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芳蕾
東華理工大學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特殊性,即傳承與保護工作關鍵在于傳承人、發起人以及參與者的保護,而由于受到某些特定歷史因素、教育因素和環境因素等影響,不同的傳承人、發起人和參與者自身的能力、思想等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某部分曲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因沒有具體的曲譜,只靠傳承者的口口相傳或手把手傳承,不僅造成了傳承的一定難度,同時也因為某部分曲藝者的教育技能缺位,表達不清晰,或者是記憶出現偏差等,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完整,甚至無法將非物質文化的曲藝等形式傳承下來;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挖掘、宣傳不到位以及受到現在金錢、新的價值觀等主客觀因素等影響,造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人接觸,無人肯學等現象,從而隨著傳承者的消亡而消亡;也有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難度高,難以產生有效的經濟性等,也會造成非物質文化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等。而目前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項目,由于傳承人年齡偏大,后繼無人等現實性和緊迫性依舊存在,因此亟需通過有效的技術手段進行保護,必要時需要進行搶救性保護。
除了技術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需要重點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性等問題,而這其中,主要是考慮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參與者等基本生活保證與保護、傳承緊迫性之間的矛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人的因素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比例,是保護與傳承的關鍵一環,而傳承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又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矛盾點和解決問題的關鍵。當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參與人員包括非物質遺產的發起人、組織者等人員的收入仍舊偏低,主要體現在他們中一部分人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非主要經濟來源等情況,部分無職業的非遺傳承者、組織者等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和就業壓力,部分非遺項目由于受眾較少,難以形成有效的穩定的經濟來源,形成穩定的經濟進賬。雖然國家依據不同等級的非遺項目以救助金等形式進行搶救性保護和挖掘,但仍難以阻擋部分非遺項目的消失。因此,僅僅靠政府的經濟手段是非常單一的,且經濟手段的針對性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有限,因此需要拓展不同的途徑來提升非遺傳承者的收入,給予非遺繼承者、傳承者的基本生活保障,甚至為他們的提供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在此情況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互聯網+文創”成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點的重要途徑。一些“互聯網+文創”試點項目取得以不錯的成效,且這些成效具有可參考、可推廣的特性,因此可以借助“互聯網+”這一技術手段,實現非遺項目的有效保護,同時借助文創等項目的開展,實現提高非遺組織者、傳承者等人員的收入,繼而實現非遺項目保護與傳承的可持續性。
故宮文化是典型的非遺文化,以故宮為中心的故宮文化以及延伸產業等是非遺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如故宮文化中體現出的祭祀文化、宮廷文化、曲藝文化以及以故宮為藍本的歷史文化、建筑技藝文化等等,都是非遺中較為典型的代表,也是其他文化的一個映射,因此以故宮為基礎開展非遺文化的創新與活化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近年來,故宮文創IP受到國家和社會等各方面的支持,已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經濟效益,僅2017年全年營業額為15個億,故宮文化IP成為激活非遺文化創新與活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此外,故宮文化的諸多文化要素與互聯網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了“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與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典范。故宮文化文創IP不僅創造了大量的IP流量,同時也讓IP流量成功轉化為了經濟效益,為非遺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提供了持久的生命力。非遺文化的傳承者包括組織者、參與者在這個平臺上不僅能夠實現非遺文化傳承的初心,同時也為自我生活提供重要基本的物質保障和經濟保障。因此,將故宮文化創意IP作為研究樣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現實價值。
