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平
摘 ? ?要: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以下簡稱《種子法》)于2015年11月頒布實施,2017年原農業部頒布《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以下簡稱《登記辦法》)和《第一批非主要農作物登記目錄》,云南省結合實際情況,認真學習、宣傳貫徹實施,開展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管理工作。針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云南省;非主要;農作物;管理工作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7-0030-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325 ? ? ? 文獻標志碼: A
1 ? 非主要農作物管理現狀
對29種非主要農作物開展品種登記審查工作。截至目前,云南省登記518個品種,涉及18種作物,而甘薯、谷子、高粱、向日葵、甜菜、甜瓜、蘋果、柑橘、香蕉、桃、橡膠樹11種作物無人登記。2017年登記16個,2018年登記233個,2019年登記168個,2020年登記101個。云南省科研單位和高校已登記品種占51.2%,主要有大麥、馬鈴薯、油菜、甘蔗和蔬菜;農技推廣和種子管理單位占4.4%,登記品種主要是傳統地方品種或多年前選育的油菜、馬鈴薯、辣椒、番茄等;種子企業占44%,涉及大白菜、豌豆、油菜、結球甘藍等,絕大多數屬于地方或引進品種,真正由企業選育的少。
登記品種占種植面積情況為:馬鈴薯登記品種占馬鈴薯種植面積的16.35%,蠶豆占24.63%,大麥占17.87%,豌豆占1.79%,甘薯占1.19%,油菜占57.11%,花生占22.47 %,大白菜占24.13 %,結球甘藍占23.28 %,黃瓜占7.81 %,番茄占13.02%,辣椒占34.83%,西瓜占19.94 %,甘蔗、蘋果、柑橘、香蕉、茶等作物種植面積登記品種占比為零。2016年起,根據育種者申請,對《目錄》以外的非主要農作物開展鑒定工作,累計鑒定大麻、魔芋、紅花、南瓜、藜麥、桑樹、食用菌等非主要農作物品種45個。甘蔗、蘋果、茶樹等作物種植的全部是未登記品種,很多作物主栽品種無人登記,地方品種無人登記。
2 ? 存在的問題
2.1 ? 對品種登記工作認識不足
在云南省登記作物中,很多主栽品種無人登記,原因一是按《種子法》規定,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只要不以登記的名義銷售即可,種子企業不登記也能銷售,只要標簽沒標注登記號就沒有處罰,所以對種子企業來說,能登記就登記,不能登記一樣也能銷售;二是很多科研單位不重視,認為已審定的作物不需要再次登記;三是許多研發單位在改革中已經不存在,很多主栽品種無人登記;四是地方品種無人登記。雖然原云南省農業廳曾專門下文要求各地農業主管部門鼓勵各地種子管理機構、農業科技推廣和科研單位對傳統地方品種進行登記,但由于品種試驗經費、標準樣品尋找和人員激勵機制等原因,響應者廖廖無幾。
2.2 ? 監管范圍不明,監管難到位
非主要農作物有糧食、蔬菜、油料、糖類、花卉、茶果樹等,涉及農業、林業、農墾、醫藥等部門,目前國家未明確各方監管范圍,雖然農業部門規定了農作物范圍規定,但其他部門并不認可,導致無人監管或重疊監管。如花卉和果樹生產經營許可證,林業部門、農業部門都在發放。基層農業部門對非主要農作物,特別是生產經營種苗、種薯、果樹苗等作物辦不辦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是否要種子標簽與使用說明等情況沒有明確的規定,也不知如何監管。
2.3 ? 質量檢測難,驗證真實性難
《種子法》規定,農作物的籽粒、果實、根、莖、苗、芽、葉、花等種植材料或繁殖材料都是種子。非主要農作物種子在生產實踐中常見的種植材料或繁殖材料有籽粒型、塊莖型、種苗型、苗木型等多種類型,現階段國家出臺的質量指標主要針對籽粒型,其他類型指標很少或未制定國家或行業質量標準,致使檢測機構只能檢查籽粒型種子質量,其他類型種子的質量難以檢測。非主要農作物沒有標準樣品,當發生真假種子糾紛案件時,有關部門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
2.4 ? 新品種展示、跟蹤評價工作舉步維艱
非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推廣模式多年來未進行創新,通過田間種植示范開展推廣,未與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等下游產業聯合,農產品收購企業與專業種植農戶到現場考察少,導致新品種展示工作成本高,推廣受限。對于登記品種符合性驗證,現階段只能采取DUS測試方式,而DUS測試是一種嚴謹、科學的田間現場觀察記載方法,持續時間長、技術要求高。現階段基層種子管理機構農技人員面臨技能缺乏、機構改革、試驗經費少、報賬手續煩瑣等問題。
2.5 ? 非主要農作物生產經營問題多
一是沒有生產經營資質。當前許多從事茶果樹、蔬菜、花卉、育苗、種薯的經營者沒有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就從事種子的生產經營,主要原因是目前的《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規定的辦證條件只適合生產經營籽粒型,對于生產經營種苗、苗木等非籽粒型農作物如何辦證,目前沒有標準。二是銷售種苗、種薯、果樹苗等作物不提供種子標簽與使用說明,易造成生產隱患和種子案件糾紛。同時,《農作物種子標簽和使用說明管理辦法》規定種子標簽應當標注質量指標,但非籽粒型種子大部分無國家標準和行業質量指標,也無法標注。三是非籽粒型生產經營者備案較少。
