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怡
蘇州大學
20世紀后半葉,設計審美觀念轉型更多地融入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設計審美變得日常生活化使得在日常生活細節處可以發現我們追求的審美觀念悄然改變。近年不斷探討的東方美學,其設計審美觀念是不僅反映自身的、民族的文化立場和文化觀念,還能夠契合于設計潮流反映產品內在文化精神。
要理解設計審美的具體含義就要將設計與審美分開闡述。因為,設計與藝術原本的淵源關系,使它本身獲得了美學性質。而審美設計與設計審美,既是客觀見諸主觀的感性活動,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創造活動。 審美不是現實的生存方式, 美不是現實的對象,人也不是現實的主體。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都在審美中存在,必須在審美體驗中發現美的本質,也就是領會美的意義,所謂美的本質實際就是審美的本質, 而審美的本質也就是審美的意義。 設計并非一種純粹客觀的造物行為,設計理性既是客觀理性和主觀理性的結合,又是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結合,它既追求客觀真理,又追求幸福、美好、正義、善良等與人類情感、經驗、意志、想象和直觀能力相關的東西。設計審美既是物質活動也是精神活動,設計審美是多種心理功能綜合活動過程的產物,人類的設計審美感受包括兩重性,一方面,是個體的、自然的感受,一方面,是人類的、社會的感受。因此,設計審美是超脫于一般性心理愉快的多種心理功能綜合交錯的結果。 設計審美,包括設計審美感知、設計審美想象、設計審美情感、設計審美理解。
人類設計審美觀念正隨時代的改變而經歷著深刻地轉型,審美觀念與審美意識,是由于所處環境的熏陶而改變與獲得的。17世紀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將美歸結為一種主體的心理狀態。18世紀的英國理論家們對于美學的論述主要集中于美的類型、美之所在以及美的體悟方式之上。19世紀是一個理性發生顯著變化的時代,現代美學把美從高高在上的理念拉回到了作為主體的人,從而轉向主體自身去尋求美的特性或標準,美學只能憑借主體經驗來辨識美,對美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主體中心的地位、主體的能力、情感、想象等要素。美被看作是對象的特殊性征,但這需要主體的心靈為其提供某種意或秩序。美感經驗問題的討論從最初對感受經驗的直接表達和分析,逐漸演變為一種關于主體情感或形式意義的學說,直接的、鮮活的經驗感受被懸置了起來。 杜威的實用主義美學從經驗自然主義出發,以其非靜觀性、非形式性美學思想,步了德國19世紀最后一位哲學大師尼采的后塵,系統地否定了康德為審美確立的‘無利害’的原則,成為審美現代性自我批判與否定的又一次浪潮。 杜威在《審美經驗現象學》中一方面將審美經驗和審美對象綜合起來進行考察,并將其置入世界、現實生活這一大背景之中;另一方面把審美經驗看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并將其分為緊密相聯的三個階段:呈現、構成和評價。經杜威改造后的“經驗”概念為審美觀念的重新建構提供了新的立足點,因而使得審美觀念概念呈現出新的內涵、特征并體現出實用主義的訴求。傳統美學的內涵導致了審美上的雙重分離即主體與對象、環境以及審美與經驗之間的人為分離。 杜威認為經驗的終極目的是審美,審美是一種完滿的或本然地讓人感到愉悅的經驗。審美觀念的源泉存在于日常生活領域中的那些活生生的經驗之中,如果僅僅將審美限制在美的藝術或者是“博物館藝術”之中的話,審美將會在失去鮮活性和豐富性的同時走向枯萎。21世紀初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觀念興起,“日常生活審美化”,即社會主體的日常生活不再以目的為導向而是呈現出審美化的趨勢。 審美在當前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個人的著裝到產品的設計再到城市的規劃無一不將審美因素考慮在內。進入消費社會,審美日常化首先表現為大眾對生活美的觀照,特別是觀照生活中設計美,即日常生活審美化;其次是藝術打破傳統融入生活,趨于平民化、親民化,通過新型藝術亞文化推進藝術生活化,即審美日常生活化。設計不是審美日常化的唯一途徑,卻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必然選擇。
20世紀中葉設計審美日常化的觀念在西方流行,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社會大眾對于審美的需求越來越高,由于個人消費市場極速擴張,設計趨向迎合大眾審美。在這種西方審美日常化的沖擊趨勢下,日本在此審美觀念下思考如何融入了東方設計美學。《陰翳禮贊》被許多日本設計師奉為設計寶典,書中許多溫馨的對日常用品的刻畫細節都體現出悠遠綿長的東方意蘊之美。書中優美文字間流淌出來的東方傳統美學精神,被許多日本設計師融于設計作品中,在受西方設計審美日常化觀念之下,又保留東方獨有的傳統美學精神。原研哉、隈研吾、黑川雅之、深澤直人,乃至山本耀司等設計師通過設計作品中體現出來的寂靜、禪意、空靈境界,以及“緩”的意境即是東方意象之美,將具象的初級形態抽離成某種符號化的精神意象,實現了日本設計文化的全面蛻變與更新。 日本設計品牌無印良品(MUJI)融入中國禪宗思想,崇尚設計日常化、虛空、白,崇尚萬物有靈。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是對東方傳統簡素美學的一種繼承,在設計審美日常化下巧妙地傳承東方傳統文化精神,體現了東方生活美學關注審美與生活之間所具有的“不即不離”親密關系。
今天我國改革開放已有40多年歷程在經濟高速發展下,設計審美日常化水平越來越高,不再一味遵循西方標準,不再盲從與于西方審美,而是轉向中國傳統文化,發掘中式設計審美。《陰翳禮贊》中描述器物“西洋人的餐具也用銀制、鋼制和鎳制,打磨得锃亮耀眼,但我們討厭那種亮光。……相反,我們喜歡那種光亮消失、有時代感、變得沉滯黯淡的東西。……一看那渾厚蘊藉的肌理,就知道這是中國的玉石,想到悠久的中國文明的碎屑都積聚在這團渾厚的濁云之中,中國人酷好這樣的色澤和物質”。 因此日本的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注重色彩的彩度、灰度的拿捏與把控。今天在發掘中式設計審美的趨勢下,18年宮廷電視劇《延禧攻略》受到熱議,劇中人物、場景的顏色反其道而行之不是當下其他電視劇中運用的顏色,而是回歸傳統,尋找傳統文化中顏色的美運用于人物服裝、拍攝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對設計的文化立場、設計審美的民族性以及設計風格有了新的認識,審美觀念從接受外來設計審美日常化到逐漸發掘自己的文化審美潛力,尋找符合年輕人審美趣味的當代表達方式,又努力將融入了時代精神的東方文化融入其中,才能發展屬于自己的設計審美觀念。
隨著社會的前進發展、科技的突飛猛進,藝術思想不斷變化、審美事物層出不窮,人類的審美觀念也得到了極大地改變與豐富。設計審美觀念也不斷變化,從審美的主體變化到杜威實用主義美學再到設計審美日常化的觀念,設計美學的變化不但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的產物,也是受民眾需求的影響,整個設計審美觀念的變化體現了時代對于審美趨勢的新需求。理清楚設計審美觀念生成發展變化的原因,強化設計美學研究當代的價值,通過嘗試傳統哲學,美學之間的關系的理解,探尋設計審美觀念變化的影響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