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銥,趙靜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堆花糕團,俗稱“堆花團子”,是以糯米為主要材料制作的一種傳統民間面食,其中常州堆花糕團在江南地區具有一定代表性。常州地處三吳之中,貫通長江太湖[1],盛產糯米,色澤潔白瑩潤,質地柔軟韌滑,除具備食用功能之外,還具有較強的造型可塑性,成為當地制作堆花糕團的重要食材之一。常州堆花糕團手藝人對其造型的塑造手法多樣,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特征,具備一定的工藝美學價值。同時,常州堆花糕團還常常被應用于當地的新房上梁、宗教祭祀等文化習俗場景中,具備深層的民間文化內涵。
常州堆花糕團的造型結構通常分為“糕”與“團”兩個部分。“糕”是處于糕團底部10 厘米見方,高約1 厘米的方形糕體,是常州堆花糕團的基座部分,俗稱“四方糕”。方形是一種穩定的造型結構,可以使底部為半球形的“團”能夠穩固站立。“團”是常州堆花糕團造型的主體部分,它位于“糕”之上,其造型為底部呈半球形的圓錐體,直徑約6-7 厘米,高度在14 厘米左右。這種下方糕上尖團的造型結構使糕團外觀貌似一座小型佛塔。在擺放時,“團”的椎體部分常向后傾斜15 度左右,以便更好地展示其造型形式。
糕與團的組合,是常州堆花糕團的典型結構特征。糕團作為造型基底,一方面起到承托裝飾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常州堆花糕團呈現出立體的造型形式。
常州堆花糕團的堆花部分依附在圓錐形的“團”上,多以人物、動物、植物等為主要造型形式。制作工藝常用糯米以切、磋、壓、揉等造型手法制作成球、條、餅狀等造型元素并進行疊加塑造,色彩常由紅、黃、藍、綠等艷麗色彩構成。常州堆花糕團的造型以寫實手法為主,裝飾繁復俏麗,為當地民眾喜聞樂見。
堆花的造型題材多樣,依據場合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如在祝壽賀喜的場景中常使用福祿壽三星、萬年青題材的糕團;在上梁儀式中采用招財進寶、五谷豐登題材的糕團;宗教活動中則常采用八仙過海、雙龍戲珠等與宗教神話相關的造型題材。
常州堆花糕團的造型多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和人物等形態。其塑造手法多以對自然形態的描摹為主,造型、色彩、肌理等的處理都追求與自然形態的形神畢肖。如圖1 所示,常州市堆花糕團非遺傳承人華煥仁先生作品中的芍藥花造型,從形態、色彩等角度精妙地還原了自然界中花卉的造型形式。他在講述創作過程時曾談到,常在散步時觀察公園中的花卉造型,并用手機拍攝記錄作為糕團造型創作的素材。

圖1 芍藥
同時,民間藝人對堆花糕團進行造型創作時非常注重對自然物神態的捕捉和表達,如上述的芍藥花層疊相倚,極盡翩然。花蕊通過夸張的創作手法向四周延伸,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蝴蝶輕飛曼舞的動態被精準地捕捉,底部的小彈簧裝置使其在花朵上方顫動,精妙地還原了蝴蝶飛動的節奏與律動,增加常州堆花糕團畫面的生動性。
東晉顧愷之在繪畫中提出“傳神寫照”[2]的觀點,這在常州堆花糕團手藝人的創作過程中得到了自覺體現,在形似的基礎上追求神態的畢肖,體現了民間工匠對“傳神寫照”審美層級的自發追求,是對自然形態高層次的審美探究。
常州堆花糕團呈現出的色彩效果具有高純度、高明度的特征,手藝人在創作過程中善于運用對比色,如黃與紫、紅與綠、藍與橙的撞色組合,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加強視覺沖擊,更加引人注目。再如在多色并用的彩條裝飾造型中,黑色條常被放置于淺色彩條中間,以加強對比。常州堆花糕團色域寬廣,高飽和度色彩使用頻率較高,高明度色彩的使用面積較大[3],色相對比強烈,形成了明艷鮮亮的設色風格,在使用場景中營造出濃烈鮮艷、熱鬧喜慶的氛圍,較好地迎合了其作為節日祝賀以及宗教祭祀道具的使用需求。
同時常州堆花糕團的糯米材質經高溫蒸制,色澤更顯瑩潤透亮、通透明艷。作為糕團裝飾的潔白基底,更能凸顯堆花色彩的絢爛瑰麗。
細膩多變是常州堆花糕團重要的造型特征。體現了南方工匠精工細作的工藝手法和造型理念。尤其是相較于北方面食豪放夸張的造型特點而言,常州堆花糕團工藝將刻畫重點放在了形體比例的準確和細節造型的精妙上。以鳳凰題材為例,如圖2 所示,常州堆花糕團中的鳳凰造型追求形體比例準確,細節刻畫精準,其頭、頸、翅、尾部的翎羽刻畫細膩,纖毫畢現,而北方花饃中的鳳凰羽毛造型手法則相對簡潔抽象。再如北方“雙凰”花饃造型中以黑豆為眼,簡單鑲嵌,而常州堆花糕團中的鳳眼則更顯細膩,分為上眼皮、眼白和眼球三個部分,刻畫細致,手法精妙。

