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華,李 青,曹 磊,金 雷,王登山,錢金林,李林秋,蘇紅丹
子宮頸癌是我國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發(fā)病患者呈年輕化趨勢[1]。宮頸細胞學檢查是篩查子宮頸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異常結(jié)果中以非典型鱗狀細胞,意義不明確(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ASC-US)最常見。臨床對診斷為ASC-US的患者常結(jié)合人乳頭狀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檢測結(jié)果,進一步行分類指導治療,但由于約10%的子宮頸腺癌和一定比例的子宮頸鱗癌病例HPV檢測呈陰性[2]。因此,單一的HPV檢測分流方法必然會造成部分子宮頸癌患者的漏檢。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子宮頸DNA定量分析技術是診斷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特異性指標[3]。因此,本文采用DNA定量圖像分析系統(tǒng)對1 488例ASC-US患者行細胞DNA定量分析,并與其陰道鏡活檢結(jié)果進行量化分析,旨在探討該技術在ASC-US患者分層管理中的應用價值。
1.1 材料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醫(yī)院婦科門診行子宮頸癌篩查且液基薄層細胞學(thin-prep cytology test, TCT)結(jié)果為ASC-US的1 48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16~84歲,平均45.5歲,所有患者均同時行DNA定量分析檢測。
1.2 方法
1.2.1取樣、染色 由婦產(chǎn)科醫(yī)師按規(guī)范化流程取樣。每份送檢宮頸細胞學標本均制成2張液基片,一張采用巴氏染色供病理醫(yī)師進行TBS判讀,另一張則采用Feulgen染色以供DNA定量圖像分析系統(tǒng)進行檢測。所有試劑盒及染色方法均由麥克奧迪(廈門)醫(yī)療診斷系統(tǒng)有限公司提供。
1.2.2宮頸液基細胞學TBS判讀 所有巴氏染色片均由經(jīng)過ASCCP培訓的病理醫(yī)師判讀,采用2014版TBS宮頸細胞病理學報告格式[4]。診斷ASC-US需具備三個主要特征:(1)鱗狀分化;(2)核質(zhì)比增高;(3)細胞核改變(包括輕度核深染和不規(guī)則)。
1.2.3DNA定量分析檢測 所有Feulgen染色片均采用Moti Cytometer全自動細胞DNA定量圖像分析系統(tǒng)進行掃描處理,細胞核的DNA含量用細胞DNA指數(shù)值(DI)表示,正常二倍體細胞DI值多為1,病變細胞DI值≥2.5。檢測結(jié)果分為未見DNA倍體異常細胞、少量DNA倍體異常細胞(1~2個)及≥3個DNA倍體異常細胞。凡是檢測出DNA倍體異常細胞的樣本,均需病理醫(yī)師結(jié)合其巴氏染色片,再次于顯微鏡下核實,以排除由于雜質(zhì)污染、細胞黏聚重疊、染色過深等因素造成的誤差。
1.2.4陰道鏡檢查及子宮頸活檢病理診斷 由宮頸科醫(yī)師根據(jù)陰道鏡檢查情況,于子宮頸可疑病變處取活檢。所有子宮頸活檢切片均由兩名具有高級職稱的病理醫(yī)師閱片。參照WHO(2014)女性生殖系統(tǒng)腫瘤分類[5],將組織病理學診斷結(jié)果分為炎癥及反應性改變、低級別上皮內(nèi)病變(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高級別上皮內(nèi)病變(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及浸潤性癌。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DNA定量分析與子宮頸活檢病理檢查結(jié)果的關系1 488例ASC-US患者中未見DNA倍體異常細胞者464例,發(fā)現(xiàn)少量DNA倍體異常細胞(1~2個)者886例,檢測到≥3個DNA倍體異常細胞者138例。其中390例進行了陰道鏡檢查及活檢,以活檢病理組織學為標準,發(fā)現(xiàn)63例子宮頸上皮內(nèi)病變及1例浸潤性癌,合計病變檢出率為16.41%(64/390)。1例ASC-US患者,檢出49個DNA倍體異常細胞(圖1)。390例ASC-US患者中DNA定量分析檢測結(jié)果:未見DNA倍體異常細胞、少量DNA倍體異常細胞(1~2個)、≥3個DNA倍體異常細胞者分別占47.44%(185/390)、26.15%(102/390)及26.41%(103/390),其對應的LSIL及以上病變檢出率分別為5.95%(11/185)、11.76%(12/102)及39.81%(41/103),各組患者病變檢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DNA定量分析檢測出的倍體異常細胞越多,其子宮頸病變檢出率越高(表1)。

