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趙然
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農村正在發生各種變化,特別是隨著現代化進程中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不少地方存在明顯的衰落現象。從2004年到2020年間,中央一號文件都把“三農”問題作為重點問題。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又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行了全面部署。我國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農村金融體系相對劣勢,農村體系的改革繁雜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迫切要求我們關注和重視農村金融的發展。
金融是通過資源合理配置,以達到在空間和時間的雙重維度上找到平衡點,金融一直是經濟社會中配置的中心,利用好金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完成現代農業的發展,金融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推手。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可以通過在農村金融市場改變資源要素配置來促進農業向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提高效率,推進產業,實現生活富裕。
本次我們選取河南省17個村進行調研。17個村共有9223戶,其中常住戶數6306,占比68.37%。現根據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人口及外出務工情況等方面進行簡要描述。
第一,地理位置。調研的17個村和相近的縣城的距離平均為14.47公里,距離最近市區的距離平均為34.19公里。其中距離縣城最遠的是汝南縣梁祝鎮李老莊,距離縣城25公里;而距離市區最遠的是夏邑縣太平鄉瓦房莊村,距離市區65公里。距離縣城最近的獲嘉是位莊鄉中漁池村,距縣城僅4公里;距離市區最近的是位于港區的尉氏縣崗李鄉老莊師村,與市區的距離為0公里。具體見表1。

表1 調研村編號
第二,地形地貌。調研的17個村里有13個位于平原地區,4個位于丘陵地區。17個村里4個村莊周邊沒有河流,在有河流的村莊中,5個村莊的河流常年有水,4個村莊的河流季節性有水,2個村莊的河流常年無水。
第三,人口及外出務工情況。17個村共有戶籍人口36692,平均2158人;常住人口26017,平均1530人。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最多的均為武陟木欒新區小巖村,分別為7600人和7400人;而戶籍人口最少的范縣張莊鄉孔莊村僅有668人,常住人口最少的夏邑縣太平鄉瓦房莊村僅有600人。
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813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21.29%。其中,外出務工人口最多的是新安五頭北溝,常年外出務工人數達1300人,占戶籍人口的53.94%;而最低的范縣張莊鄉孔莊村,外出務工人口僅30人,占戶籍人口的4.49%。
農村金融正規機構是指在銀保監會的監管下,可以合法從事農村金融活動的機構。通過調研我們發現,農信社在正規農村金融中占據著壟斷地位。
根據對調研問卷的整理,共得到有效數據1078份。從調研看,對農信社(農商行)有了解的村民高達484人,占比44.9%。其次是郵政儲蓄,260人,占比24.1%。有71人對農村金融機構完全沒有了解,占比6.6%。因此,從知名度和被村民了解的程度看,農信社(農商行)占主導性壟斷地位。
依據調研數據,從“對村民賬戶的數量”的采集中,我們發現,在受訪的2730位村民中,各有0-8個銀行賬戶,銀行賬戶數量最多的一位村民擁有8個銀行賬戶,而315位村民一個銀行賬戶也沒有,達全部受訪村民人數的11.54%。1564位村民擁有1個銀行賬戶,占比57.29%,是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其次是擁有2個銀行賬戶的村民,共636人,占比23.30%。
接下來,我們對村民賬戶的所屬銀行狀況做了統計,在共計2995個有效數據中,村民在農信社/農商行擁有銀行賬戶的數量高達1879,占總量的62.74%;其次是郵政儲蓄,共計738,占比24.64%;農業銀行也有一定的份額,數量332,占比11.09%。據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進行調研的17個村莊中,農信社在農村金融中占據壟斷地位,郵儲銀行的補充作用日益提升。
而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城鄉金融二元結構依舊存在。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發端于近代,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實現“趕超”目標而在供給上對工業與城市的傾斜政策使其進一步加深。與此相應,我國城鄉在金融發展方面也呈現出巨大的差距,這種金融差距和經濟差距相互影響,有可能使現有的二元結構得到固化。現階段,要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為農村發展注入新動力,要從供給側入手,既在量的方面增加對“三農”的要素投入,又在質的方面優化投入結構。而金融發展有利于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促進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統籌城鄉金融發展,大力改善農村投資環境,從而實現農村經濟金融的良性互動,是消除城鄉二元金融結構的關鍵。
從農信社這個方面來看,產權不明晰造成經營管理效率低下、人力資本不足,而導致在業務方面很難有所創新和發展。這些原因,都成為制約農村金融長足發展的障礙。而調研數據顯示,有占比62.74%的村民在農信社/農商行開設銀行賬戶,在各類金融機構中,對農信社的了解程度也最深。因此對于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引起重視和思考,建設和完善農村金融機構。
雖然現代農業發達,但是農業依然無法擺脫靠天吃飯和受自然氣候的影響,因此,農業產品的產量和價格存在明顯的無法預期性,天然具備波動性。同時,由于長期以來的體制問題,農民所擁有的生產資料和擁有的物權較少。三權的可抵押量少,而且即使最大資產宅基地作為抵押,對于銀行來說也存在處置困難。商業銀行的運營也需要考慮可持續性,因此,銀行在處理這類業務的時候,可以給予農戶的貸款自然比較少。銀行出于安全性與盈利性的考慮,將從農戶收取的存款資金投入到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和其他行業也是必然規律,因此在現有體制下涉農資金必然存在阻礙。總體來說,目前涉農信貸存在著如下問題。
(1)為農民辦理貸款的金融機構較少。目前在鄉鎮以下為農民辦理貸款的金融機構主要有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設在鄉鎮的網點,而農業銀行由于前幾年的網點撤并整合,服務半徑縮小,致使部分偏遠鄉鎮的農民貸款由農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機構辦理。
(2)農民貸款擔保抵押品十分有限。受我國金融的發展模式所限制,農民最為重要的不動資產為擁有宅基地證的自建房產,而這類資產作為銀行的抵押品并非普遍認可。因為受相關法律法規限制,這類產品無法抵押,同時即使變通抵押,處置資產的難度也很大。農民自有的農業機械其價值不高,同時也很難變現,金融機構也并不將這類資產列為金融活動中有效的抵押物。同時,由于金融機構對自然人保證擔保的準入門坎較高,在鄉鎮以下農村尋找符合條件的自然人擔保也較為困難。
(3)農民貸款的成本較高。鑒于風險和費用對等原則,農民貸款普遍存在貸款額度較小、管理難度提升、風險明顯較高等因素,金融機構因此也對農村貸款收取一個較高的利息。一些地方的農村信用社上浮農民發放的貸款利率,有些高達基準利率的40%以上,農業銀行的貸款利率也會相應上浮。同時,農民貸款受結算網點少、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民貸款的各項費用較高。
(4)金融機構為農民辦理貸款的意愿較低。由于農業生產的特點,農民貸款管理成本高、風險大,利潤也相對較低,金融機構辦理農民貸款的積極性受到很大的影響。同時,由于金融機構逐年提高貸款準入標準,加大對不良貸款的管理力度,使得客戶經理在發放農民貸款的意愿逐漸降低。
(5)農民貸款的用途和期限與貸款銀行的規定存在較大差異。農業產業范圍廣泛,使得農民對貸款的需求具有多樣性,農民貸款在用途和期限上與相關金融機構規定的用途和期限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具體辦理貸款過程中,出現了用途虛假、貸款額度不能滿足實際需求、貸款期限小于實際使用期限等現象,從而造成農民貸款逾期較多、農民負擔加大或資金鏈中斷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