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華 趙 璐 邵素菊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8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出現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癥狀和 (或) 體征。常見癥狀為肢體麻木、疼痛、灼熱或其他異常感覺[1]。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見、最復雜的并發癥之一,因此,早期診斷與治療尤為重要。目前,西醫尚無特異性的治療方法,多采用營養神經、抗氧化、改善微循環、糾正代謝紊亂等對癥支持治療[2]。近年來,針灸治療DPN取得了較大進展,大量臨床研究[3]表明,針灸是治療DPN的有效方法。針灸療法,在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指導下,有調理氣血、協調臟腑陰陽作用,以其獨特的方法和手段,在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邵經明教授,是著名針灸專家、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在針灸及針藥并治治療疾病等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較為系統和完善的學術思想,加之門人后學的傳承,形成了邵氏針灸學術流派。邵氏針灸流派篩選特定穴位,優化穴位組合,在治療DPN的門診及住院患者中取得了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間河南中醫學院三附院內分泌科門診、住院部及中醫綜合治療區的DPN患者,共60例,均經感覺神經定量檢測儀等必要的排除檢查確診。將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隨機分為對照組、治療組各30例。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47.12±5.12)歲,糖尿病病程7.5~18.9年,病程平均(9.25±5.03)年, DPN病程3.2~9.1年,平均病程(5.02±1.22)年。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28~77歲,平均年齡(47.58±4.16)歲,糖尿病病程6.3~20年,平均病程(9.19±4.46)年,DPN病程2.9~9.7年,平均(5.36±1.44)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西醫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制定的診斷標準進行確診[4]。 ①臨床確診糖尿病或有糖尿病病史; ②存在疼痛、麻木、感覺異常以及腱反射減弱消失等癥狀體征; ③肌電圖檢查存異常改變。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臨床診療指南(2016年版)》制定的診斷標準進行確診[5]。主證:肢體麻木疼痛,呈針刺樣、燒灼樣,痛位固定不移,夜間加重。次證:肌膚甲錯,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煩失眠。舌脈:舌質暗,有瘀斑,舌下脈絡青紫迂曲,脈弦,或沉而澀。凡具備主證兼次證一項,或符合舌質暗或有瘀斑,舌下脈絡青紫迂曲,或脈沉而澀者即可診斷。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具備西醫診斷標準,同時符合中醫診斷及辨證標準(由兩位主治醫師對各病例進行辨證分型并意見一致)。感覺神經定量檢測分別測定正中神經、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于2000 Hz、250 Hz 和 5 Hz時的CPT,經系統分析感覺減退者。已進行飲食控制、運動療法,或飲食控制+運動療法+西藥后,血糖控制在:13.9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16.6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者;糖尿病病程在3個月以上;年齡30~70歲;患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病例標準:上述納入標準一項不符合者;嚴重骨關節炎、動靜脈血管病變疾病、肌肉疾病者;合并肝腎衰竭、惡性腫瘤、重要臟器功能衰竭等嚴重疾病;合并有糖尿病酮癥、酮癥酸中毒及感染者;妊娠或哺乳婦女;暈針及不合作者。
1.4 方法 從項目實施之日起,開始收集病例進行納排后60例,將患者按先后順序隨機分組: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兩組經過2周基礎治療(包括糖尿病教育、飲食控制、適量運動、心理調整)后進入藥物觀察。
對照組口服甲鈷胺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812,規格:0.5 mg×10 s×2板)治療,0.5 mg/次,每天3次。兩組均以12周為1個療程。并在治療前后,按試驗規定的內容做有關試驗指標的檢測。
治療組采用針刺治療(蘇州天協針灸器械有限公司,蘇食藥監械(準)字2012第2270680號,0.3×75 mm×10支)+口服甲鈷胺片(同對照組)。主穴: 上肢:合谷、外關、曲池、肩髃;下肢:陽陵泉、三陰交、環跳、懸鐘。隨證配穴:上肢麻痛配陽池、后溪、八邪;下肢麻痛配解溪、丘墟、足三里、八風。操作手法:平補平瀉法,進行提插捻轉,得氣以使得氣循經感傳至四肢末梢為佳。每日1次,留針20~30 min,每周5次。
兩組均以12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做療效判定。治療期間原則上不能使用血管擴張劑。
1.5 觀察指標 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血脂、糖化血紅蛋白:治療前、后各測1次;神經傳導功能應用美國Neurometer 公司生產的感覺神經定量檢測儀分別測定2000 Hz、250 Hz 和 5 Hz時的CPT。測試點選擇雙手食指及雙足拇趾,反應正中及腓淺、腓深神經功能。采用NEUVAL軟件分析CPT結果。室溫(23~25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CPT降幅,治療前后各1次。
中醫證候評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糖尿病癥狀分級量化表進行評分:無癥狀記為0分,輕度記為1分,中度記為2分,重度記為3分。治療前后各1次。
DPN的療效評定標準。顯效:肢端麻木、疼痛及感覺異常消失,腱反射、 針刺痛覺、 震動覺或壓力覺等檢查基本恢復正常,CPT較前明顯改善或恢復正常;有效:上述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腱反射功能仍存在異常,但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CPT較前改善;無效:上述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出現加重,腱反射功能異常,CPT無改善。
中醫綜合征候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療效評定標準。證候療效評定按半定量評定法。①顯效:治療后積分值較治療前積分值減少≥70%;②有效:治療后積分值較治療前積分值減少30%~69%;③無效:治療后積分值較治療前積分值減少不到30%。


