進老年教育研究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呼吁師范院校應當設立老年教育學專業,楊德廣(2018)在深刻分析老年教育特殊性以及全面梳理了老年教育學的外在和內在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可以優先在有條件的高等師范院校設立“老年教育學”學科(專業),主要培養從事老年教育方面的管理人員和教師。[13]
4.國外老年教育實踐及啟示
在高質量論文中對日本、美國等國家老年教育的研究成果豐富,研究角度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第一,全方位介紹某國老年教育的經驗或者重要老年教育思想理論。朱政(2020)從立法保障等多個方面比較和借鑒日韓兩國老年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14]多角度認識剖析國外老年教育。張宸豪(2020)介紹了美國自20世紀上半葉開始的五種老齡理論,深刻探究在時代變遷中老年教育內涵的演變,期望為中國老年教育本土化實踐提供借鑒。[15]張飛(2020)介紹麥克拉斯基的成人理論、余力理論和需求分類理論,[16]并提出三點啟示。第二,深刻聚焦于老年教育專項發展,例如老年教育立法。李潔(2015)介紹了美國老年教育立法的進程,分析老年教育立法的特色,建議加快老年教育立法,完善相關立法體系。[17]總之要分析各國老年教育立法特色,促進我國老年教育單體法的建立。
總體而言,老年教育研究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如葉忠海教授在老年教育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一方面是對重要理論的深度探究,如主編《老年教育叢書》,明確了老年教育學的學科定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是老年學的分支學科,是成人教育學孕育的子學科,[18]對于老年教育(學)研究的全方位、多元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性,在“中國當代老年教育發展研究”課題研究中,對老年教育發展指數進行了探索和發展,并提出了老年教育發展的規律性、發展思路、教育模式、以生命規律性為主體的老年課程體系的觀點。[19]但是,整個老年教育研究總體水平處于低層次。例如老年教育學科關照度較低,在研究生招生網站上查詢2020年具有成人教育學招生資格的共16個碩士點,但仍無開設老年教育研究方向的學校,在1985年至2018年5月期間共有111部老年教育相關著作,[20]相比整個教育學領域,我國引進和自編的教育學著作(包括專著與教材)4 700部,[21]老年教育學術著作相差較多。具體而言有以下問題:
(1)從研究作者與機構來看,作者與作者、機構與機構之間的合作并不緊密。多限于師生關系,同時機構與機構之間的研究也屬于“單兵作戰”,更深層次的高校與老年大學、社區教育中心等基礎研究機構的合作尚未形成。一般來說,高校善于理論研究,而基礎研究機構則擁有較好的群體基礎,研究樣本充足,然而高校與基礎研究機構結合不緊密,造成了高質量研究成果的缺失。
(2)老年教育專題得到核心期刊的重視程度不夠,高質量研究成果難以匯集。在刊載數量排名前10的高質量期刊中,老年教育專欄開設較少,僅有《成人教育》《繼續教育研究》兩種期刊開設了老年教育專欄,但并非每期固定刊載。同時《中國老年學雜志》大多數為老年醫學健康領域文章,高質量的老年教育研究期刊仍然缺乏。由此可見,老年教育平臺的不完善成為制約老年教育研究和發展的重要原因。
(3)老年教育研究主題過于狹隘,缺乏廣闊研究視野。一方面是老年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度不夠,在老年教育研究的基礎理論上缺乏對老年教育的概念、性質的深層次挖掘,且與老年教育相關的理論研究較少,多是在老齡化、和諧社會構建等宏觀角度的研究;對老年教育群體的關注度不夠,缺乏對農村老年教育的研究,對少數民族地區老年教育的研究更少。另一方面,老年教育研究多局限于教育學的視野,缺少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綜合性研究。老年教育的問題從根本上講不單單是教育問題,更要注重與社會多層面問題結合。
學術共同體的日常運作實質上就是知識資源的投入、共享、整合和創新的過程,[22]一方面理論研究機構與實體研究機構結合,不同老年教育理論背景的研究可以開拓新的研究思路與視野,為老年教育研究奠定實體基礎。高校要走出書齋,深入老年群體生活,感知老年人生存境遇,才可以深刻探究老年群體特征。高校與老年大學、開放大學、社區中心的結合,可以形成老年教育研究學術共同體,促進老年教育研究知識的聚集與整合,形成老年教育研究智庫。另一方面是地域結合,根據老年教育研究核心機構的分析,地方省市一級的老年教育探索多集中于江蘇、浙江兩地,中西部老年教育核心研究機構較為缺乏,要鼓勵跨地域的項目研究,研究過程中應注重區域平衡,對于中西部薄弱地區的老年教育研究要加強引導與支持,以便更好地服務當地老年教育發展。
目前,在高質量成人教育領域期刊中,對于老年教育單獨增設的期刊專欄較少,核心期刊中僅有《成人教育》自2017年第三期開始增設老年教育專欄,而其他高質量期刊缺乏老年教育專欄的設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國內老年教育研究缺少相關平臺,老年教育研究高質量期刊數量不足,阻礙了研究者對老年教育研究的進一步聚焦。因此,建議有能力的期刊盡快增設老年教育研究專欄,為青年學者提供優質研究平臺,進一步積累研究成果、研究經驗,孵化高質量老年教育研究期刊,積累老年教育研究成果,聚集老年教育研究主題群,以更好地促進老年教育學科建設,增強老年教育研究者的“學科自主意識”,提高老年教育話語體系。
