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
任何一所學校都要有其精神文化,這是形成學校靈魂的核心。那么,學校的精神文化如何形成呢?簡單說,學校精神文化形成的過程,就是“文化編碼”的過程。
什么是文化編碼?
所謂文化編碼,就是學校中各種文化元素之間,以及作為自然人之個體和工作、生活所處的群體中所擁有的文化元素之間進行整合、相融的過程及呈現的樣態,即為文化編碼。其核心理念應該包含整合、相融、傳承、揚棄、提升這樣幾個概念;其核心要素,從學校作為“文化場”的角度來說,應該包含課程、制度、精神、物質、行為等;從“文化場”中的人的角度來說,應該包含修養、習慣、品格、心理、觀念等;其核心特點可以這樣理解:一個人,或者是一個組織,一個群體,從誕生的那一刻,或者是誕生之前,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化元素。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接觸和具備的文化元素越來越多,各個元素之間進行整合、相融,達到最精致的組合,即為“精致文化編碼”。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文化編碼的特點,是具備著無始、無終、無形,有形、有依、有力等特點的。
下面,就以三所學校為例,談如何把學校這一“文化場”中的文化元素進行精致編碼,以建構學校的精神文化體系,形成實用有效的學校教育哲學。
三所學校是本人擔任過校長,分別位于城鄉結合部、區域中心及市中心三個地域內的三所小學。
為什么只談學校精神文化?
學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和課程文化。在這五種文化中,精神文化是學校自主建構起來的,能夠反應學校意識和教育觀念,以及學校教育價值追求的教育哲學。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應該處于學校文化的深層位置,是學校文化的靈魂與核心。對于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有著統領和導向的作用。而課程文化,它是以精神、制度、行為、物質四個文化元素為前提建立起來的一種文化體系,它的建設與實施,形成與發展,最終還是要指向和回歸到學校精神、制度、行為等方面的建設上來的。所以說,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對于教師隊伍建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扎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有著方向指引、方法指揮的作用的。所謂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學校文化具有彌漫性和整體性,滲透于學校各個方面。這五種文化也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共同構成了學校文化的主體。實際上,它們之間的相互交叉與共融的過程,也就是文化編碼的過程。
一、關于三所學校
城鄉結合部小學:任校長時間:2005年7月1日——2012年8月26日。
區域中心小學:任校長時間:2012年8月27日——2016年9月22日。
市中心小學:任校長時間:2016年9月23日——至今。
三所學校,三種編碼,確立三個教育主題,呈現三種特色——在三個層面上實現對學校及師生的精神引領。
二、關于三所學校教育主題的對比:即學校精神文化體系的建構
學校精神文化建設不能只浮于簡簡單單的三風一訓的確立,以及幾句口號的制定,而是要深刻認識到它們所包含的精神價值及內在的教育哲學的思辨,要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力量,讓每一種力量都相互融合,交織成網。如計算機技術的寫碼編程,學校中各種文化元素的整合相融,就是文化的“寫碼編程”,也就是所謂的“文化編碼”。編碼組合后的文化自然有一種力量,濡染、熏陶著它所依托的“場”和身處“場”中的“人”,以實現我們所期望的效果。
1.城鄉結合部小學:
四園學校:文化公園、綠色家園、溫馨樂園、勵志學園。
2.區域中心小學:
四生教育:技能成就生存、實踐體驗生活、書香潤澤生命、快樂相伴生長。
3.市中心小學:
四崇四尚:崇慮尚實、崇律尚德、崇綠尚雅、崇率尚和。
城鄉結合部小學(2005年,課改2~3年):
當時制定的學校發展戰略是:以“四尋策略”,“建四園學校,創通鄉品牌”,追求把“為學校成功服務,為教師成長服務,為學生成才服務”這一辦學理念落到實處。
學校成功的標志——走出薄弱學校的行列;