2.1 兩組中醫證候總積分改善情況比較 由表1可知,治療后兩組的中醫證候總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1)。兩組間比較中醫證候總積分改善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由表2可知,經Wilcoxon秩和檢驗,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

表1 兩組中醫癥狀總積分改善情況比較 (分,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兩組主要癥狀積分比較 由表3可知,治療后兩組主要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比較肢體麻木癥狀積分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主要癥狀積分改善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主要實驗室指標比較 由表4可知,治療后兩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等主要實驗室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但兩組間比較各指標改善程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5 兩組正中和腓總神經電流感覺閾值(CPT) 兩組治療前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感覺神經電流感覺閾值(CP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感覺神經電流感覺閾值(CPT)較前降低,且治療組的改善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3 兩組主要癥狀積分改善情況比較 (分,

表4 兩組主要實驗室指標比較

表5 兩組治療前后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MCV和SCV比較
DPN根據其疼痛、麻木為主的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消渴”“痹證”“痿證”等范疇[6],且針灸治療上述疾病也早有記載,如《針灸甲乙經》載:“肘臂腕中痛,頸腫不可以顧,頭項急痛,弦,淫濼,肩甲小指痛,前谷主之。”多數中醫學者認為該病病因病機為:消渴日久,耗傷正氣,陰陽氣血、臟腑受損,不榮則痛且痿;另久病入絡,痰瘀痹阻則痛。邵氏針灸流派篩選特定穴位,優化穴位組合,主穴:上肢為肩髃、曲池、外關、合谷;下肢為環跳、陽陵泉、三陰交、懸鐘;隨證配穴:上肢麻痛配八邪、陽池、后溪;下肢麻痛配足三里、解溪、丘墟、八風。肩髃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有疏經通絡、理氣化痰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肩臂攣痛、上肢不遂等病癥。研究[7]表明:針刺肩髃能改善動脈的彈性,增加肢體的血液循環,使病人肌電幅度升高。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經氣最盛,通調經絡的作用當為之最,治療作用是清熱解表、疏通經絡。現代研究[8]表明:曲池穴對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均有明顯的調節作用,如:針刺曲池對血糖有雙向調節作用。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并通于陽維脈,“維絡諸陽而主表”“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有聯絡氣血、補陽益氣的作用,上肢麻痛常聯合后溪、陽池、八邪等治療經脈病。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為人身氣血之大關,是調理人體氣機之大穴,通經活絡、舒筋利節之力較強,善治大腸經循經部位的疼痛、麻木、冰冷、發熱等。現代研究[9]認為針刺合谷穴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并對內分泌系統如甲狀腺功能、性腺功能、垂體-腎上腺功能以及血糖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環跳為足少陽、太陽二脈之會,為下肢運動之樞紐,故為主治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胯腿痛之主穴。陽陵泉是八會穴之筋會,配環跳、懸鐘等穴有活血通絡、疏調經脈的作用。《類經圖翼》:主治偏風,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無血色,腳氣筋攣。三陰交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有健脾益血、調肝補腎、安神的功能,針刺三陰交可使血糖下降。懸鐘為八會穴之“髓會”,既可治氣血不足筋脈失養之下肢痿痹,半身不遂又可疏通少陽經氣。下肢麻痛配足三里、解溪、丘墟、八風以增強療效。足三里為足陽明經穴,根據經脈所通,主治所及,治療下肢痹痛,善調人體一身之氣血,現代研究[10]可提高痛閥鎮痛。研究[5-7]證實上述穴位搭配使用,有改善神經傳導速度、緩解癥狀的作用。
近年來大量臨床報道[10]顯示,針灸治療DPN有效,如針灸穴位可調整神經系統的功能,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但是,現今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乏大樣本臨床研究;不同方法之間其療效及作用機理的差異性對照觀察的臨床報道目前仍很少;因抽樣誤差的存在各種療法的真實作用較難客觀反映;對針灸治療DPN的機理尚未完全闡明[11]。對于上述問題,筆者認為今后可加大臨床研究樣本量;加強不同療法間的對照研究,選出最佳治療方案;運用現代醫學理論與實驗方法,闡明針灸作用的機制,并篩選特定穴位,優化穴位組合,全面發揮針灸治療本病的特色及優勢,提高DPN的臨床療效。甲鈷胺片是臨床上最常應用的神經營養藥物,是維生素 B12代謝后的活性產物,可促進蛋白質、脂肪和核酸等物質的代謝,刺激軸突再生及髓鞘的形成,從而加速神經功能的修復,進而改善DPN癥狀[12], 因此確定甲鈷胺片為對照組治療藥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邵氏針灸治療+口服甲鈷胺片治療后患者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中醫證候積分、多倫多臨床神經病變評分、正中和腓總神經電流感覺閾值的改善均優于對照組單純口服甲鈷胺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3.4%,高于對照組的72.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治療過程中未出現明顯肝腎功能改變及藥物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采用西藥聯合邵氏針灸組穴治療瘀血阻絡型DPN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感覺神經傳導功能,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以優化針灸組穴,為治療DPN選出最佳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