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教育從本質上來說做的是人的工作,而人是有思想和感情的,為此,教育的質態應該是有溫度的。但是,有溫度的教育喊了很多年,卻沒有完全落地,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教師并沒有將其真正落實到行動上。要辦有溫度的教育,就必須實實在在地“做”出有教育的溫度。
“做”中生成教育的溫度。近日,江蘇省南通市提出了“有練必躬”的教學主張,即發給學生做的作業教師首先要做一遍。其目的就在于,站在學生角度,設身處地地體驗作業量的大小、題目設計的深淺、完成時間的多少等。教師都是讀過大學再來教中小學,而學生卻是通過一步步地學習,從低年級升到高年級;一個學科的某個知識教師已經講了多年多遍,而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教師只做一門學科的作業,而學生的作業門門都有……當教師認真地考慮這些問題,就會自覺地把作業量減下來,把題目的難度降下來,就不會動輒說學生“朽木不可雕”。針刺在別人腿上,你永遠不會知道有多痛,不去體驗,何生溫度?
“做”中蘊藏教育的溫度。1926年,在一場由學生組織的“優秀教授”評選中,在清華大學教形式邏輯的金岳霖教授不僅榜上有名,還名列第一。眾所周知,形式邏輯是一門十分枯燥乏味的學科,而金岳霖教授天生又是一副不茍言笑的“刻板”長相,他何以能贏得學生的如此愛戴?是因為他心中始終裝著學生,他上課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說清楚了沒有?”而不是:“你們聽明白了沒有?”二者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意味著讓學生聽明白是教師對自己的一種要求;后者則意味著沒有聽明白是學生自己的責任。前者讓學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后者卻使學生倍感壓力。從根本上來說,一個教師只有做到了一切從學生出發,而不是從自身出發,他的教育才時時處處都蘊涵著溫度。
“做”中傳遞教育的溫度。前段時間,以色列一個小學生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治愈出院后被隔離在家。學期結束了,班級要拍一張集體照。于是教師就帶領全班同學做好防護,來到他家門外,他則坐在家里的窗臺上和同學照了一張特殊的集體照,這樣就有了一個人都不少的班級合影。這位教師為什么要拍這樣一張有溫度的集體照?是因為心中有學生。只有在“做”中傳遞教育的溫度,教育才是溫暖且深入學生內心的。
要讓教育有溫度,就要求教師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從內而外地生發出對教育的熱愛,并將這種熱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實際行動,進而在“做”中,讓溫度變成熱度,對教育從熱愛到深愛。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