表1 非典型鱗狀細胞,意義不明確患者DNA定量分析與子宮頸活檢病理結(jié)果的關系

圖1 DNA定量分析檢測倍體異常細胞:A.大多數(shù)細胞分布在DI值為1的部位,少數(shù)細胞分布在DI值為2和4的部位;B.DNA含量與細胞核面積分布圖
2.2 DNA定量分析的敏感性及特異性390例ASC-US患者,若以DNA定量分析檢測出≥3個DNA倍體異常細胞者為陽性,同時以子宮頸活檢病理結(jié)果發(fā)現(xiàn)HSIL及以上病變者為陽性,則DNA定量分析對ASC-US患者中存在HSIL及以上病變的診斷敏感性為90.91%(30/33),特異性為79.55%(284/357)(表2)。

表2 非典型鱗狀細胞,意義不明確患者DNA定量分析與子宮頸活檢病理的關系
在子宮頸癌細胞學篩查結(jié)果中,ASC-US是最常見的異常類型。對于這類患者,若以高危型HPV檢測結(jié)果作為唯一的分類指導治療依據(jù),有其局限性,因為存在HPV陰性的子宮頸癌。因此,如何聯(lián)合運用更好的方法來對ASC-US患者進行管理,這對子宮頸癌篩查和臨床診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DNA定量分析已成為歐美國家早癌篩查方法之一,在宮頸細胞學中也有一定程度應用[6]。其原理是:在正常人體細胞中,DNA含量一致,即為整倍體。當出現(xiàn)DNA非整倍體細胞時,象征著染色體結(jié)構和數(shù)量出現(xiàn)異常變化,也是細胞惡變的早期特征[7]。相關文獻已有報道,ASC-US伴有子宮頸細胞非整倍體患者經(jīng)活檢證實有20%的病例為CIN2或以上級別的病變,而ASC-US無非整倍體細胞者,僅為4.7%[8],也有研究者證實,在CIN1病變中有25%的患者有3個或3個以上DNA倍體異常,而在CIN2或CIN2以上的病變中則達到了74%[9]。
本組390例ASC-US患者,隨著DNA倍體異常細胞檢出增多,其對應的LSIL及以上病變檢出率逐漸增高,進一步證實了DNA定量分析有助于判斷子宮頸病變及預測其發(fā)展趨勢。此外,本組實驗亦發(fā)現(xiàn),DNA定量分析對ASC-US患者中存在HSIL及以上病變的篩查有著較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達90.91%及79.55%,比李菲等[10]報道的敏感性(44.4%)、特異性(65.9%)均高,亦高于嚴璐等[11]新近報道的DNA倍體分析檢測CIN2的靈敏性(71.1%)和特異性(34.3%)。這雖然不能完全排除與研究時選取樣本的隨機性、偶然性有關,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DNA定量分析運用于ASC-US患者的分流管理中是切實可行的。
因此,作者建議對于ASC-US患者,其DNA定量分析檢測未見倍體異常細胞時,可以3~6個月后重復細胞學隨訪復查;當DNA定量分析檢測到≥3個DNA倍體異常細胞時,可直接轉(zhuǎn)診陰道鏡科室檢查;但對于有1~2個DNA倍體異常細胞的ASC-US患者,則要結(jié)合臨床情況作全面分析考慮。由于高危型HPV感染與子宮頸癌密切相關,相關文獻中也多有提及高危型HPV患者顯示CIN病變率呈增加趨勢[12-14]。因此,對于該類患者,若其高危型HPV檢測結(jié)果陽性,建議其接受陰道鏡檢查避免漏診;若為陰性,也可選擇3~6個月后細胞學隨訪復查。此外,考慮到存在著HPV陰性的子宮頸癌。因此,對于ASC-US患者,若有如下情況:(1)子宮頸癌家族史;(2)可疑病史:如不明原因的接觸性出血、異常子宮出血、陰道排液等;(3)可疑體征:如肉眼可見的子宮頸贅生物、腫物(包塊)、子宮頸潰瘍等,患者可直接轉(zhuǎn)診陰道鏡科室檢查。當然,本組樣本量有限,若要形成指導性臨床處理意見,尚需大樣本研究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DNA定量分析用于ASC-US患者的分流管理,簡單實用,可提高篩查的準確性和敏感性,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現(xiàn)階段我國子宮頸癌篩查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需推行多元化的篩查策略,同時也要結(jié)合當?shù)氐纳罘绞健⒔?jīng)濟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因地制宜,才能使子宮頸癌篩查工作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