老年人的繼續社會化要關注老年人的成長與發展,突出老年人在學習過程中主體作用的發揮,順利完成新的社會角色轉變,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主動融入與適應社會新變化。需要加強老年人生理健康、生命教育等方面研究,逐步從閑暇教育向補償教育與繼續教育轉變,深刻探討老年教育如何在老年繼續社會化中發揮其應有功能。同時研究方向要向老年“賦權增能”轉變,老年教育的賦權要重點把握制度、機制、環境和心理的賦權,重點在生活掌控、變化適應和社會參與能力的培養。[23]把老年人力資源開發作為老年繼續社會化和“賦權增能”的重要途徑,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可以有效配置與優化老年人力資源,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是老年人本體價值與工具價值的有機統一,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對老年人社會角色、社會關系的轉化具有“緩沖”作用,而“增能”即提高老年人的各項能力或潛力,老年人力資源開發中的職業技能培訓能夠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各項能力。
老年教育研究主題方面應拓寬視野。老年教育是復雜社會問題的綜合,其研究具有極強的交叉性,涉及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領域。老年教育是解決老年問題的途徑之一,而不是“萬金油”,因此其研究主題不應僅局限于教育學視域,要打破學科壁壘,拓寬研究視野,如在人才學角度下探討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在管理學4C理論下研究老年教育服務體系的構建,在社會學視野下探析老年臨終關懷等。而在進行跨學科老年相關問題的研究中,老年教育既要與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等學科聚集在老年學下形成集聚研究成果的同時,又要與其他研究方向“并駕齊驅”,避免被其他學科“稀釋”,凸顯老年教育學科的獨立性。
老年教育是從老年人出發,為了老年人的教育。老年教育研究應該扎根于豐富的老年教育實踐,老年教育實踐來源于對老年群體生活的觀察與審思。一方面老年教育群體需要在全納視角下得到全面關注,增強老年教育的包容性。研究內容要從老年常規群體向老年弱勢群體轉變,從城市老年教育研究向農村老年教育研究轉變,加大對少數民族老年群體研究,挖掘老年弱勢群體、農村老年群體以及少數民族地區老年群體的特殊性。關注老年弱勢群體,可以進一步彰顯老年教育的價值與意義,提高不同老年群體在社會風險下的社會適應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各自生存境遇下的生活環境,構建全面的老年教育體系。
另一方面要對老年群體深入研究,關注老年教育參與者的異質性,[24]即研究老年群體的分層與個體差異。需要在社會分層視角下進行深入研究,明確分層視角下老年群體學習的異質性,劉庚常等借助西方典型社會分層指標體系把老年人口分為老年干部、老年知識分子等六個層次,[25]有利于研究各層次下老年教育學習需求的差異性。要對不同層次老年群體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評價、學習支付等方面進行差異性分析;同時在某一層次的內部也需要探求差異性,例如在老年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基于年齡結構、職業背景的學習需求分析。挖掘不同年齡老年人、不同職業背景、不同知識結構下老年人學習需求特征,結合年齡、職業,以及知識背景進行學習需求的交叉分析,并且要明確在某一分層下老年人核心需求、關鍵需求、次要需求;最后,在深入研究老年群體學習需求的基礎上,系統開發老年教育課程。并且要充分認識到老年人生活世界的變化,會造成學習需求的轉變,要加強老年人角色轉變研究。老年人在退出之前社會環境以后,進入新的社會環境中,在這一過程的變化之中會有新舊角色的變化,如職業角色變化為非職業角色即家庭角色,勞動角色變為非勞動角色即被贍養角色。隨著兩種角色的變化,老年人的生活也隨之變化,即由之前的職業生活與家庭生活交織的狀態逐步回歸到家庭生活上,這也是老年人“生活世界”的變化,其核心是以老年人角色變化為基礎,因此需要以老年人角色轉變為立足點,明確老年人學習需求特征??傊⒁越巧D變為立足點,核心需求為導向的老年教育課程開發體系。
本研究內容和結論具有一定局限性,以“老年教育”為篇名進行檢索,會造成其他相關主題的缺失,比如葉忠海教授的文章,截至2020年9月15日,葉忠海教授共發表關于老年教育、老年問題的文章9篇,因檢索時間和方法的限制,本文檢索僅有3篇,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老年大學等問題無法兼顧,同時對老年教育相關著作關注不夠,全面性需要進一步加強。接下來的研究會更加全面細致,得出更加科學有意義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