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芳 劉 琛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3
產后乳汁不下也就是現代的產后缺乳,主要表現為哺乳期產婦乳汁很少或者沒有,無法滿足嬰兒的哺乳需求。而目前醫學界普遍提倡母乳喂養,這不僅可以滿足嬰兒的營養需求,還能降低乳腺癌的發病率。西醫目前無治療的特效藥,多用促胃腸動力+維生素E等藥物,且副作用明顯,而中醫藥在治療方面更具有優勢。《圣濟總錄》是北宋時期詳述理法方藥的一部醫學全書,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而婦人產后乳汁不下篇是目前中醫經典古籍中涉及產后缺乳理法方藥最為豐富且系統的。婦人產后乳汁不下篇指出一則氣脈未順,二則經脈空虛,故乳汁不下也。探索其用藥規律可為中醫中藥在治療方面開拓思路。
《圣濟總錄》[1]治療產后乳汁不下的方劑共有21首,包括鐘乳湯、如圣散、漏蘆湯、木通湯、桔梗湯、木通飲、豬蹄湯、麥門冬散、豬蹄湯、王瓜酒、鬼箭湯、寄生湯、露蜂房散、栝蔞散、魚灰散、王瓜根湯、萵苣飲、木通又方、漏蘆散、母豬蹄又方。
通過整理《圣濟總錄》卷第一百六十六產后門產后乳汁不下的方劑,將方藥中藥物的頻數、頻率,以及四氣五味、歸經等資料建立數據庫,采用頻數分析的方法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2.1 藥味頻數分析 《圣濟總錄》中收錄有關“產后乳汁不下”方劑共21首,其中包含復方1首(麥門冬散),方名重復方藥不同2首,分別標記為豬蹄湯A、豬蹄湯B。對上述21首治療產后乳汁不下方藥進行分析,發現藥味精簡,藥味最多不超過12味。含1味藥的方劑有2首:鬼箭湯、寄生湯;2味藥的方劑有7首:王瓜酒、母豬蹄又方、栝蔞酒、露蜂房散、栝蔞散、魚灰散、王瓜根湯;3味藥的方劑有1首:豬蹄湯B;4味藥的方劑有5首:桔梗湯、豬蹄湯A、萵苣飲、漏蘆湯、木通又方;5味藥的方劑有2首:如圣散、鐘乳湯;6味藥的方劑有2首:木通湯、漏蘆散;8味藥的方劑有1首:木通飲;12味藥的方劑有1首:麥門冬散。
2.2 藥物頻數、頻率分析 將21首方劑中的所有藥味相加總藥物共有80味,剔除重復的藥物后,統計出全篇共運用33種中藥,其中頻數超過2的共有13味。這13味的頻率占整體3/4以上,達到75%。通過分析前13味藥物的功效及組方特點,可見在《圣濟總錄》中治療乳汁不下多用清法與補法,清法的方藥如清熱化濕的木通飲、清熱涼血的如圣散、清熱通經下乳的漏蘆湯等;補法的方藥如溫補脾胃佐以通乳的萵苣飲子、溫肺養氣通經下乳的鐘乳湯、補中化瘀通乳的豬蹄湯等。見表1。

表1 藥物頻數、頻率分析
2.3 劑型分析 根據劑型的頻數、頻率分析,婦人產后乳汁不下通篇涉及湯劑、散劑兩種劑型。其中湯劑的頻數為15,占71.43%,說明從劑型來看,治療上以湯劑為主。見表2。

表2 劑型頻數、頻率分析
2.4 藥物性味、歸經分析 根據表1將13味藥物進行性味與歸經分析。藥物性味歸經以《中國藥典》[2]《中藥大辭典》[3]《全國中草藥匯編》[4]為準。通過考證,將藥名規范統一,如栝蔞根一律改為天花粉,石鐘乳、鐘乳、鐘乳粉歸為鐘乳石等,王瓜根歸為王瓜,分析其藥物的四氣五味、臟腑歸經。見表3。

表3 藥物性味、歸經分析
2.5 藥物四氣分析 根據藥物四氣的頻數、頻率分析,性屬“溫”“微溫”的藥物占40%,居于首位;其次,性屬“涼”的藥物占23.3%,性屬“寒”“微寒”的藥物占21.6%,性屬“平”的藥物占15%。其中“溫”與“微溫”藥物頻數為24,“寒”“微寒”和“涼”藥物頻數為27。說明從四氣來看,臨床上起治療作用的主要是這三類藥。見表4。

表4 藥物四氣分析
2.6 藥物五味分析 根據藥物五味的頻數、頻率分析,苦、甘之藥居于前列,分別為38.8%、31.1%,說明從五味來看,這兩類藥物在治療方面起到主要作用。見表5。

表5 藥物五味分析
2.7 藥物歸經分析 《圣濟總錄》治療乳汁不下的藥物涉及十二正經中的九條,臟腑同治。通過統計頻數與頻率,胃經、肺經位居前二,分別占22.2%、21.6%,說明從藥物歸經來看,這兩經在治療上發揮了主要作用。見表6。

表6 藥物歸經分析
通過對《圣濟總錄》婦人產后乳汁不下篇的21個古方挖掘分析,治療婦人乳汁不下以木通、酒、鐘乳石、漏蘆等中藥應用最為頻繁,此類中藥都具有顯著的通乳下乳的功效,漏蘆的現代藥理提示該藥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加機體防御酶系能力[5]。金紅花學者研究[6]指出產后缺乳不僅是下丘腦催乳素釋放抑制因子和催乳素釋放因子的分泌失調或激素分泌功能低下導致,還與神經—內分泌—免疫(NEI)網絡相關環節的整體功能紊亂相關。其中,本篇最大的用藥特色在于多用酒入藥,酒為藥食同源之品,乃百藥之長,匯集了水谷之氣的精華,其味甘性溫,對于婦人產后可以起到補脾調肝的作用。此外取其辛散之功,可消散郁結之氣,調達氣機,同時酒本身還具有疏肝解郁、調暢情志的調節作用。正是因為酒對于糾正產后女性虛損、結氣的病機具有綜合的調節作用,所以酒在婦人產后病諸方中運用廣泛[7]。從四氣統計結果分析,《圣濟總錄》治療婦人乳汁不下擅于寒溫并用,陰陽同調,佐證前文多用清法和補法,寒以清熱化瘀,溫以補氣養血。從五味統計結果分析,《圣濟總錄》婦人產后具有多虛、多瘀的特點,產中氣血津液耗傷,氣機失調,血脈失養,乳汁無源以化,且新產多瘀,瘀則阻滯氣機血脈運行,且瘀久不去易化熱化火,苦能清熱化瘀,產后氣血耗傷,脈中空虛,甘味多以補益,健脾和胃,滋養氣血之源。諸藥合用,則瘀去,氣暢,脈充,有乳可下。從歸經統計結果分析,提示乳汁不下和肺、胃有密切的關系。氣脈不順和經脈空虛是乳汁不下的致病關鍵所在,肺主治節,調達百脈氣機,使氣機升降出入復常;胃主受納,是氣血生化之源,且女子乳房屬胃,治胃可使乳房有乳可下;因此,多選用歸屬肺經、胃經的藥物。從整體上看,《圣濟總錄》中治乳汁不下多用苦寒甘溫之品,多從肺、胃論治,與胃之關系尤為密切,八法之中多用清法、補法。學習《圣濟總錄》中辨治乳汁不下的特色,探討《圣濟總錄》治療乳汁不下遣方用藥規律,可為中醫中藥的治療提供思路,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