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霞
東北財經大學
膠州秧歌作為山東省優秀地方民間藝術形式,具備鮮明的地域性和民間特色。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機械化大生產取代了手工勞作,原有的生產方式和勞作模式漸漸被淘汰,歡慶節日的氛圍也愈發淺淡,膠州秧歌愈發脫離了人們的現代生活和審美情趣,這種非物質形態漸漸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倡導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背景下,膠州秧歌憑借青島的旅游文化和旅游經濟的優勢,在經營上開創新的路徑——“傳統技藝+旅游助力”,在產業化發展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膠州秧歌,尚未形成一個比較完備的傳承與發展的體系。秧歌的表演形式僅僅局限于作為一種廣場文化,僅僅將其作為一種娛樂方式,沒有形成產業化、系統化的運作模式。
膠州地區的農民沒有通過這種形式獲得可觀的創意性、創新性的的收入,由此可見,秧歌藝術的運作模式還不夠規范。膠州秧歌的文化價值還沒有充分發揮出實際效應,資源開發的過程中的利用膠州秧歌其他文化價值功能的能力尚有欠缺,膠州秧歌在當今的發展進程中還沒有與當下的時尚元素有效的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遠發展的道路還沒有被完全拓寬。
膠州秧歌的發展面臨這一系列的問題,其中后繼乏人是比較突出的問題。膠州秧歌是一種活態文化,它通過傳承人的口傳心授、親身教學來達到傳承的效果。然而,如今膠州秧歌的傳承卻面臨著許多問題。
傳承人群老齡化是制約膠州秧歌發展的一大瓶頸。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青壯年進城從事其他勞動,務農的人逐漸減少,這致使看重膠州秧歌這門傳統民間舞蹈藝術傳承和發展的人越來越少。并且傳承的中心力量正趨于老齡化,關注膠州秧歌的年輕人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膠州秧歌舞蹈動作等方面的創新,嚴重制約了膠州秧歌的發展。同時,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削弱了膠州秧歌的娛樂大眾的功能。
膠州秧歌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表演藝術,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會有其特定的功能體現。在功能定位上,研究學者習慣于將膠州秧歌定義為一種娛樂消遣活動,他所承載的也僅僅是休閑娛樂功能。即使在膠州秧歌的發源地,膠州秧歌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文化價值也沒有被完全的開發。
在表現形式上,膠州秧歌大多以廣場舞的方式呈現,雖然迎合了群眾自娛自樂的興趣愛好,但也體現出群眾活動大眾化、群眾自娛化的弊端。同時,由于群眾的自發組織性強,缺乏專業指點,從而導致觀眾對其動作規律和風格的界限模棱兩可。觀眾對于膠州秧歌的表現形式的理解也會出現偏差,膠州秧歌在傳播過程中失去了原有的表演風格和表現特點。
宣傳意識淡薄。在當今網絡社會,宣傳策略得當,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秧歌演出活動中如果沒有采取切實可行的宣傳方法,即使秧歌演員表演技藝高超,也難以收到較好的反饋效果。盡管膠州秧歌參加過多場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但是在網絡上搜集到的有關文化藝術活動的信息少之又少。
其次,受眾群體過窄。膠州秧歌的流傳僅局限于當地,雖然膠州秧歌參與一些文化活動,例如,青島上合峰會等活動。但是難以短時間給其他地區的觀眾們留下較為深刻印象。膠州秧歌的受眾群體僅僅局限于發源地及其周邊,很難向距離發源地較遠的地區進行傳播。
政府可以從政策支持、平臺搭建、資金支持三個角度入手,做好保護膠州秧歌的工作,為其傳承與發展保駕護航。
從政策上對膠州秧歌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膠州歷來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成立了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和秧歌研究會。先后印發了《關于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的意見》、《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扶持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這些政策的制定,為膠州秧歌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保障。但是,對于如何發展、怎樣合理的開發這一非遺資源,有限的幾個政策遠遠不夠。政府應盡快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文件,更具體地指導和推動膠州秧歌傳承與發展。
