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國祥 付 玉 李延萍 吳 斌
重慶市中醫院風濕病科,重慶 400021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疾病,早期以發熱、干咳、乏力為主要表現,隨著病情進展,部分患者可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1]。截至3月14日,重慶累計報告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576例,累計死亡病例6例,治愈率達98.96%。中醫藥參與診治患者532人,參與率達92.36%,中醫藥對患者乏力、發燒、咳嗽、咽痛、納差等癥狀改善明顯。本文擬挖掘重慶市各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的中醫診療臨床病案,探究重慶地區新冠肺炎中醫診治規律,現報告如下。
1.1 數據收集及整理 在重慶市各個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由臨床人員通過EpiData數據軟件錄入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數據。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齡、性別、就診時間等,中醫診療信息包括癥狀、舌象、脈象、中醫診斷、中醫辨證、方劑、中藥等信息。
1.2 數據處理 對納入的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臨床術語參照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中藥學》《中醫診斷學》進行規范處理。如中藥名 “炙麻黃”改為“麻黃”,“苡仁、薏米、苡米”改為“薏苡仁”、“法半夏、姜半夏”改為“半夏”等。脈細數,分解為脈細、脈數等,規范后的數據導入excel或txt,建立數據庫。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中醫傳承輔助系統[2]和ROST CM[3]挖掘系統對基本信息進行描述性統計,對各病案中的癥狀、舌脈、中醫診斷、證候、方劑、中藥進行頻次統計;運用語義網絡圖分析證候、方劑的高頻詞,對頻次最高30味中藥進行藥物關聯規則分析;并運用復雜網絡分析模塊進行癥——證、病——證、證——方等多層次的關聯性分析。
2.1 基本信息 共收集到2020年1月28日至3月2日重慶市各新冠肺炎定點醫院367例患者病案、中藥處方682個,其中男性207例,女性160例,年齡最小9歲,最大89歲。具體如圖1所示。

2.2 癥狀分析 通過對臨床癥狀的頻次統計,由高到低排序,前10癥狀為惡寒、干咳、小便黃、納差、咳嗽、白痰、口干、乏力、出汗、咽痛,前20癥狀見表1。
2.3 舌脈分析 舌質以淡紅舌、紅舌頻次最高的,舌苔以白膩、薄白、黃膩為主。脈象頻次前三是細、滑、數。舌象如圖2a、2b所示,脈象如圖2c所示。

表1 臨床癥狀頻次分布

圖2 舌象、脈象和中醫診斷分布
2.4 辨病、辨證和方劑 新冠肺炎患者中44.13%患者中醫診斷為疫病,其次為咳嗽、發熱、寒濕疫、冬溫等,如圖2d所示;證候分布前五位是肺脾氣虛(19.11%)、寒疫閉肺(18.77%)、疫毒閉肺(16.38%)、濕邪中阻(15.36%)、邪熱雍肺(11.60%);方劑前五位為麻杏石甘湯、藿樸透邪湯、香砂六君子湯、麻杏苡甘湯、一加減正氣散,證候、方劑高頻詞的語義網絡圖分別如圖3a、3b所示。

2.5 中藥分析 中藥頻次前五為甘草、茯苓、陳皮、白術、半夏等中藥;運用SPSS Model中Apriori算法對前30味中藥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取最小置信度為99%,前項數為3,最低支持度為10,結果如圖4所示,中藥頻次見4a,關聯分析見4b。

2.6 癥——證關聯分析 對癥狀——證型進行因子分析,結果得到6類癥狀群及對應的6種證型,見表2。
2.7 病——證關聯分析 對病——證進行關聯網絡分析,結果發現疫病與10多種證候相關,與寒疫閉肺、疫毒閉肺、濕邪中阻和邪熱壅肺最明顯,見表3。