圖2 鳳凰
同時常州堆花糕團中的造型手法較為多變,如鳳凰造型中翅膀邊緣的毛羽和尾部的羽毛同樣采用剪塑的手法,但前者刀法淺,后者刀法深,使二者粗細、長短、疏密等均有變化,形成了羽毛造型豐富的層次變化。
再以樹葉造型為例,其形狀、刻畫方法都表現出手法的多樣化,如圖3 所示,樹葉造型中葉尖有鈍形、芒尖、掐絲翻葉的卷須狀;葉緣有全緣、波狀、皺波狀、圓齒狀、鋸齒狀、細鋸齒狀、重鋸齒狀、睫毛狀[4]等。針對不同造型的需求,變化多重造型手法。比如樹葉造型中常以刀、鑷等工具壓制的手法,塑造平行、網狀、發散狀等葉脈紋理;在塑造“掐絲翻葉”造型時,常采用掐制手法,形成卷須狀的形態;而松針造型的塑造則采用剪制手法,快速形成放射狀的扇形針簇形態。造型手法多樣化的原因,其一,來源于其所模仿的自然物本身的形態多樣性;其二,工具的形狀、特性及使用方法的多樣化為民間手藝人進行多種造型的塑造提供了便利條件;其三,工匠創造過程中的個體性和獨特性也是促使常州堆花糕團工藝手法多樣的重要因素。

圖3 葉子的不同形態
常州堆花糕團手藝人在創作過程中同樣注重視覺和觸覺肌理的創造。其肌理形態以點狀與條狀居多,點狀肌理以點陣的形式形成,常見的形態有:蓮蓬孔、鴛鴦腹部的羽毛、麒麟周身的鱗片,花卉裝飾紋樣等;條狀肌理的常見形態有:發飾紋路、花瓣紋路、裝飾紋路等。不同的肌理形態對應不同的工藝手法,如點狀多以搓、捻、揉等方式呈現;條狀多以剪,刻等方式呈現。各種肌理形態根據造型的需求靈活運用,豐富造型的層次和視覺語言形式。
常州堆花糕團不僅是一種民間工藝形式,更是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婚禮、滿月、壽辰等人生禮儀活動中,或節日、祭祀、竣工慶典等活動中都經常有堆花糕團身影的出現。其造型的題材往往與禮儀場合的主題相關,如在祝壽民俗活動中,常出現福祿壽、萬年青主題的糕團形式,寓意長壽吉祥,萬年長青,天長地久,長盛不衰;在滿月禮儀式中,常出現筍、菱的糕團形式,分別運用比喻、諧音的手法,寓意節節高中,孩子聰明靈巧;在工程竣工儀式慶典中,常出現八仙過海、姜太公釣魚等形式,寓意祛祟驅魔,平安健康;在婚宴場合中,常出現龍鳳、石榴的形式,寓意吉祥喜慶,多子多福。
常州堆花糕團的造型是與當地民眾的文化訴求和文化觀念相關聯的。呂品田先生在《中國民間美術觀念》中指出,“……文化觀念,構成了操控人類行為的無形的‘實在’;構成了支撐和規范老百姓用文化方式表達自然要求的有力的‘東西’”[5]。常州堆花糕團的造型主題中的福祿壽三星、龍鳳呈祥、搖錢樹、八仙過海、姜太公釣魚等創作主題分別表達出當地百姓對延年益壽、幸福吉祥、招財納福、趨吉避兇的文化訴求,表現了當地民眾的生命觀、財富觀、生存觀等,是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