2.6 ? 種子管理體系不健全
種子管理機構改革一般由農業農村行政部門負責,種子市場監管及行政執法由農業農村綜合執法機構負責,種子管理機構只負責品種試驗、種子質量檢測、信息統計等工作;一些地方種子管理機構仍承擔種子管理、市場監管、試驗、質量檢測等工作;一些種子管理機構撤銷并入推廣中心或農科院(所),導致種業信息調度、品種試驗示范等工作缺乏體系支撐。因此造成云南省種子管理機構職能不統一、工作難落實的局面。
2.7 ? 試驗示范工作停滯
農作物品種試驗示范是品種管理中一項重要內容,通過試驗和示范能有效篩選出滿足生產實際需要和市場需求的高產優質品種。同時,通過試驗示范,能確定品種適宜種植區域,是保障品種推廣安全的重要措施。各級財政長期安排一定經費開展新品種試驗示范。但近年來,隨著財政體制改革和種子管理體制改革,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試驗因沒有經費處于停滯狀態,許多基層技術人員沒有試驗示范工作只能轉崗。
3 ? 加強非主要農作物管理工作的建議
3.1 ? 加強調研,打好基礎
對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的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全面摸底調查,掌握云南省非主要農作物生產經營地點、許可證、年生產經營量等情況。
3.2 ? 出臺相應生產經營管理規定
按農業農村部《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出臺《云南省種苗(薯)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對種苗、苗木的標簽和質量要求作出相應規定:對無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可要求企業自行標注,并附著種子標簽與使用說明;種苗種薯、苗木等非籽粒型的生產經營者應到當地農業主管部門或種子管理機構備案。讓大多數從事非主要農作物生產經營者持許可證合法生產經營。
3.3 ? 啟動品種登記作物驗證評價工作
按照《登記辦法》的規定,省級以上農業主管部門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已登記品種的監督檢查,履行對申請者和品種測試、試驗機構的監管責任,發現已登記品種存在申請文件、種子樣品不實,或已登記品種出現不可克服的嚴重缺陷等情形,應當提出撤銷該品種登記的意見。而DUS測試是通過田間栽培試驗,記錄品種的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是檢測品種真實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開展登記品種DUS驗證工作,檢驗申請材料是否造假,避免給農業生產帶來損失。
3.4 ? 加強試驗示范及評價工作
開展新品種示范工作有助于各級種子管理機構了解品種特性以及指導農民科學選種用種,促進優良品種推廣和農民增產增收。品種井噴背景下,需要創新工作方法,推廣品種以田間表現為主,讓品種展示田成為農民選種的樣板田、品種推廣的示范田;從單一的柜臺選種到田間選種,應當爭取云南省級財政,安排一定資金,由省種子管理站組織全省非主要農作物中的重點作物新品種進行區域試驗工作,如馬鈴薯、油菜等;各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選擇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推作物,開展新品種推廣示范工作和評價,篩選和推廣適宜當地產業發展需求的新作物和新品種;同時,繼續培養品種試驗示范技術人員。
3.5 ? 加強經營者宣傳教育
各縣區對從事農作物生產經營者開展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活動,著重宣傳:一是進貨渠道要正規;二是如何辨識假劣種子并防范入市;三是講清如何處理種子案件、質量糾紛問題,并分清責任賠償;四是強調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及種子經營備案書;五是強調種子標簽與使用說明;六是強調種子生產經營備案管理。
3.6 ? 鼓勵品種鑒定
自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頒布實施以來,對5種主要農作物實行審定制度,2017年3月原農業部實施了《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將29種非主要農作物列入登記目錄。此外,其他農作物在品種上無管理規定。
云南省作物種類繁多,育種單位選育出來的新品種需要專業機構對品種和特征特性、特異性、穩定性、一致性、豐產性、適宜區域及栽培季節等方面進行現場評價。開展品種鑒定,方便在推廣、監管方面提前掌握非登記作物的品種信息,為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管理帶來新路徑。
3.7 ? 明確種子管理系統的職能
機構改革的目的是協調關系,提高效率。建議自上而下理順機構并明確職能,理順種子管理工作涉及的種子行政部門、農業綜合執法機構、種子管理機構和植物檢疫機構各自的職能,制訂相互配合協同的工作機制,避免上下級職能不統一、左右不協調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