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志剛,徐千惠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引導性設計就是人們發現自己的某種潛能和愿望之前,通過產品的使用,把人的某種潛能開發出來從而改變人的某種習慣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某種思維觀念,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觀念[1]。引導是存在消費者與產品使用目的之間的媒介,這種介質將會在行動中帶領用戶認識產品,使其快速且愉悅地達成目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愈發開始關注兒童的精神世界與成長環境,與兒童有關的產品越來越得到重視。如何設計出滿足兒童需求、利于兒童成長的產品是一個值得共同探討的話題,而將引導性設計應用到兒童產品中就需要對產品功能及造型等多方面進行考量,以期指引兒童朝著正向且健康的方向發展。研究表明,新生兒的大腦已經兼具溝和回,說明新生兒可以思考和感知周遭環境,當然對比已經成熟的成人大腦,新生兒大腦的溝回還很淺。但對于兒童群體來說,他們的大腦以及各神經系統均處在高速發育時期,非常容易受到周邊環境或人為因素的影響,而此時也正是幫助孩子朝正確方向引導的黃金時期。因此,有必要將引導性設計注入兒童產品中。
對于兒童產品而言的引導性設計,應如同老師一樣,帶領懵懂孩童一步步探索未知領域,解鎖新知識,并給予及時的幫助。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而在兒童成長期間,恰恰是好習慣養成的絕佳時機,通過生活中接觸到的兒童產品規范兒童動線,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潛移默化地開發大腦,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美國教育家曼恩說:“習慣仿佛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好習慣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們每天接觸同樣的產品,做著相同的事情,但是他們缺乏持久性和對新事物的包容性,所以產品的創新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兒童來講,由于其自身諸多因素影響,實踐證明那種富于理性化過多的產品并不會引起兒童的興趣,相反會使其無從下手而產生厭煩心理[2]。所以,在滿足產品的基礎功能之上,要站在孩子的新視角融入新元素,保持兒童的新鮮感。
人類對于新事物的探索是緩慢的,對于某一習慣的堅持是長期的,只有不斷地強化思維,并持之以恒,才能將某一好習慣變成兒童自發性下意識的行為。因此,將引導性設計理念注入兒童產品設計中需切實符合兒童心理,掌握其情緒發展規律,將引導的效果最大化。
在兒童產品的功能上做引導性設計,開發向導式功能。由于兒童群體沒有成年人的思維邏輯,對世間萬物仍處于感知階段,此時我們需要設定一些規則或條件,讓兒童跟隨指引完成,來幫助他們認識產品,解決某種問題。換而言之,這種設置目標任務的手段是讓兒童熟悉產品使用的一種直接方法,而且是一種相對快速的方法,因此被經常應用于兒童產品的設計中。
一款名為“涂鴉”的睡眠護理設備(如圖1 所示),旨在消除兒童的恐懼心理,以獲得安穩睡眠。在加濕器的前端安置畫板,當孩子做噩夢時,可與家長一同或獨自將噩夢內容通過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方便家長獲悉其內心活動,并對其進行安撫。最后激活加濕器,加濕器工作的同時,畫板內容逐漸消失,孩子目睹了噩夢消失的畫面,可以在心理上得到安慰,以便重新入睡。在孩子通過繪畫重述噩夢的這一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孩子的記憶力和直面恐懼的勇氣,還激發了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圖1 Doodle 睡眠護理設備
除了通過設置“任務”的途徑來達到某種引導的目的,我們還可見多數兒童產品在基礎功能之上增加了有趣的觸發機制,也就是說,在完成最終活動目標的同時,可觸發附屬動作,以獎勵的形式向兒童群體展現。一種會吐泡泡的牙刷(如圖2 所示),只有當孩子以正確的角度和姿勢刷牙時,牙刷的尾端才會產生泡泡,這種有趣的互動會讓孩子愛上刷牙這件事,并從小就養成按時刷牙的好習慣,維持良性的口腔內環境。

