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愉,古麗珠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與農業相聯系的科學技術取得了杰出成就,其中水利是中國農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離灌溉渠道較近之地顯然無法顧及到,于是這種能引水灌溉的農具——龍骨水車,登上了中國農業的舞臺。
龍骨水車現已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錄,成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龍骨水車還有許多名字,如“翻車”“水車”“踏車”“水蜈蚣”,自宋元朝以來,“龍骨水車”流傳得最為廣泛,而“龍骨”這一詞一方面是指水車上的木鏈條,木鏈條骨節分明,猶如古代“項似蛇”中龍的骨骼。另一方面,是因為民間的信奉推崇。宋朝時繼續沿用唐代的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將五龍封為王爵,其中龍王擔當著興云布雨的角色,至此,民間開始了對龍的崇拜。農人在使用灌溉農作物的水車時,內心祈禱風調雨順渴望莊稼豐收,自然聯想起興云布雨的龍,從而將龍一詞傾于農具上。
龍骨水車的整體構架以榫卯結構相連,整個水車運行的發力點是在腳踏板上。依據《后漢書》記載,人們是于東漢末年發明了這一灌溉機械,后來由于輪軸的發展和機械制造技術的進步,發明了以人力、水力、畜力和風力作為動力的龍骨水車,并且在全國各地廣泛應用,而這幾種不同推進動力的龍骨水車的整體造型都是不同的,但是主要都有“龍骨”的力量支持運動。
當下社會的發展使人們的首飾審美越來越多元化,當代首飾擺脫了裝飾功能的局限性,人們從追求裝飾感和功能性轉變為追求內心精神意蘊與情感表達。首飾品不再只是人們展示自身個性氣質、審美傾向的產品,具有個性化與情感化的首飾成為市場趨勢。作為國民情感載體,中國傳統元素不斷再現于首飾,在這個西方元素不斷滲透的時代里,首飾的形式不斷向多維化發展,當代設計師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愈加重視,用新的思路將現代首飾的結構、色彩、紋樣、材質與中國文化遺產的元素結合,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首飾中展示出嶄新的風貌。
在當代競爭激烈的珠寶市場中,提高品牌產品的文化內涵是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品牌文化形象必由之路,這也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龍骨水車對中國農業生產、文明都起到了重要推進作用。龍骨水車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機械之一,它復雜的結構與良好的借力汲水功能,凝聚著無數勞動人民的智慧,使它在中國農業科技史上有重要影響。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不斷發展,部分傳統農具如今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一部分已經成為寶貴的歷史遺產,而深入挖掘古代龍骨水車,尋找它于當代的價值,對于首飾的發展有一定的現實參考意義與借鑒作用,傳承優秀非物質文化,將會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承,很多時候體現著一個民族文化的內核和靈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龍骨水車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使龍骨水車與現代首飾跨領域地融合,不僅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實現了多路徑地宣傳傳統文化,并不斷探索現代首飾發展的道路。
早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利用貝殼、獸牙和石珠等材料制作成串飾,在這基礎上又慢慢開始利用不同材質的多彩材料,發展出更多飾品,在朝代的更替下,飾品的類型、造型、色彩愈加豐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珠寶的發展史和國家的歷史文化發展有著緊密關聯,而在當今社會下,消費者的審美已經成為市場的指向標,消費者的整體文化水平也不斷提高,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中端客戶還是高端客戶,他們的審美都開始慢慢轉型,而具有審美價值、民族意義的傳統文化方向,無疑是指引市場前進方向的明燈。
龍骨水車這一傳統元素蘊含著來自不同時代的智慧聚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有一定價值。在首飾設計中,將選用的傳統元素進行提取是極其重要的一步,傳統元素如何融于首飾中,需要有所考量。如對傳統元素中的結構、色彩、紋樣各個方面進行提取,運用到首飾的結構、材質、工藝等等中,這樣才能更好地以現代全新的思路在珠寶中詮釋傳統元素,才能使它既存在傳統韻味,又散發現代感。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性代表之一,傳統龍紋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它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象征著“成功”,也代表著人們的美好心愿,民間的藝人也借此創造出了魚龍紋、草龍紋等圖飾,使本被皇室專用的龍紋突破了羈絆。作品中借“龍骨水車”中的龍元素,在和田玉外面使用龍頭紋金雕件作為裝飾,同時也可以作為固定和田玉的環,雕件以概括簡化的形式表達龍紋裝飾,更貼近現代的審美,表達美好心愿。
作品將水力龍骨水車的大體結構造型運用在首飾上,在整體結構中提取具有形式動感的特征,保留并運用到首飾中,使首飾具有動態性、靈活性,擺脫了傳統的珠寶首飾結構,軸穿梭在金屬底板中,將刮板結構運用在側面,用手滑動玻璃外層,整個水輪結構則進行運轉,金珠則隨著刮板的運動,通過鏤空的洞落于正面圈底,圈底又可通過下方鏤空洞落于刮板中,使之源源不斷地在正面流動,金珠的流動也寓意財源滾滾(如圖1 所示)。

圖1 龍骨水輪車在現代珠寶中的結構應用
傳統的龍骨水車的材料基本為竹、木。而在首飾中,關于材質在首飾中的轉換則可在工藝方面有所體現,正面底胎用金屬拉絲效果代替,將竹、木元素以工藝(拉絲工藝)簡化代替,使作品帶有現代感又不乏龍骨水車的設計元素。
作品《聲聲回響》以龍骨水車為主要首飾設計元素發散思考,正面造型靈感取源于唐代鑲金白玉臂環,各個部分都是由幾何形組成的,從形、聲、質貼切龍骨水車,整件作品以幾何形態為主,能動式的結構使整件作品充滿韻律感,金珠垂下的叮當聲響如流水的滴落清脆聲,整件作品從視覺、聽覺、觸覺給人帶來靈動的氣息。作品名《聲聲回響》,借龍骨水車寓意中國的悠久文化在現代社會不斷激蕩起新的水花,同時也表達人們心中的美好愿望都得以回響(如圖2 所示)。

圖2 《聲聲回響》(材質:和田玉圈、金、銀底板)
“非遺”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載著歲月的痕跡,承載著中華人民代代相傳的智慧。此次對龍骨水車在首飾設計上的應用研究,筆者感受到中國非物質文化在首飾應用中產生的魅力,實現了跨領域融合的首飾設計。本次研究將“非遺”元素——龍骨水車,用設計語言表現出來,從形、聲、質散發無限魅力,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首飾中迸發無限生命力,讓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中延續并創新,也使首飾成為具備豐富文化內涵的作品,這些凝聚中國文化精髓的首飾,將使中國文化以新的形式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