教師成長的標志——培養區域名師,打造“通鄉名片”;
學生成才的標志——有理想,有人生目標,有精氣神。
所以當時制定的學生成長引領目標就是:
讓健康成為孩子的形象,讓快樂伴隨孩子的學習
讓善良充盈孩子的心靈,讓書香潤澤孩子的生命
四尋策略——
一尋:常規尋實——安全扎實、教學樸實、德育充實、管理平實;
二尋:特色尋立——詩詞立德、書畫立根、武術立魂、茶修立心;
三尋:團隊尋善——實踐善動、溝通善情、學習善思、育人善德;
四尋:工作尋美——會發現美、懂欣賞美、能創造美、要傳播美。
明確“三風一訓”——
校風:快樂學知,健康成長。
教風:認真嚴謹,求是創新。
學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校訓:像陽光一樣給人溫暖,像大樹一樣努力向上。
當時對辦學理念及“三風一訓”的作用定位——以我們的辦學理念來把握學校的辦學方向;以我們的文化追求來奠定學生的文化修養;以我們的校訓來熏陶學生形成正直向上的品格;以我們的校風營造學生喜歡的校園生活。
把這些文化要素進行思考、整合,使之相融,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于是學校提出了建“四園學校”的主題教育思想。我們現在再分析——文化公園、綠色家園、溫馨樂園、勵志學園:從“四園”確定的這些內容可以看出,校長工作的實際著力點是“辦學?!?,所以提出的學校發展目標是“建四園學校,創通鄉品牌”,以此來實現對教師工作方向和方法的引領,使教師知道學校辦學的價值取向,明確努力工作的方向,追求更高質量地做好“為學校成功服務,為教師成長服務,為學生成才服務”。
所以說,當時,我的辦學理念實際上是定位在“教育就是服務”這個層面上的。
在這種精神文化的引領和指揮之下,學校真的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017年11月27日,學校召開了哈爾濱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進現場會;
2018年4月27日,學校召開了黑龍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場會;
學校被評為國家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示范校;
一批省、市、區名師脫穎而出,心理健康活動課甚至被省里推送到了國家教育網,等等。
學校影響力的擴大,師生精、氣、神的變化,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學校精神文化的形成與凝練,離不開這種“文化場”對身處其中的人的濡染。
區域中心小學(2012年,課改9~10年):
我是2012年8月到這所學校任校長。當時香坊區課改9年,各種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課改成敗眾說紛紜,下一步的發展各有戰略,課程改革向縱深邁進。當時到這所學校,在前任校長高層次、高水平辦學質量的基礎上,還要努力追求再提高,再發展。于是經過一學期的思考與實踐,我制定了“四生教育”的主題辦學策略。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努力踐行“四生教育”的內容,追求從“四生教育”的“行為文化”升華為一種精神,實現到“四生文化” 的蛻變,更加扎實地把學校秉持了多年的“為學生和教師能夠創造幸福人生而奠基”的理念落到實處。
“四生”間的辯證關系:“四生”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內在聯系。
技能成就生存是前提與保障;
實踐體驗生活是途徑與方法;
書香潤澤生命是過程與載體;
快樂相伴生長是情感與目標。
“四生教育”的教育思辨:
“四生教育”是一種教育行為,我們希望這種外顯的行為內化為師生的一種精神追求,這也就是對生命的尊重。我們以“生存、生活、生命、生長”為工作的著力點,引導教師和學生強化“珍視生存、熱愛生活、尊重生命、感受生長”四種意識的形成,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教師的專業提升,這也是“教學相長”。
在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我們以“生存技能培養,書香校園建設,文化研學旅行,師生互助成全”為策略,真正把“為學生和教師能夠創造幸福人生而奠基”這一辦學理念落到了實處。
所謂的“師生互助成全”就是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要“成全”每一個走進校園讀書和教書的人:我成全你的學業,你成全我的事業。