圖2 泡泡牙刷
對于具有引導性的兒童產品,應重視產品的易學性和引導的有效性,降低學習難度,而產品的外觀造型就是與使用者溝通的直接方式,用產品自身來引導用戶的行為,這種顯性引導對于兒童群體來說最為優質。
這款兒童家具就充分利用了獨特的造型來激發兒童的創意使用(如圖3 所示),吸引孩子們的眼球,通過各個形狀之間凸凹的契合程度,引導兒童對其隨意組合,圓滑的邊緣無論怎樣排列,也能確保安全性,不同的組合結果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可用于桌子,凳子,墊子等用途。模糊動物形態的產品造型,使我們很難對其下精準定義,但對于正處在創造力與邏輯思維發育階段的兒童來說,這樣的設計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還給他們切實提供了發揮想象力的巨大心理空間。

圖3 Animaze 兒童家具
要想通過造型的改變來達到引導效果,產品造型是否會“說話”也至關重要。那么人與物又如何實現溝通呢?我們要把握好產品語意,力圖實現人與物更好的溝通這一目的,雖然完全意義上的“溝通”是不存在的,但就具體產品我們應盡量使語言明晰些、易感悟些,在一定彈性空間去發揮對意義的編碼[3]。
為自閉癥兒童設計的一款治療型玩具(如圖4 所示),它可以在家中或治療期間使用。自閉癥兒童的運動發育通常落后于正常兒童,如果病情加重,其肢體運動的缺陷就越明顯,并逐漸與正常的孩子拉開距離。由此該款玩具可以使用有形的實體工具同線上游戲中的虛擬人物進行互動,通過搖晃、拍打或觸摸等動作幫助孩子鍛煉手部運動能力,刺激大腦發育。賦予產品造型形態的易識別性,向消費者闡釋操縱方法,以簡單易懂的幾何造型接觸自閉癥兒童,降低其自我防御意識,這樣純粹的玩耍時刻并不會令自閉兒童產生激烈的抗拒心理,反之在玩耍過程中就能達到運動治療的目的。

圖4 Yogo 玩具
兒童產品也需要用一種更為快速直接的方式,縮短接納時間,讓孩子對產品建立一個初步的印象。而色彩的沖擊力是最容易被人捕捉到的信息,那么基于兒童心理學做出的色彩設計能夠讓兒童更加專注,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升他們的好奇心。兒童天性活潑、好動,其內心世界是相當豐富精彩的,他們具備超乎常規的想象力,對萬物充滿了好奇,據研究表明:每個正常兒童對客觀世界的感知都始于色彩[4]。人的視線會首先看到飽和度高的顏色,所以可以用亮色調來突出核心內容,合理地搭配色彩的明度與純度,聚焦兒童視野。
一款引導孩子學習配色的兒童玩具(如圖5 所示),設定比賽規則,利用手中的彩球來匹配屏幕中央給出的顏色,系統會給第一個完成的人獎勵分數,最后總分高者贏得比賽。在此過程中,通過顏色引導孩子將相同顏色的球放置在與其對應顏色的凹槽里,進行三原色的任意組合,力爭調和出屏幕顯示出的任一間色,通過實時顏色與目標顏色的不斷對比,不斷試驗,讓孩子意識到顏色的神奇之處,從而加深他們對于色彩知識的了解,既能與玩伴增加彼此間的互動性,又能鼓勵孩子勇敢試錯的精神。對于兒童產品色彩的整體性把握,有助于該消費群體接受產品,不僅有利于產品銷售,更可以引導、提升兒童對色彩的了解與認知[5]。

圖5 Tip Tap 顏色學習玩具
引導這一動作在引導性產品中無處不在,最好的引導即無聲勝有聲,潛移默化地注入到產品的使用過程中,使產品的相關信息更容易被用戶理解和認同。正如理查德·薩博說過:“設計者不需要為他的設計做什么解釋,而應通過他的設計來表達設計的一切內容。”筆者認為簡單的通過改變產品造型來達到引導性目的的設計是最為樸素的設計,化繁為簡往往是解決生活中一些問題的最有力度的方法,用產品本身來實現某種引導性的操作就是需要學會做減法,專注核心,才會擁有更高效的生活。
針對兒童產品所做的引導性設計,應使引導“顯性”化,從產品的功能、造型及色彩入手,力求抓住兒童的心理及生理特點,開發向導式功能、建立啟發式造型、賦予指引式色彩,增加互動性與趣味性,同時注重細節處理,讓孩子在快樂的體驗中快速了解世間萬物,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