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明
鄭州輕工業大學易斯頓美術學院
數字技術走進高校具象雕塑創作教學領域的時間并不算太長,在數字化創作范疇的探索中之中,幾年來各大院校雕塑專業圍繞著如何將傳統具象雕塑創作語言數字化和擴展數字雕塑本身的語言范疇進行了諸多探索和嘗試,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2018年12月22日國家藝術基金3d技術寫實雕塑人才培養作品展在吉林藝術學院開幕。本次展覽基于國家藝術基金的數字技術寫實雕塑人才培養項目,報名參加培訓的各大院校師生經過篩選確定名單。這些學員在經過60天的集中培訓和90天的創作研究之后創作出了45組優秀的寫實數字雕塑作品。此次培訓是高校雕塑專業中最早相對集中培養數字技術寫實雕塑創作人才的教學活動。2017年12月22日,“全國高等院校數字雕塑研討會”暨“2017中國.西安數字雕塑作品展”在西安美術學院舉行。來自全國10余所高等藝術學院的專家學者齊聚西安,共同探索藝術羽科技交融的新思維/新方法,開啟雕塑藝術創作的新方向。此次研討會和展覽標志著數字雕塑已成為顯示時代特征的重要學科。2019年7月大連理工大學鄧威教授在旅順太陽溝舉辦《紅色記憶-鄧威數字雕塑藝術展》本次展覽主要以紅色具象數字雕塑創作為主,展示了鄧威教授在具象數字雕塑領域二十幾年的創作和研究成果。此次展覽的成果擴寬了具象雕塑數字化創作的更多可能。隨后,全國各大高校及藝術院校的數字雕塑展覽此起彼伏,其中不乏數量眾多的具象數字雕塑作品。2019年廣西藝術學院舉辦了造型學院數字雕塑藝術作品展在廣西藝術學院造型學院開展。之后福州大學工藝美校雕塑專業,安徽師范大學雕塑系,以及蘇州工藝美校紛紛組織各自的數字雕塑展。2020年疫情期間各大雕塑展覽平臺組織的主題雕塑展中數字具象雕塑作品以井噴式的方式出現。隨后,部分省份的雕塑行業也展開了相應的數字雕塑技術培訓。2020年10月8日“河北省首屆數字雕塑研究班結業作品戰暨河北省抗疫主題雕塑展”在河北省曲陽縣平鎮藝術家部落少容藝術館隆重舉行。至此,數字技術已在雕塑高校雕塑創作教學及雕塑行業中全面鋪開。數字雕塑發展的趨勢也呈不可逆的時代趨勢。數字技術在雕塑范疇內的初步引進已如火如荼,接下來如何細化數字技術在高校雕塑教學和創作實踐中的應用將是一線教師應該思考的具體問題。同時,具象雕塑創作教學與數字技術結合的諸多可能的分析也將成為這一思考的重要方向。
目前國內各大院校的具象雕塑創作教學系統的流程在經過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之后相對完整和科學。所采用的指導創作的主要流程是以現實主義創作流程為基礎發展而來的相對成熟的的創作指導體系。這一體系具體過程是在定稿之初引導學生選定在其水平和能力范圍內的創作主題。經過討論后縮小創作主題的范圍最終確定創作內容。根據創作內容所涉及的相關元素來組織構圖,描繪創作草圖。在篩選完創作草圖之后進行細化草圖、素描稿同時確定創作風格。完成素描稿之后進行相關的泥塑小稿制作并進行修改調整。完成立體小稿之后進行等尺寸放大。在經過指導老師不斷深入指導之后完成泥稿進行翻制放大,最終著色完成作品。
這一創作教學的過程本身是基于現實主義雕塑創作流程設計的,就過程本身而言是嚴謹細致的也是在雕塑領域的教學和社會項目實踐過程中接受過了檢驗和調整的。目前各高校及各大藝術院校的雕塑專業具象方向在創作訓練的課程設計中也都進行了遞進式設計,在本科三年級進行相關的短期具象創作流程課程設計,等到畢業創作時再進行完整的具象畢業創作指導,實踐證明這一流程是十分高效的。
相對于具象數字雕塑的創作教學而言,傳統具象雕塑創作教學在材料運用上豐富且參照系統成熟。就目前全國各大高校和藝術院校所開設的具象雕塑創作方向產生的作品來看,相對成熟的具象創作材料有泥塑/石膏翻制,pvc材料翻制,木質材料和金屬材料。泥塑,石膏翻制以及較為輕便的pvc翻制作色是傳統的具象創作材料和工藝。在木制材料中,主要以木雕和木塊拼接雕塑為主。而金屬材料則相對更為廣泛,金屬材料的創作中目前常用的材料有,不銹鋼,鑄銅,鐵質金屬零件等材料。不銹鋼材料的創作工藝使用上有不銹鋼鑄造,不銹鋼拼接,也有不銹鋼卯銅。鑄銅工藝主要采用精鑄熱著色,鐵質金屬零件主要采用多種焊接技術進行具象雕塑創作。除以上傳統的具象雕塑創作材料以外,近些年國內外雕塑加也在不斷擴寬具象雕塑創作材料的使用范疇,如雕塑家呂品昌使用陶瓷材料進行具象雕塑創作,創作的國外雕塑家使用塑膠輪胎進行的具象雕塑創作,部分畢業創作作品中出現了玉石材料雕塑創作等等。
具象雕塑創作中材料本身所承擔的作用不僅僅的是烘托作品,其本身是具有生命力和表現力的,這是3d打印和數字雕塑技術所不能替代的。材料的運用和擴展也應該在具象雕塑創作教學中得到長期保留。
隨著數字技術將在高校雕塑專業具象雕塑創作教學中的引入,草圖繪制、方案形成、模型調整、效果預覽等教學流程的效率將大大提高。新生成的具象數字語言也將為具象雕塑創作教學提供更多新的可能,這也將形成新的互補趨勢。伴隨著數字軟件和設備的發展更新,就雕塑學習和創作而言,學生們除了對數字技術各個流程的認識和實踐以外,還應不斷的提高軟件使用的水平。學生們要清晰的認識到軟件基礎能力的提高將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內容。對于承擔高校雕塑專業具象方向的創作指導和基礎教學的教師而言,了解軟件知識,搞懂其成型原理掌握其發展趨勢將成為急需補課的內容。如不然,這一短板將有可能限制其指導水平。
