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焱楠 湯瑤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十九世紀時期英國的一位著名小說家,出生于1816年,是女權主義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多是將女性渴望尋求獨立與自主作為文章的主題。《傲慢與偏見》的作者奧斯汀出生于1775年,成長在英國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有六個兄弟和一個姐姐。因為父親祖上從事制造羊毛織品,奧斯汀一家也因此躋身于擁有土地的下層鄉紳階級。奧斯汀的父親是一位溫和而充滿智慧的人,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從小就喜歡讀詩。
在諸多文獻研究中,學者丁旋主要分析《傲慢與偏見》與《簡·愛》中的女主人公愛情觀的異同,而周魏非在《從<傲慢與偏見>到<簡·愛>——論小說男權視角下女性意識覺醒的不足》中,主要側重于兩部作品中女性意識的分析。劉英杰在《論<傲慢與偏見>中體現的婚姻觀與金錢觀》中則是偏向于婚姻觀的分析。因而在學術研究中,對于兩位女性角色的財富觀分析比較欠缺,所以本文通過研究女性財富觀的差異來不斷完善對兩個作品的比較研究。
一、簡·愛和伊麗莎白財富觀的差異
《簡·愛》中女主人公一開始的金錢觀是“人不能沒有錢”,而隨著生活的繼續,經歷了與男主角的一系列事情之后,她才逐漸意識到人的品格更加重要,女性的獨立、尊嚴和平等更是必不可缺的。在小說的后半部分,簡·愛出人意料地獲得了一筆遺產,而這時的羅切斯特卻變得一貧如洗,成了殘疾。在這種情況下,也正是出于簡·愛自身的平等意識和良好的財富觀,她并沒有離他而去,而是依然選擇了與羅切斯特一起生活。她認為財富并不能決定她自己對愛情的追求,她將愛情與財富割裂開。其金錢觀非常獨特,既有愛財的一面也有恨財的一面。簡·愛說過:“在成年人看來貧困是可怕的,對于孩子則更是如此。他們不大明白那種勤奮干活、受人尊重的貧窮。他們以為,貧窮這個字眼只與衣衫襤褸,缺少食物,沒有爐火,舉止粗魯以及低賤的惡習聯系在一起。對我來說,貧困就是墮落的同義詞。”她不愿意和窮人在一起。這就是她年輕時極度愛財的一面。而在經歷了許多事情之后,簡·愛已經對財富不看重了,她只在意男女平等,只在意純粹的愛情。她覺得財富就是她純潔的靈魂,她努力追求的平等和獨立。正如她所說,“我可以孤單地生活,如果自尊心和客觀環境需要我這樣做的話。我不必出賣靈魂去換取幸福。我天生具有一筆內在的財富,即使外界的歡樂全部被剝奪,或者歡樂需要用我難以承受的代價去換取時,它能使我繼續活下去。”《傲慢與偏見》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則是不會為了金錢而犧牲愛情,她知道金錢并不代表一切,也明白在美滿的婚姻中愛情是基本的條件,而金錢也同等重要。她批判唯利是圖的金錢婚姻,所以當柯林斯向她講述他們結婚有哪些好處的時候,伊麗莎白表現出了不屑和厭惡。“你將來可以繼承的,大概只有總數千鎊、年息四厘的財產,那還要等你母親死掉以后才能歸你所有。所以關于這件頭等大事,我將會一聲不吭;而且請你放心,等我們結婚以后,我絕對不會因為嫁妝少而指責你。”伊麗莎白在聽到柯林斯只想著利益的求婚說辭之后,氣憤地回答道:“我可以向你保證,也許有些小姐很大膽,敢于拿自己的幸福去冒險,讓別人有第二次求婚的機會,但我真的不是那種人。我現在非常嚴肅地拒絕你。你不可能給我幸福的,我也相信我自己是全世界最不可能讓你幸福的女人。”她徹徹底底地拒絕了唯利是圖的金錢婚姻,但并不把金錢和愛情絕對分開。所以當伊麗莎白想到達西每年擁有一萬英鎊的收入,參觀彭伯利莊園時感到:“在彭伯利莊園當個女主婦也真夠美氣的!”最終伊麗莎白與達西落入了大團圓結局,顯示出了這段理想的婚姻,兼顧愛情、人品和經濟基礎。伊麗莎白本質上追求的是財富和愛情的平衡。她覺得一個人的價值不取決于門第、財產、身份等外在因素,而取決于品德、才智、情操等內在的本質因素。換言之,在伊麗莎白的心中,財富是金錢,但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品質。
二、財富觀差異之根源
(一)社會背景和成長環境差異
簡·愛生活在等級森嚴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傳統觀念認為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男性和女性具有不同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女性的社會角色通常和家庭緊密聯系在一起,其社會責任是自我犧牲。“金錢萬能”是這一社會的主要特征之一。簡·愛是個孤兒,從小寄住在舅母家,受盡欺凌和刁難。長大一點后被送進慈善學校,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成長。