政府搭建相關平臺為膠州秧歌的發展提供機會。在與參演隊員的交流過程中發現,對于秧歌城這一展示交流的平臺的利用效果不佳。這就需要政府進一步完善秧歌城建立的后續工作,多組織開展相關活動,利用好中國秧歌城這一平臺。
政府積極幫助尋找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對膠州秧歌的投資。社會資金的參與對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大的幫助,政府部門可以借助自己的公眾平臺,利用政府平臺的權威性與影響性,尋求企業贊助支持、社會友情幫助等方式為膠州秧歌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社區負責人、秧歌舞蹈隊的組織者應該積極推動舞蹈的大眾化傳播。社區作為推廣秧歌藝術的重要平臺,應該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進入公眾視野,充分釋放膠州秧歌的活力。
第一,建立創新獎勵機制。社區組織者應該積極推動秧歌活動的全民化,鼓勵吳英民等傳承人對秧歌藝術的形式與內容上進行創新,開創秧歌舞蹈藝術的新形式。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社區放置建議箱,鼓勵居民為膠州秧歌的創新集思廣益,為膠州秧歌的更好的發展提供新的借鑒。
第二,開展系列文化活動。我們要圍繞膠州秧歌群眾性娛樂的特色,在日常的娛樂中體現其獨特的文化內涵。積極創建有利于膠州秧歌發展的文化環境、社區氛圍和大眾環境。每年按時舉辦“秧歌大賽”、“秧歌巡展日”等文化活動,借助節日平臺推出一批原創精彩作品,力爭在創新、演出服、舞美效果等各個方面有新的變化。
第三,多渠道進行宣傳。各社區聯合打造社區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首先,我們可以致力于打造線上宣傳新途徑,通過社區的微博、微信記錄秧歌舞蹈的精彩瞬間,膠州秧歌通過互聯網得到更廣的傳播。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秧歌舞蹈隊成員適時地參加有意義的快閃活動,在舞蹈中體現活力與熱情,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青島作為一個旅游城市,每年都會吸引許多游客慕名前往,我們對于旅游文化的理解,不應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觀光旅游路線,更應知曉每座城市的文化底蘊。陳天培指出:“1、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多樣性是作為旅游資源的基礎;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性是區域旅游資源不可替代的前提;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性為自然風光的深度拓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一,融合旅游資源,把握新的發展機遇。在膠州秧歌的開發過程中,我們要利用好膠州秧歌的資源優勢,為青島市的旅游資源注入新的文化價值,給旅游開發打下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充分利用青島的地區優勢,以旅游資源為基石,挖掘秧歌藝術的民俗特色。秧歌藝術與旅游的融合,既可滿足現代旅游者個性化的旅游需求,豐富當地的旅游資源,又能給膠州秧歌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第二,建造民俗博物館,展覽優秀文化成果?!懊袼撞┪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重要的一種模式,可以將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有形,盡可能將那些殘存的活動內容全景式地采制下來,盡可能地搜集有關的物質遺存,歸類存檔,為后人留下一份可資記憶的資料,為當代人提供觀覽、研習的場所,最大限度地維系和原生態環境的聯系。在民俗博物館中,旅游者可以更有針對性的、細致全面的了解民俗文化的專業知識,滿足旅游者的求知需求?!?/p>
第三,開發獨具膠州特色的文化紀念品。首先,根據青島旅游的淡旺季特點,推出不同系列的藝術紀念品。其次,膠州每年都會舉辦秧歌文化藝術節,在節會期間,我們可以根據膠州秧歌的獨特性,開發有代表性的旅游紀念品。應該開發多種方式,拓寬思路,幫助更好地拓寬膠州秧歌的文化產業鏈。
這些舉措對于打開膠州秧歌的知名度發揮重要作用,是地方政府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用活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一種方式,也是拓寬膠州秧歌產業價值鏈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