表2 癥狀——證型關聯分析

表3 病——證關聯分析
2.8 證——方關聯分析 對證候——方劑關聯分析可以發現同證異方、同方異證的情況,見表4。

表4 證——方關聯分析
3.1 重慶地區新冠肺炎的中醫學特點 新冠肺炎屬于中醫“疫”病范疇,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4],在病機上學者們將其歸屬于疫毒夾濕[5]、毒痰瘀虛[6]、瘟疫火熱[7]、寒濕伏燥[8]等,可見不同地區對于該病的病機認識不同[9-10]。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醫方案中指出,各地可根據病情、當地氣候特點以及不同體質等情況,參照方案進行辨證論治。重慶市對新冠肺炎也進行了積極的研究,如冉君等[11]在對重慶市209例新冠肺炎患者調查研究中發現,咳嗽、發熱、乏力、腹瀉、納差、口干為主要癥狀,44.5%的患者無發熱表現,發熱患者以低熱居多,熱型偏向濕郁發熱。目前重慶市防治新冠肺炎已取得階段性勝利,隨著對持續增加病例的臨床觀察,臨床認識也不斷深入,有必要回顧分析總結經驗。
重慶市的新冠肺炎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年齡40~60歲之間(約占50%)。以惡寒、干咳、白痰、小便黃、納差等肺和脾胃癥狀為主,有54.84%的患者表現為惡寒(低熱為主),30.94%患者出現干咳,脾胃癥狀以納差為主,約占17.74%,符合戾氣從口鼻而入的特點,病位在肺和脾胃。近1/3的患者為淡紅舌、約1/5的患者為紅舌,膩苔占比超過30%(白膩苔26.39%、黃膩苔7.48%),根據舌象,新冠病性偏寒濕。中醫診斷以疫病為主,占44.14%,其次為咳嗽、發熱、寒濕疫、冬溫等,辨證前五位是肺脾氣虛、寒疫閉肺、疫毒閉肺、濕邪中阻、邪熱雍肺。肺脾氣虛證頻率最高,提示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因,寒疫閉肺、疫毒閉肺、邪熱雍肺為戾氣入肺由寒轉熱、由輕轉重的演變過程。濕邪中阻與戾氣從口而入傷及脾胃有關。選方前5首方劑為麻杏石甘湯、藿樸透邪湯、香砂六君子湯、麻杏苡甘湯、一加減正氣散,麻杏石甘湯辛涼宣泄,清肺平喘,主治新冠肺炎邪熱壅肺證;藿樸透邪湯解表化濕和中,散風解毒透邪,適用于新冠肺炎初期,疫毒外襲,濕濁中阻,邪犯脾胃;麻杏苡甘湯主治寒濕郁肺;香砂六君子湯益氣扶正,一加減正氣散芳香化濕、理氣和中,主治三焦濕郁、升降失司、脘腹脹滿等。可見重慶市在論治新冠肺炎既重視戾氣犯肺,以麻杏苡甘湯、麻杏石甘湯論治;同時又兼顧邪犯脾胃,強調祛濕,以藿樸透邪湯解表化濕,一加減正氣散治濕郁三焦。常用高頻率中藥有甘草、茯苓、陳皮、白術、半夏等,突出了扶正祛邪。綜上,在祛除戾氣基礎上,化濕、扶正是重慶市論治新冠肺炎的中醫特點。
3.2 新冠肺炎的病——證——方——藥的關聯 癥狀——證候的關聯分析發現胸悶、呼吸急促、出汗、口干、口渴、小便黃、發熱、黃痰與邪熱壅肺,心累、白痰、干咳、納差、惡寒、白痰、小便清、肌肉酸痛與寒疫閉肺,喘、心累、發熱、便秘、出汗與疫毒閉肺,肌肉酸痛、干咳、納差、口干、腹瀉、小便數、腹脹與濕邪中阻相關聯,上述證型與臨床符合率高,可作為臨床辨證參考。病——證相關分析發現疫病與10多種證候相關,盡管同一疾病在不同階段,可表現出不同證候,但權重高的證候出現的頻率也高,即新冠肺炎以寒疫閉肺、疫毒閉肺、濕邪中阻和邪熱壅肺為主要證候,提示了新冠肺炎的辨證重心。證——方分析發現同證異方、同方異證,表明病機有側重,方劑有加減,劑量有輕重,體現了中醫靈活應變的優勢。
3.3 重慶新冠肺炎的中醫傳變規律本研究 對重慶市687人次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案進行了文本挖掘,發現本病病因為 “疫戾”之氣,病機特點符合以寒濕疫,與多數學者認識一致[12]。肺脾氣虛證頻率高,提示新冠肺炎患者多正氣不足,結合重慶潮濕的氣候特點,對新冠肺炎的傳遍規律分析如下:戾氣從鼻而入,正氣不足,入肺偏寒化,寒濕郁肺,郁而化熱,表現為邪熱壅肺或疫毒閉肺,甚者可出現內閉外脫之證。若戾氣從口而入,傷及脾胃,濕重熱清,濕可阻中焦、郁三焦。論治上在肺以辛涼宣泄、解毒平喘的麻杏石甘湯治療為主,或以麻杏苡甘湯宣肺化濕;在脾胃以藿樸透邪湯解表化濕,治邪犯脾胃,濕濁中阻,或一加減正氣散芳香化濕治濕郁三焦。此外,針對正氣不足或疾病恢復期以香砂六君子湯治療。本研究初步探討重慶市新冠肺炎的中醫特點和傳變規律,可為新冠肺炎在該地區的中醫藥防控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