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
鄭州商學院
近些年來,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日益受到關注。通過對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的分析,能夠發現該設計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在具體設計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居住區空間環境的審美進行考慮,也要充分考慮局部區域空間環境的功能。在空間設計中,環境設計是其重要內容,對于現代住宅業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整體來看,對居住區空間環境加以設計時,設計人員必須要有較強的專業能力,能夠從藝術角度上對環境進行創造。而且,要有較高審美能力,在兼顧設計區域環境的同時,兼顧藝術本身的價值。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現實性價值。
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的影響因素較多,其中人本因素與精神文化因素,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人本因素,主要指的就是居住區內的主體[1]。作為直接感受居住區環境的主體,居民會直接對空間環境設計產生影響。一般情況下,居住區環境設計時,需要結合居民的需求、生活方式與習慣等設計,設計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突出人文性關懷。此外,在精神文化方面,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時,通常會對居住區居民精神文化需求進行考量[2]。具體表現為,設計時可能會根據當地傳統文化特征和居民需要,融入當地歷史特色和文化特色,突出居住區的鮮明特點,提高居住區空間環境的設計品味。
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中,環境因素、老齡化社會因素,均會對其環境設計產生影響。可持續發展,始終是保障自然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原則,在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3]。在對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時,一般會重視對當地自然資源、人文環境的保護,盡可能的避免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且減少對能源的消耗,以使用環保材料為主。因而,以可持續發展原則為主的環境因素,會影響居住區空間環境的設計。同時,老齡化社會因素也會對空間環境產生影響[4]。在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影響下,老年人數量不斷增多,且孤寡老人數量也有所增加。在此種情況下,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時,就需要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在居住區內增加醫療保健設施、文化教育設施等,尤其社區內道路要做好防滑處理,減少老年人摔倒現象。
物業管理因素,對于居住區空間環境也有一定影響。居住區環境空間設計時,要與物業處理好關系,依據物業的管理區域,明確各管理片區的劃分情況。結合片區實際情況,合理設置消防疏散通道[5]。除此之外,設計時要掌握物業管理公司對居住區內布局設計的要求,在遵循其要求的前提下,合理設計居住區內環境,有層次的設置居住區內綠化帶。所以,居住區環境設計前,要加強與物業管理部門的交流。
在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中,不僅涵蓋的內容多,且設計比較復雜。在設計中,不僅要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考量,同時要從藝術層面突出設計的創新點。在此基礎上,從優化居住區空間結構布局角度,提出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的建議。空間群,作為完整空間序列,組成部分為多個空間。因而,在對空間結構進行布局時,可將其視為整體的空間群,通過其中各空間的聯系,相互滲透的突出層次感。
一方面,前導空間的布局。一般來說,居住區是屋外空間層次的劃分,相對明確。此種特點,在一定程度上為空間序列的完整性設計,提供了保障[6]。所以,在對居住區空間設計時,可設置前導空間,以居住區入口為主,在各主要的入口位置,設置小區相關走向標志,對小區居民起到方位向導的作用。同時,在地面空間合理位置,設置廣場和停車場,方便小區居民娛樂生活和停車。在此布局期間,需要注意入口對景。可用于入口對景的對象較多,包括假山建筑、中心綠地、和綠化小公園等。通過現實與虛擬的對比性手法,提高居住區前導空間的美感。
另一方面,公共空間的布局。居民從前導空間進入到小區內部后,便直接進入到居住區公共空間。作為整體環境的精華和重點,在對空間結構進行布局時,可在相應位置,設置健身中心、活動站等公共建筑。同時,各種公共建筑的造型,要結合其屬性,突出鮮明色彩,使室外環境與室內環境能夠有效的融合。通過合理的公共空間布局,能夠為居民提供多樣化的區內中心地帶。
在對居住區空間環境進行設計時,要結合居住區實際情況,加強對居住區建筑結構的創新。建筑結構設計,是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的重點內容,對整個空間設計的合理性、美觀性等,具有重要影響。因而,在對居住區建筑結構設計時,相關設計人員需要掌握多種設計形式,了解不同設計方式的優勢、劣勢,從多樣化住宅群體組合角度,突出建筑結構的協調性、組合變化性和景觀滲透性。
首先,在協調性方面。完美居住區空間環境的打造,離不開整體設計。在對居住區單體設計時,要考慮群體設計,盡量做到單體與群體的協調[7]。而且,設計人員要對居住區的建筑風格進行分析,盡可能使其建筑風格,與城市發展中所表現的總體建筑風格相協調。通過對協調性的重視,可以充分從建筑設計角度,將居住區建筑結構的個性特點表現出來。
其次,在組合變化方面設計人員在設計居住區建筑群體時,要從建筑結構實際情況出發,重視風格協調原則的基礎上,也要關注所設計的造型是否新穎,結構布局是否合理。具體結構設計時,可結合居住區環境特點與建筑的使用功能,適當處理空間組合上的建筑空間,從整體角度上,突出空間組合的主要與次要內容,提高布局的均衡性。比如,可利用長短拼接或是點條拼接等方式,突出居住區建筑群體的變化性,并且從色彩方面突出建筑結構的多樣化,以錯落有致、顏色分明的設計美感,提高居住區居民的親切感。
最后,在景觀滲透方面。在居住區不同建筑方位,設計不同的入口,在建筑轉角、底層等,設計內部、外部空間環境。同時,也可利用輔助性功能,提高居住區建筑機構的美感。具體來講,可在建筑底層的架空層區域,設置綠化帶或是專門的停車場,用于提高景色的美觀度,為居民提供便捷的停車區域。
在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中,重視對居住區交通綠地、公共設施的設計也是尤為必要的。交通綠地的設計,能夠通過合理的街道比例和綠地環境,放松居民的心情;公共設施的設計,能夠通過多樣化公共設施,為居民提供理想的活動空間。
在對交通綠地進行設計時,可從街道空間比例、綠地等兩個方面展開分析。居住區中,不可避免的會有線性道路設計[8]。在具體設計時,可結合街道所處的地理空間位置,與相對應的空間層次結合,關注街道空間比例,遵循通而不暢、順而不穿的原則,明確道路等級,提高空間環境布局的合理性。對公共綠地設計時,可結合居住區內的建筑結構和布局,選擇多種設計方式。具體方式,包括自然式、規則式、不規則式等。自然式是國內比較常用的設計方式,主要是其并不可以追求規則式所體現的雄偉,而是重視對生態環境的模仿,從園藝角度上,能夠提高居住區環境的美觀度。
在對公共設施進行設計時,可重視對居住區域內醫療、金融和教育等相關設施的設計。從某種角度而言,公共服務設施的設置數量和類型,需要結合居住區內居民實際情況決定。在設計公共設施時,盡可能的與居民需求相符合。比如,對于老年人較多的居住區,可多設置適合老年人健身的娛樂項目,滿足老年人需求;對于兒童較多的居住區,可多設置符合兒童玩耍的小型娛樂項目,滿足兒童需求。
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居住環境需求,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逐漸受到關注。究其本質來看,此類設計屬于藝術表現形式,具有特殊性。對居住區空間環境的設計,實際上也是藝術創作的全新過程,與人們的生活具有較為密切的聯系。在人們思想觀念逐漸轉變的新形勢下,創新居住區環境,提高居住區環境的藝術水平,是提高居住區人員情感體驗的重要舉措。本文在研究中,在掌握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影響因素的前提下,分別從優化居住區空間結構的布局、加強對居住區建筑結構的創新、重視對居住區交通綠地與公共設施的設計等方面,提出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的相關建議。期望在本次相關內容的研究下,能夠為日后提高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水平提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