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平
(光澤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福建 光澤 354100)

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為促進漁業品種結構調整,提高池塘養殖效益,福建省光澤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在華橋鄉增坊村光澤縣安財生態農林場開展了異育銀鯽“中科5號”池塘主養試驗。現將試驗總結如下。
1.池塘條件 試驗池塘1口,長方形,水面0.68公頃,池深2.5米,池埂堅固無滲漏,池底平坦,淤泥5~10厘米,池底為壤土。水源為山澗水,水質清新無污染,符合漁業水質標準。配備1臺3.2千瓦微孔增氧機和32個增氧盤、1臺2.2千瓦渦輪式增氧機、1臺1.0千瓦自動餌機。
2.放養前準備 放養前將池水排干并曝曬,清除雜草污物和過多淤泥,加固塘埂。畝用125千克生石灰兌水化漿趁熱潑灑消毒。放養前10天,用60目篩絹過濾注水80厘米,在池塘內堆放經發酵的雞糞、豬糞等有機肥500千克左右,以確保魚種下塘有豐富、適口的天然餌料。
3.魚種放養 4月28日,放養外購的異育銀鯽“中科5號”夏花30 957尾,下塘前用3%的食鹽水浸洗魚體5~10分鐘;5月10日,套養本場預留的花、白鰱和青魚魚種。投放的魚種要求體質健壯、鱗片完整、規格整齊。放養情況見表1。
4.投喂管理 夏花入池后第3天開始,投喂粗蛋白質水平為40%的泥鰍膨化顆粒料,飼料粒徑為0.5毫米;1個月后,改投粗蛋白質水平為34%的羅非魚膨化顆粒料;3個月后改投鯽魚膨化顆粒料,根據魚的生長情況,飼料粒徑依次由1.0毫米逐漸改為2.0毫米。飼料基本營養指標要求為:粗蛋白質≥30%、粗脂肪≤3.5%、粗纖維≤14%、粗灰分≤16%、總磷≥0.8%、鈣0.8%~2.0%、食鹽0.3%~0.9%、賴氨酸≥1%、水分≤13%。
每天投喂次數依據魚的各個生長階段、水溫而定。夏花放養后3天,少量投喂便可;放養5天后,日投喂2次;水溫達到25℃以上,日投喂4次;水溫降到22℃時,日投喂3次。投喂量吃飽為度,日投喂量占魚體重的2%~6%,如遇到連續陰天或天氣突然變化,應減少投喂量或不投喂,水溫高于30℃或低于10℃可少投喂或不投喂。
5.水質管理 在養殖前期逐步加深水位,7-9月天氣炎熱,水溫高,每7~10天注1次新水,每次加水15~20厘米,透明度控制在25~30厘米;每月上旬和下旬全池潑灑光合細菌各1次,每次用量為1~10千克/畝。適時開啟微孔增氧機、渦輪增氧機,養殖前期少開,養殖中后期堅持每天中午開機兩小時,晴天傍晚及陰雨天中午不開機,保證水體溶氧充足。6-9月每半月全池潑灑1次生石灰,用量為20克/米2,水體pH控制在7.1~7.8。

表1 試驗養殖情況
6.病害防治
(1)魚種入塘前用3%~5%的食鹽水浸洗5~10分鐘。
(2)養殖過程中定期用腸道康元改善腸道,增強免疫。夏花下塘后,飼料拌鯽魚健康動能(2克/千克),喂1天停1天,持續30天后,每隔5天持續投喂3天,以提升飼料效益。
(3)養殖過程中用孢蟲克、孢蟲殺手、六黃神液、VC解毒寶、三黃粉等藥物分別拌料投喂,預防病害發生。
1.產量 養殖378天,到2020年5月10日共收獲商品魚14 392.7千克,單產1 411.1千克/畝,其中異育銀鯽“中科5號”26 313尾、重量12 025千克、成活率85.0%、平均規格457克/尾。具體情況見表1。
2.經濟效益 總產值268 700元;生產成本182 932元,其中魚種費5 750元、電費11 900元、工人工資44 400元、飼料費105 046元、塘租和設備折舊4 600元、漁藥等11 236元。
總利潤85 768元,平均畝產值26 343元、利潤8 408.6元;投入與產出比為1∶1.47。試驗期間共投喂飼料19 820千克,飼料系數為1.65。
試驗期間,異育銀鯽“中科5號”沒發生鯽魚養殖中危害最大的孢子蟲病和出血病,除了本身抗病力強外,與開展健康養殖模式和配套技術密不可分。一是微孔增氧有效配備和運用,大幅度提高水體溶氧,有效抑制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二是定期使用光合細菌等有益微生物,降解了水體中殘餌、糞便和其他有機物,抑制了有害病菌的生長和繁殖,降低了魚的發病率;三是飼料中定期添加腸道元,有利于魚體腸道修復和腸道消化、免疫機能的提高,增強了魚的體質,提升了飼料的利用率。
2019年8月下旬,異育銀鯽“中科5號”個體達到200克左右時,池塘逐漸放開垂釣,一直持續到次年5月干塘。經5次生長情況抽樣測試,開始垂釣后,魚的生長速度受到影響,生長周期延長。因此,異育銀鯽“中科5號”池塘主養期間,不應允許垂釣,應加強飼養管理,縮短養殖周期,便于集中銷售和資金周轉,降低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