伊麗莎白生活在18世紀末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當時伊麗莎白所處的社會階層低俗無趣。伊麗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在鄉鎮中屬于中資產階級,但在當時的社會也屬于財力匱乏。伊麗莎白是家中的二小姐,她的母親班納特太太并不是那么寵愛她,而她的父親班納特先生卻因她的睿智對她很是寵愛、支持。
(二)女主人公性格差異
簡·愛在舅媽家長大,當簡·愛的舅舅去世之后,她的舅媽不僅對簡·愛不如從前,更是變本加厲地嫌棄她。但舅媽的刻薄造就了簡·愛反叛的精神,她始終用自己的盔甲來及時地保護自己。面對仆人告發其與堂兄弟打架,她反駁道:“主人!他怎么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仆人嗎?”簡·愛反叛的精神也造就了她獨立的個性。當簡·愛發現自己被羅切斯特欺騙后,毅然選擇放棄一切,甚至包括她即將到手的財富。而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簡·愛也追求與男性同樣的平等地位和獨立的經濟地位。簡·愛尋求獨立的經濟地位首先表現在她打算嫁給羅切斯特時的想法:不愿依附于對方,而愿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他帶來更多的財產。“如果我有那么一點兒獨立財產的話。我想,說實在我會心安理得的。我絕不能忍受羅切斯特先生把我打扮成像玩偶一樣,或者像第二個達那厄那樣坐著,每天讓金雨灑遍全身。我一到家就要寫信到馬德里,告訴我叔叔約翰,我要結婚了及跟誰結婚。如果我能期望有一天給羅切斯特先生帶來一筆新增的財產,那我可以更好地忍受現在由他養起來了。”最后,簡·愛在經濟上的獨立還表現在當其最終回到羅切斯特身邊時,她已經完全實現了經濟上的獨立,不再完全靠對方來養活自己。
伊麗莎白可以說是一位愛恨分明的、富有智慧、有著新時代特點的女性。由于自己的家庭生活經歷,對貴族上流社會的一貫理解,她一開始就對達西產生了極大的偏見。然而在之后的相處過程中,矛盾一個個地化解了,偏見也因此消除,她又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沖破封建階層觀念,因而也才會和達西有個美滿結局,這也是她吸引人的地方。小說中伊麗莎白不僅僅表現在對自己婚姻的敢于追求,還在于她對自己理想生活的追求。在當時唯利是圖、金錢萬能、崇尚物質生活的社會,伊麗莎白在對待柯林斯以及達西的姨媽的金錢物質觀上表現出了不屑,能敢于追求自己的生活而不為了金錢出賣自己的靈魂。當有錢的柯林斯向她求婚時,她說:“請別繼續浪費時間,我現在就給你回答。謝謝你對我的恭維。你的求婚讓我感到很榮幸,但除了拒絕你,我沒有別的選擇。”小說中成功塑造了一個有著反傳統女性形象的特點。她不同于傳統女性,沒地位、婚姻不自由等等,伊麗莎白是一個有學識、有獨特見地、不畏貴族等級觀念、敢于追求幸福的形象。
《傲慢與偏見》中金錢觀主要是與婚姻相聯系。女主人公伊麗莎白有著自尊自強、與世抗爭的精神,同時也是一個深明事理的人,她追求的是有真正愛情的婚姻。她認為金錢在確立穩固的理想婚姻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金錢并不能完全決定愛情。《簡·愛》中金錢觀主要是與愛情相聯系。女主人公簡·愛有頑強的生命力,從不向命運低頭,有著對于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判斷、選擇的堅定理想和執著追求。簡·愛雖然自身地位低下,但她也是位多才多藝的女性,她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會彈琴、繪畫。她獨立、堅強,追求愛情和幸福。在她的認知中,愛情是純潔的、高尚的,她認為金錢和愛情不能混為一談。簡·愛的女性意識相較伊麗莎白來說更為強烈。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兩位女主由于其成長環境的不同、社會背景的不同以及性格的不同,導致兩者在財富觀的認同上會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性。
三、總結
此對比研究中反映出了女性在心理上對男性的依附、對社會的依賴程度的改變,更能窺探出她們不卑不亢的女性形象,在根深蒂固的父權社會為平等自由地位抗爭不息的勇氣,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時這也折射出18至19世紀女性意識覺醒的過程。這項研究也極具有現實意義,從中可以體會到女性不畏艱難地在情感、心理、精神上告別軟弱、依賴和無助,鼓足勇氣一步步擺脫腐舊思想牢籠。這對于現代女性樹立獨立自信的價值觀具有一定的正面影響。兩位女主人公都警醒著現代女性應自強、獨立、積極進取,為生存而斗爭、為經濟獨立而奮斗、為理性平等的愛情觀而堅持,不要為了金錢財富而淹沒愛情,更不能為了金錢財富而出賣自己的靈魂、犧牲自己的追求。金錢并不是所有,愛與自立才是一生最值得珍惜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