從“四園學?!钡健八纳逃保簩嶋H是校長從關注“文化場”的建設到關注場中的“人”的發展,即關注到了場中“生命的存在”。我們透過文字表象看其內涵:
從“四生教育”這一行為文化實踐,到學?!八纳幕边@一精神文化的形成,表面看是一種文化氛圍的營造及學校教育哲學的建構,但實際上折射的是學校,尤其是校長辦學思考中“生命意識”的萌動與強化。
遵循這樣的辦學思路,經過兩年的深入實踐,學校在2014年,以此為特色定位,被認定為哈爾濱市“特色學校”。
市中心小學(2016年9月,課改13~14年):
我們的教育主題文化是“四崇四尚”。
所謂的“四崇四尚”就是崇慮尚實,崇律尚德,崇綠尚雅,崇率尚和。
我們首先分析“四生教育”與“四崇四尚”這二者的文化元素可以看出,二者理念的核心:
一個是“怎樣活著”:四生教育注重活著,生命的存在;
一個是“活得怎樣”:四崇四尚注重活法,生命的質量。
實際上,“四崇四尚”本質上是對學校教育功能及價值的定位。我們可以具體解讀一下“四崇四尚”的教育內涵:
崇慮尚實:就是教育和引領師生要有憂患意識,要有心懷天下的情懷、匹夫有責的擔當,要有路在腳下、為民族、為家國做實實在在事情的操守;
崇律尚德:就是要遵章守紀,能夠慎獨自律,守公德、有品德、講道德,要有規則意識,有道德底線,有敬畏之心,有職業操守,有責任擔當;
崇綠尚雅:就是要關愛自然,有共生的意識,積極為自己和他人創造向善的清雅環境和綠色的人際關系,引領師生做一個儒雅、文雅、高雅的有品位的人;
崇率尚和:就是有時效意識,珍惜光陰,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同時推崇世界大同、國家認同、和平共處、和諧發展。
我們再看“四生教育”與“四崇四尚”的精神文化的定位:“四生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活著,怎樣活著,施教與受教的過程也是教學相長的過程;
“四崇四尚”的核心理念是活得怎樣;追求生命質量,人生格局,生存價值;
所以說,“四生教育”是前提,立足生命的存在。 “四崇四尚”是升華,追求生命的價值。
奠定了生存的基礎,就要追求生命的質量:一個是從生活中來,一個是到生命里去。
由此,確定學?,F在辦學的理念:
教,當從生活中來;育,要到生命里去
秉承著“四崇四尚”這一育人的主題文化,以“教,當從生活中來;育,要到生命里去”為行動指南,切實落實“立德樹人”之教育的根本任務,我們提出了“元善教育”的辦學策略。
什么是“元善教育”?
元善教育(2018年3月):本質是學校育人目標的定位(課改進入深水期)
元為基礎:三元——
心元:情商培養、智能提升、人格塑造、陽光心態;
德元:誠實守信、文明禮貌、愛護公物、勤奮節儉;
行元:珍愛生命、遵規守法、樂于助人、熱愛勞動。
善為目標:三善——
善思:思維縝密、善辨良莠、明辨是非、深思熟慮;
善德:慎獨律己、知情感恩、責任擔當、高山景行;
善行:肯于奉獻、合作相融、關心集體、精于動手。
現在我們看:從“四生教育”到“四崇四尚”:
——從生活中來,到生命里去,這是思想的改變與提升。
從“四崇四尚”到“元善教育”:
——從關注精神,到踐行使命,這是精神的蛻變與飛躍;
——這是教育功能定位的再思辨,也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實在之舉。
元善教育的提出過程,就是相關的文化元素在我的思想中進行編碼、相融、整合的過程。
三、三所學校精神文化體系的對比分析
文化元素如何組合,決定著學校的文化取向、辦學方向、特色走向。編碼后的文化,承載著它的使命:實現對教師、學生的精神引領。
此時再看三所學校精神文化的比較:
四園學校:關注點在“校園”——目中有場,注重環境建設——環境文化傾向;
四生教育:關注點在“生命”——目中有人,注重怎樣活著——行為文化傾向;
四崇四尚:關注點在“精神”——目中有尺,注重活著的質量——精神文化傾向:元與善。
三種特色文化彰顯的理念,體現了三個層面:
城鄉結合部小學時期的辦學理念:教育就是服務(生活引領);
區域中心小學時期的辦學理念:為學生和教師能夠創造幸福人生而奠基(生命引領);
市中心小學時期的辦學理念:教,從生活中來;育,到生命里去(精神引領)。
我的教育理念發展歷程:服務于成長——關注到生命——教育的使命。
三所學校,不同的文化編碼,形成了不同的精神文化內涵及學校特色,展示和呈現著學校不同的發展樣態,以及教師隊伍呈現出不同的精神狀態,和孩子們積極陽光的貌態。同時,學校也都取得了不同的辦學成就。
這是在學校,這一“文化場”中把精神文化的元素進行編碼,對學校的發展進行定位,對教師的“世界觀”及為師的“方法論”進行引領的實際例證。所以,在實際的工作中,精神引領,就是思想高地的占領,意識形態的統領,這對于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至關重要。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