傳統的具象雕塑創作流程主要沿用的是現實主義創作流程,在確定好創作主題和思想后,通過草圖繪制,小稿制作,泥稿放大,翻制著色完成最終的雕塑創作。這樣的創作過程可以較為科學和精準的完成作者想要傳達的主題,但這一流程的各個環節也存在調整難度大的問題。這一問題對于成熟的雕塑創作者而言并非難事,但對于尚在學習中的高校雕塑專業的學生們而言則需要花費更多精力在反復修改推敲上。尤其是面對具象人物雕塑創作過程中需要調整動作時,或者多人物雕塑創作組織構圖關系的過程中需要調整構圖時,其調整難度和消耗的精力則會更大。相對而言,數字掃描技術通過掃描儀將泥稿形象掃入電腦,在軟件中進行方案修改,草圖調整,構圖和人物動作調整甚至風格上的處理都顯得非常便利。
另外,就學院創作教學而言,學生在完成數字軟件學習之后,在進行雕塑創作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軟件進行數字化的模型創作。目前數字軟件發展已經可以勝任模仿泥塑肌理生成同等效果的數字肌理。這樣的話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嘗試“去泥化”創作。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除了軟件本身對于技術上的更新以外,數字化模型對于泥塑語言的完全取代仍然取決于創作者們的對于自身創作所需的泥塑語言認識是否成熟且肯定。對于學生的創作引導除了強調軟件本身以外,更多時候還是要強調需通過學習努力提高與創作相關的諸多審美認識。
就數字技術對于雕塑創作本身益處而言,還可以很方便的實現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進行模型諸多層次上的立體分析、虛擬調整等方面的工作。這種改變對于學生雕塑創作的指導工作來說也是很方便的。指導教師可以很方便的對學生的作品進行修改指導,相較于傳統的指導方式,數字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而且還可以保留下來指導之前的模型數據,方便對比每次修改的前后差別。記錄的保存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進行創作過程反思,進而促進學生們積累創作經驗。
再者,雕塑模型的數據本身有方便儲存和共享的特質,所以就數字雕塑的創作而言,可以在草圖的基礎上調用已經事先儲存好的數字雕塑模型或者可以直接從數字雕塑模型網絡平臺上購買下載創作所需的數字模型進行組合,然后調整風格搭建自身創作所需的模型框架。
數字技術所帶來的教學和創作的方面的變化還體現在有數字技術帶動的創作思維的轉變。
一個主要的方面是對雕塑創作傳統模式在創作表達上更新,傳創作方式是從草圖到小稿到終稿的逐層遞進。而且即便是進行統一風格的系列創作時,也無法沿用之前創作過程中已經成型的立體模型素材直接轉換成系列創作中的新作品。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雕塑創作表達的效率。數字技術呈現在雕塑創作中的便利則可以實現以現成模型和儲備好帶有風格化的模型進行修改,二次創作生成系列創作中新創作。這一工具上的便利將大大提高創作者的效率,這一趨勢將會降低具象雕塑創作的門檻。如在高校雕塑創作教學中一些基礎弱的學生借助現成模型拼接之后再調整,這就較為容易將自己的創作思維轉化、調整成為雕塑作品。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帶來的模型數據儲存方面的便利使得現成數據模型的流通更為便利,甚至許多老一代名家的雕塑在掃描之后也將會變成網絡數據模型的一部分。這種轉變將會在學院主題性雕塑創作教學中帶來的大的變革。筆者注意到2021年進行的高校畢業生創作中已經有部分院校的學生開始使用現成模型數據進行畢業創作了,目前看來這樣的創作還不在少數。
伴隨著時代進步,數字的技術所涉及的軟件本身也在不斷發展前行。數字技術在雕塑創作和高校雕塑教學上的應用也在不斷擴展。這種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是顯而易見的,其在創作思維上的發展也是積極和正面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轉變也將為高校具象雕塑創作教學帶來風險。這種風險主要體現在在教學過程中能不能實現技術與創作思維的平行進步。而不是出現過于依賴數字技術忽視創作思想、創作情感、審美意識、創作語言和材料教學等方面的提升。在高校雕塑教學中引入數字技術推廣其大范圍的使用,這一過程也要注重節奏和方法。不能以躍進式、一刀切的方式盲目跟風擴展,各個高校還應根據本校學生的基礎積累和教學大綱銜接來制定具體的對接方案。在保證設備完整的前提下可以以實驗室教學、選修課教學為契機做過渡式的嘗試,然后確定合適的方式適時的實現必修課設置。也可以多做相關的校內外專家和教學團體交流,同時引入校企合作進行實踐并總結經驗。以對接一線實踐經驗的方式去思考適合本校的數字技術融入具象雕塑教學的方案。只要方法得當,發展節奏合理,正處在教學變革中的高校雕塑專業的實踐者們必然能找到數字技術與其具象雕塑創作教學相適應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