故宮文化是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重要代表,也是非遺文化中較為典型的綜合體。與其他非遺文化相比,故宮文化涉及到的領域諸多,不僅僅限于非遺文化的某一方面,這是其研究的優勢所在,如在故宮文化中還涉及到其他非遺文化項目中的一些文化,包括涉及一部分的京劇文化,戲曲文化等元素,在一些內容方面如臉譜文化、歷史文化等方面和京劇文化的內容、形式有重疊和交叉,因此一部分的故宮文化文創IP是可以成為其他非遺項目創新與活化的參考樣本,其他非遺項目可以汲取故宮文化IP創意中的經驗和教訓,對非遺IP創意中的內部影響要素進行針對性調整以及對內部問題等進行針對性解決。故宮文化的創意IP雖是以“互聯網+非遺文化+創意”相結合的產物,是互聯網經濟的典型代表之一。但在故宮文化創意中IP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經濟效益和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公益性失衡,故宮文化創意中偏向資本收益,發展初期故宮文化創意IP的產權保護意識差、故宮文化創意宣傳與互聯網信息大數據分析相結合不協調、不同步等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故宮文創IP也是在不斷以這些問題為導向并在解決這些問題過程中逐步對文創IP進行優化和賦能。此外還需要如何在新形勢下對故宮非遺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并對文化創新進行賦能,使其更好地實現良性發展等,這些問題以及解決方法也都可以成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與活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互聯網+”背景下非物質遺產的創新與活化要注重非遺項目的品牌建立,如北京故宮文創IP就在文創開始時就建立自己的專屬品牌,并對專屬品牌進行積極宣傳和推廣,建立自營網店和專屬的故宮文創相關產業項目公司,對文創產品進行研發和推廣。非遺項目的創新與活化也要注重強化文創IP品牌的建立與創新,在自主產品開發與品牌保護等方面積極制定發展的措施。此外,強化文化創意IP品牌,借助品牌效應,可以積極地吸引社會資金,通過對產品、非遺項目與文旅結合的門票收入等形式,為非遺項目的文創IP賦能,并通過品牌建立起的經濟效益積極為非遺項目提供有效的支持,如建立非遺項目展演平臺,教育推廣平臺等,實現文創項目的可持續有效發展。其次,還要注重對品牌的維權意識。如在故宮文化文創開展初期,就有某部分電商借著故宮文化文創產品品牌效應進行高仿類的產品推廣和銷售,不僅損害了故宮非遺文化創意IP的有關影響,也造成了IP流量的損失,對故宮文化品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而其他非遺文創IP的建立和推廣以及“互聯網+非遺項目+文創”項目,也要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必要時要借助法律武器進行維權。只有強化文化創意IP意識,才能在有效監管下有序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與活化,才能避免無序競爭,也能避免非遺項目繼承人、傳承者、參與者等人員的不必要的文化形象損失和經濟損失,更可以避免一些無序的競爭和違法非法的生產經營行為,從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借助“互聯網+”平臺,合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進行數據分析,特別是對非物質文化的創新方向以及活化分析進行有效地大數據分析,借助數據分析和建模等對文創IP選取進行定位,其次要強化創新意識,在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基礎上,將非遺與互聯網平臺相結合,如可以通過利用抖音、快手、微視等視頻,將非遺產品與互聯網的直播類節目等結合起來,實現非遺產品的商品化發展,或可以通過“互聯網+旅游+文創”、“互聯網+電商+文創紀念品開發”等,實現非遺項目的“跨界”發展,同時有條件的可以借助銀行業發展非遺紀念幣、紀念鈔,紀念郵票、紀念門票等實現文創賦能,此外還有一些“非遺項目圖展+文具”、“非遺項目+線上教育”等,通過創新和多元化發展,進而促進非遺文創項目進一步發展。此外,非遺文化創新和活化還要注重教育功能和公益功能,通過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等,進一步提升非遺項目的影響力,進一步弘揚我國的傳統非遺文化,這也是非遺文創的創新和發展的初衷。
總之,故宮文化文創IP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的成功意味著非遺文化項目可以走創新發展的道路,可以走“互聯網+”的道路,從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化發展,并逐步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目標。而這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強化非遺項目的品牌意識以及創新意識和多元化發展意識,只有措施做到位,才能真正發揮“互聯網+”地作用,真正為非遺創新和活化發展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