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亞楠,莊郁馨
1.遼寧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2.遼寧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單親家庭即指:父母離婚、死亡、分居、非婚生育或是其它原因造成的,子女與父母一方共同生活的特殊家庭結構[1]。這種特殊的家庭結構,子女很難得到來自父親和母親雙方的愛,因此給子女心理健康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子女開始變得害怕與人溝通、并且抵觸與外面的世界接觸;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得更加敏感,內心自卑不相信自己,找不到自己身上的優點;沒有朋友,內心孤獨;在困難面前表現得畏縮不前、處理問題容易情緒化或逃避問題,不能勇敢面對;對于壓力,表現得慌張,束手無策。
國內相關研究表明,家庭結構的不完整性容易對單親家庭大學生的心理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包括對子女人格的形成、價值觀等都起到了消極的導向作用及不利于子女良好行為及健康心理的產生。劉建勛在研究中指出,單親家庭是很多心理行為存在障礙的重要危險因素,如可能導致人格不健全、情緒控制障礙、學習成績差及青少年犯罪等不良現象的發生[2]。同時,學者宋艷也指出,家庭發生變故的子女在心理上存在性格孤僻、缺乏自信、性格脆弱等方面的不良心理特征。那么對于高校而言,高校是學生進入社會的一個轉型期。在這個階段,對學生的人格形成及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對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只為培育出擁有健全人格及心理健康的當代大學生。
隨著單親家庭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全國高校已經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但是通過搜索相關文獻及社會研究者溝通,我們不難看出以往研究大都基于以中小學學生為研究對象,而忽略了大學生這一敏感群體,高校作為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人的一個重要轉型期,面臨著繼續升學還是就業的各種壓力,步入社會,不再是學校老師同學這種簡單的關系,而是要學會與外界社會人士溝通,這些不可避免的事實對于單親家庭大學生來說會表現得更加害怕、敏感、退縮。針對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數量較少,而且也沒有研究調查到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非單親家庭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那么本文我們針對這類特殊群體展開研究,以大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進而比較單親家庭大學生與非單親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差異,探討相關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對策。教育工作者需要傾注更多的關心與幫助,給予單親家庭子女關懷指導,幫助他們建立健全的人格,從根本上實現全面心理育人,幫助單親大學生健康、有志的發展。
本研究采用問卷星發放問卷,共回收問卷7929份,其中有效問卷7903份,被試均來自遼寧省鞍山市一所本科院校。有效問卷中,單親家庭人數為754人,非單親家庭人數為7149人,男生5156人,女生2747人,大一2939人,大二2544人,大三1604人,大四816人。
癥狀自評量表(SCL-90),題目總數為90道,采用1-5級評分。量表共包含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10個維度。陽性項目超過43項或總分超過160分,或任何因子均分超過2分即可考慮該項目為陽性,需進行進一步評估。問卷回收后,剔除無效問卷,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單親大學生與非單親大學生在scl-90量表總分及各維度因子分上呈現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scl-90量表在單親與非單親大學生中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
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單親家庭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總分和各維度分上均要顯著高于非單親家庭大學生,說明單親大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要顯著低于非單親家庭大學生,而且分析量表的各個維度,不難看出單親家庭大學生的強迫、抑郁、焦慮等與情緒相關的心理健康維度也顯著高于非單親家庭大學生。單親家庭的子女由于家庭結構不完整,內心充滿對于外界的恐慌感、無助感,無力改變現實,只能接受,不敢與人訴說,擔心沒有人能解自己,形成心結;同時,由于單親家長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的愛表達不到位或傳達不及時,還有的單親家長想要彌補孩子給予過多的愛,這都會對孩子造成缺乏愛的能力、偏執、敵對、抑郁等心理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關注單親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嘗試提升單親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每年定期對在校大學生安排切實可行的心理普查活動,并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和單親大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在保護學生個人隱私的基礎上,通過輔導員聯系學生進行心理訪談和咨詢,幫助單親大學生認識自己,克服心理障礙及撫平心理創傷。心理咨詢后與學生溝通安排回訪或者是與輔導員溝通了解學生最近表現[3]。
學校應該加大對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視程度,加大對心理輔導中心的資金投入,聘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及置辦相應的儀器設備[4]。對有問題的單親學生訪談溝通后安排參加心理培訓,諸如:開心對對碰活動,目的是引導學生更加正確、全面地認識自我;增強彼此之間的了解,提升學生人際溝通的能力;讓學生思考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紅色轟炸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學會贊美別人;體驗和感悟贊美與被贊美的感覺,提升自我認同感;學會彼此欣賞,提升團隊的凝聚力,培養學生正確對待他人的看法和評價。信任之旅活動,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體會日常生活中身體上的殘疾所帶來的不同和困難,感受互相幫助和關愛;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提高溝通技巧;體驗信任對于完成任務的作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新時代,為促進高校和諧穩定發展,正確面對單親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單親家庭大學生內心焦慮、逃避現實,不能很好地解決壓力問題,不能正視問題及內心自卑、孤僻等問題。為了改善這些現象,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措施: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周末經常性開展一些社會公益活動,諸如去養老院看望老人,去老年社區帶老年人做游戲、唱歌等活動,以實際行動感染學生的內心,讓學生能感覺到另一份愛或是覺得自己對社會也能作出貢獻,能夠更好地發現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多多組織學生參加課外興趣班,逐步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事可做,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性、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以及集體榮譽感。通過彼此間的共同合作能讓學生更加自信敢于與外界溝通,不斷打開自己封閉的內心。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還能正確面對自己內心,學會人際間的溝通,能夠看見自己的人生價值,更好地活著的意義,幫助他們養成勇敢、樂觀的良好的個性品質。
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也是當前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主要針對遼寧科技大學在校生進行心理普查,采用癥狀自測量表(SCL-90)統計分析出單親家庭學生與非單親家庭學生心理測試中各項指標存在的區別,并對心理存在障礙問題的學生建立檔案、聯系輔導員,并及時溝通采取干預措施,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結合班級輔導員、心理委員、學生家長共同關注這些學生心理問題,幫助學生打開心結、正面看待家庭結構的變化及正視自己的內心。
每一個孩子都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的未來,我們不能放棄每一個希望,所以我們整個社會都要主動承擔起這份責任,去關愛呵護這些單親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問題。高校應不斷完善本校咨詢中心服務體系,關注更多的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分析診斷問題,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防止不良行為的發生[5]。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并做好單親家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日常的理論教育和人文關懷做起,將“育人”與“育心”同時進行,關注到學習不積極、表達方式弱及內心自卑的學生,一步步鼓勵他們融入正常的學習生活,用真愛打動他們,幫助他們構建健全的人格,引導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