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教材是知識體現的文本,教師要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樣是一節課,一個知識點,如果教師能挖掘教材的本質,了解學生的內需,巧借生活中的實物,將數學知識點賦予鮮活的生命溫度,就可以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感悟數學的實用性和價值。
例如,教學小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三)”,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度后的圖形。教材在編排上注重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如例1,讓學生觀察鐘表指針的過程,從而揭示旋轉的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基于學生的前認知和社會生活經驗,用鐘面指針的運動來呈現旋轉現象的知識點,似乎是很貼切。因為鐘面上的旋動充分地體現了對旋轉初步的認識:1.旋轉中心,指針的一端固定不動。2.旋轉方向,順時針的名稱來源就是依據指針的轉動方向而命名。3.旋轉角度,鐘面被12個數字均分,每格為30度,也就是指針每轉動一格就是旋轉了30度。同時,鐘表是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物品,看鐘表是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教師考慮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用鐘表面來認識旋轉現象,實在是再合適不過的途徑了。
于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來認識旋轉特征時,都會在學生前認知的基礎上,借助教材上呈現的生活實物——鐘表。大多有以下幾種呈現途徑:
教師一:請同學們觀察鐘面上時針的轉動(為研究方便,暫時只研究時針),向什么方向轉動的?走一大格轉動了多少度?
教師二:請同學們猜猜老師最喜歡一天中的哪個時間?時針是怎樣從12走到這個時間的?
教師三:同學們,你們喜歡哪個時間點?時針是怎樣從12走到這個時間的?
上述三種呈現方式是同一個教師在授課前,對此環節所做的不同調整,一是最直白、高冷的設問,雖然凸顯數學本質,但是學生感覺到問題很蒼白:“我為什么要觀察研究指針的轉動?找到指針怎么轉和轉動多少度有什么用?”很顯然,這個設計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調整后,這位教師意識到要關注情感溝通:“是否要考慮學生學習知識的感受,能否再靈動一些,有趣一些?”于是,就讓學生和教師互動,猜猜教師喜歡的時間點,由猜激趣,也拉近一下師生的距離,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但是實踐告訴教師,此設計課堂效果甚微。
“考慮過沒有,學生為什么要對教師的生活作息時間感興趣?你讓猜學生就猜嗎?愿意去猜的參與度有多大?”一些教師提出疑問。于是乎,就再次調整:“那就改為學生說出自己一天中喜歡的時間點,再描述指針怎樣轉動到此時。這樣就以學生的意愿為出發點,基于學生生活,應該符號學生心理認知。”可問題接踵而至:“學生研究的意義何在?是否有學習內驅力?怎樣達到深度學習?”
教師再三斟酌,一直找不到問題的突破口,最關鍵的是在猜教師喜歡的時間點,并描述指針的轉動方式時,有學生會拓展到指針逆時針轉動N度,這很顯然是符合學生的思維與旋轉的本質特征的,但是卻違反了鐘面指針轉動的自然規律,是不科學的。
看來對于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勢在必行,有沒有一個更好的介質來呈現旋轉的特征呢?教師逛商場時被抽獎轉盤激發了靈感。如果能將鐘面改造為游戲轉盤,每個時間點處放置獎品,指針可以順時針、逆時針方向任意轉動,輸入正確口令(指針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旋轉N度),即可指中心儀獎品。
此設計活動性強,參與度高,對于知識點的突破順理成章:1.轉盤猶如鐘面模型,指針轉動方式也相同,并且分別可以順時針、逆時針轉動,打破了鐘面指針轉動方向(僅可以順時針)科學卻不宜本課認知的局限。2.學生對有關角的知識已有前認知,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逐步將鐘面上的數字隱去。學生由最初的描述僅為指針轉到幾點鐘方向,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指針轉動時所形成的夾角,逐步引出用轉動多少度來表述,逐漸規范到用轉動度數來描述旋轉現象。
為了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理解、運用新知,教師設計以下幾個活動:
活動1:我努力,定摘取。
學生首先選中自己想要的禮品,然后用“指針向什么方向轉動多少度”來描述,指令正確,發射后打中禮品為勝。
此活動先讓學生選定禮物,由誘因引發思考,要想得到禮物怎樣發布命令,通過用旋轉要素的描述來達到目的,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也使他們在活動中嘗試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活動2:你想要,我來幫。
其中一個學生選中想要的禮品,其他兩位學生用“指針向什么方向轉動多少度”發布指令,但必須通過不同的描述方式表達,都正確才成功。
此活動是活動1的拓展,學生通過不同的描述方式發布指令(順時針、逆時針轉動多少度),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的空間感、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且通過同學互助合作完成任務,也是對學生互利共贏的學習、處事能力的訓練。
活動3:我發令,你來猜。
其中一個學生用“指針向什么方向轉動多少度”發布指令,其他人猜能打中什么,并用逆轉向再描述,均正確者為勝。
此活動在思維上是一個進階,由指令尋找目標,學生需要運用已經建構的旋轉知識來進行實踐,通過自己的分析、想象、尋找、驗證自己的判斷,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有趣的挑戰。
上述三個活動中,每次指令后,指針全部回歸數字12處,便于學生的描述。
教師運用生活中常見的游戲轉盤,通過不同層次的活動環節設計,使學生親身參與、感悟新知,真正的理解、掌握、運用知識來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切身感受到數學知識對自我生活需求的幫助和解決。學生學習興趣盎然,參與熱情高漲,在學生心目中本節課的知識點不是枯燥無味的,也不是呆板酷冷的,而是在活動中、在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投入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參與的切身體驗中建立描述旋轉時的要素表達模式。當然教師用心制作的ppt(每個禮物上都設有觸發器,每轉動一格都有度數顯示)更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和科學性。
此教學中,教師將教材例1中的鐘面換做游戲轉盤,通過對教材的開發利用,教學環節自然流暢,順時針、逆時針和旋轉度數這些知識點的突破口更加合情入理,特別是逆時針的轉動方向,能很好地呈現給學生,比鐘面模型上僅靠學生假想實現教學要真實,可操性強。學生在活動的操作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實用、簡潔和嚴謹性。
在對旋轉中心這個知識點的突破上,教師設計了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線段AB順時針旋轉90度后的圖形,學生通過操作得出不同的圖形,從而引發知識沖突,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理解旋轉時旋轉中心的確定至關重要,很好的突破了鐘表指針默認一端不動的固式思維,進而完善旋轉三要素的理解和教學。
教師要有正確的教材觀,創造性地用好教材,就可以很好地通過三維目標的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