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萍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及立德樹人對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要求,我們已經認識到學生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協同合作與密切配合,教育的諸多問題表現在學校,但根子可能在家庭、在社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建議》中明確把“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作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也進一步說明了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重要性。
作為一名從事小學教育十幾年的班主任老師,我也充分認識到,如果老師和家長就孩子教育問題步調一致,通力合作,那么學生通常會在和諧的氛圍中健康成長。如果中間出現諸多問題,溝通不暢,那么學生在學業、心理方面就會表現出很多問題。所以班主任老師,在班集體建立之初,就要充分考慮如何團結學生家長,共建一個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班級,在這樣的一個集體中,老師和家長會自然地生發出教育孩子的幸福感,學生才會心態陽光、健康成長。那么如何和家長一起建立起這樣一個班集體呢?
1.要明確學校與家庭教育的界限,規劃好職責范圍
在家庭、家長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現狀下,明確學校教育管理、家長參與的責任邊界,才能實現家校有關系的和諧互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要做好孩子的榜樣,言傳身教,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早睡早起,做事不拖拉,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閱讀、做親子游戲等。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區別,學校要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明確自己在教育學生過程的職責,如在校期間學生之間發生沖突,教師要及時把握教育時機,給學生充分表達的時間,找出沖突的原因,教育孩子要友好相處,切不可錯失教育時機,把責任推卸給家長。明確學校與家庭教育的職責范圍,可以讓家長信任學校,相信家校都是全心全意為了培養孩子成才與成長。
案例:
小明是一個比較聰明的男孩,但語文成績總是不理想,尤其是作文,家長非常著急,問我怎么辦?其實通過上課的反饋情況來看,小明不是學習能力有問題,主要是不愛看書,平時閱讀積累太少。我就建議小明媽媽培養起小明的閱讀習慣,小明媽媽說:“也買了很書,但小明不愿意看,逼著他看,他也不愿意看。”這時我問道:“平時你和小明爸爸有沒有看書的習慣?”“我們平時工作那么忙,回家又要做家務,哪有時間看書。”“那你們平時在孩子面前看手機嗎?”“那當然要看看了。”“其實,只要你們放下手機,拿起一本書,那么就是給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樣。”“那如果我們看書了,小明還不愿意看怎么辦?”“你可以把你看的書的內容講給他,讓他去討論其中的人物與事件,孩子一定會喜歡上這種形式的。”通過與小明媽媽的溝通,小明媽媽也意識到了問題,愿意和孩子一起愛上閱讀。在學校,我也經常和小明交流,問他最近讀了什么書?有本書很好,有時間找來讀一讀和老師說說你喜歡其中的哪個人物?通過這樣的過程,小明漸漸地愛上了閱讀。
2.與家長經常溝通,幫助學生做好學業規劃
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普遍很高,不僅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學業成績,還希望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對于學校來說,一般也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為辦學目標。但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學校的課程體系普遍是建立在科學、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的,勞逸結合,有張有弛。而社會上的很多培訓機構為了迎合家長,所設置的要求與目標往往超出學生的年齡接受范圍,如果孩子又不是很喜歡,就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影響學生在校的上課狀態。所以教師平時就要多觀察學生,如果出現上述狀況,要與家長多溝通,以教師多年的工作經驗,建議家長不要盲目攀比,還是從孩子自身興趣出發;如果學生在校的文化課學習已經很吃力,那么可以建議學生回家主要以復習鞏固為主,不要再去學習一些拔高的課程。同時也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踐行因材施教原則,對于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要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看到那個更好的自己,培養學生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更加重要。
案例:
小麗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非常注重對她的培養。小麗除了平時上課外,還要去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整個周末都被各種補習班與興趣班占滿了。但小麗平時的學習成績并不突出,由于本身性格就比較內向,所以每天看到她的時候都感覺她心情不好,悶悶不樂。有次課間小麗他們組打掃完衛生,班級被他們收拾得特別干凈,于是我獎勵他們每人一塊糖,小麗也特別開心。于是我說:“小麗,你笑起來那么好看,平時為什么不多笑一笑?”“老師,我也想,但一想到我每天都要去那些我不喜歡的班,我就開心不起來。”“那這樣,老師看看有沒什么辦法能讓小麗每天都開開心心的。”放學后,趁著小麗媽媽來接孩子 ,我們就聊了起來,我說起小麗的表現與成績,小麗媽媽說:“是想讓她能夠變得更優秀,所以才會對她要求比較高。”“我想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但每個孩子都有可承受的能力范圍。從小麗的日常作業來看,她的字還需要再加強,有些基本知識還需要再鞏固。如果按課內要求把該掌握的知識掌握了,小麗也會有信心把以后的知識學好。”過了一段時間后,小麗高興地來我說,她的媽媽把兩門她不喜歡的課給退了,現在她有更多的時間看自己喜歡的書了。
3.緩解家長教育焦慮,做好心理疏導與規劃
其實基礎教育改革實施多年,改革的初衷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由于劇場效應,教育的內卷化嚴重,就造成了家長越來越焦慮,害怕孩子在哪一步落后,這種情緒或多或少地會投射到孩子身上,無形中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所以教師要從人的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學生,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在與家長溝通時,從學生的優點入手,以表揚鼓勵為主,讓家長建立起對孩子的信心,從內心生發出自己的孩子也很優秀的觀念,這樣就會從很大程度上緩解家長教育孩子的焦慮。反過來,學生生活在一個氣氛比較融洽的家庭,那么學生在校就會表現得積極,樂于探索,就會形成良性循環。
案例:
小園在我們班是一名中等生,各方面都不太突出,性子也很慢,做什么事都不著急不著慌。與小園的媽媽交流的時候,小園媽媽表現得很焦慮,她是一位全職媽媽,平時小園爸爸工作比較忙,無心管教孩子,教育孩子的重任都落在了小園媽媽的身上,小園媽媽從心里有一種作為全職媽媽一定要把孩子的成績搞上去,要比別人優秀,否則就是自己的失責的想法。和她溝通,其實完全可以感覺到她的壓力與教育孩子的焦慮,但各方面表現平平的小園,讓她很失望。其實小園身上有很多優點,盲目地攀比讓小園媽媽看不到小園身上的這些特質,為了緩解小園媽媽這種情緒,我就經常利用放學接孩子時,和她交流,主要就是告訴她小園在學校的良好表現,如“今天值日小園特別認真,地掃得很干凈。”“小園今天的字有進步,工整了不少。”“小園今天的計算很準確。”等等。通過這樣的表揚,讓小園媽媽感受到小園在一點一滴的進步,孩子表現這么棒,我也表達了希望她在家里多夸夸小園的想法。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小園每天都在進步著,越來越開朗自信,親子關系也和諧了不少。
家校社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一個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哪一個環節都很重要。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方面,教師要起到橋梁作用,一方面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利于成長的環境,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工作中積累與家長溝通的經驗,消除家長對學校的認識誤區,共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