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欣怡
《布達佩斯之戀》還有一個憂傷的名字叫《憂郁的星期天》,這是一首匈牙利鋼琴曲的名字,是影片的靈感來源和貫穿整個影片開頭與結尾的曲子。這首曲子呈現出了戰爭年代整個布達佩斯城的憂郁,將愛情與城市的憂郁相結合,造就了這段悲傷的愛情故事。而筆者將從伊洛娜的理想愛情構建作為切入點,來對這部電影中女主角的愛情構建方法發表自己的感悟。
一、布達佩斯之戀概述
《布達佩斯之戀》是一部由德國和匈牙利共同合作拍攝的愛情電影,講述了一個魅力十足的女人伊洛娜與三個男人之間的愛情故事。影片將四個青年男女在布達佩斯城中發生的愛恨糾葛作為主線,融入大量音樂元素,將女主伊洛娜的理想愛情觀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段令人驚嘆的三角戀情發生在一家坐落于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高級餐廳中,某天精明的老板拉西羅與店中美麗的女服務員伊洛娜以及一位年輕的鋼琴師安德拉之間開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三角戀情,并維持了長達三年之久。后來,曾在三年前向伊洛娜表白被拒絕的德國青年漢斯的歸來打破了三人之間的寧靜。深愛的兩個男人相繼去世。多年后,年邁的漢斯在這所餐廳中被伊洛娜毒殺,影片也至此結束,而該影片留給人們的思考卻并未結束。
二、“一箭雙雕”的愛
作為一家高級餐廳的老板兼伊洛娜的情人,拉西羅在伊洛娜喜歡上安德拉時感到十分痛苦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寧愿與鋼琴師安德拉一起分享也不愿失去伊洛娜,在他看來“一箭雙雕”是每個人都想達到的狀態,一方面是肉體,另一方面是性靈,這兩者就好比“雙雕”一樣,是許多人想要一起得到的。伊洛娜看似十分幸運,同時擁有了兩個男人的愛并與他們一起生活維持著微妙的關系,一個是成熟、穩重且富有的餐廳經營者拉西羅,滿足其肉體的需求;一個是貧窮但充滿憂郁氣質的年輕鋼琴家,滿足其性靈需求。當音樂《憂郁的星期天》在拉西羅餐廳中響起時,伊洛娜的愛被分成了兩份,為這場三角愛情拉開了序幕。按現代女性理想愛情構建來看,故事的發展應是美麗的伊洛娜放棄了富足的餐廳老板拉西羅,并拒絕年輕的德國商人漢斯的追求選擇與靈魂伴侶安德拉一起才對。但伊洛娜卻并不愿意放棄任何一個,她與兩個男人一起構建了愛情理想國,這種荒誕的理想的愛情構造在影片中居然能真的實現,伊洛娜如愿獲得了她理想的“一箭雙雕”式的愛情,肉與性靈皆被她收入了囊中,并將這段三角戀情維持了下去。
以當代愛情觀來看,《布達佩斯之戀》中所構建的三人之間的微妙的愛情關系讓人難以理解,甚至顯得極為荒誕。但這正是這部影片能夠引起劇烈反響的一個創新點,看似荒謬的三角戀中的夢幻與現實折射出了那個時代下戰爭與愛情、奴役與自由之間的巨大反差。這種“一箭雙雕”的愛或許也是許多女性理想愛情構建中難以抉擇的理想狀態。
三、愛與尊嚴
(一)男人的愛與尊嚴
故事中兩位男主人公拉西羅與安德拉的性格、家世是完全相反的存在,他們對于尊嚴的看法有著各自的理解。拉西羅有著商人的精明與圓滑,有著極為強大的隱忍能力。在伊洛娜生日那晚,他很快看出了這個與她生活在一起的美麗女人的心中已經住進了那位為她獻上鋼琴曲作為禮物的男人安德拉,盡管他心中百般難受卻還是給了伊洛娜重新選擇的機會,這是一種極為隱忍的愛,是一種一般人難以達到的境界。在伊洛娜與安德拉纏綿后的第二天他接受了與安德拉一起分享愛人,并感慨到比起失去,擁有一半也是好的,這種為愛愿意放下自尊的愛情構建其實是不可取的,但在影片中拉西羅卻與其他兩人相處的較為融洽,即使偶爾有小沖突,也能很快的解決并和好,讓人感到為之震撼。而影片中的另一位男主人公安德拉,他的愛與尊嚴呈現出一種激烈的抵抗情緒,當他看見漢斯回來后從伊洛娜的房中出來時,感到自尊受到了踐踏,充滿了懷疑與憤怒,轉身便離開了伊洛娜的房門。甚至在伊洛娜為了保護拉西羅上門請求漢斯開保護令時對她發泄自己的怒氣,直白地告訴伊洛娜感覺到自己的尊嚴受到了踐踏,他的尊嚴對于他來說是不可侵犯的,這也為他后來自殺做了鋪墊。
(二)伊洛娜的愛與尊嚴
盡管伊洛娜肉體與性靈一個都不愿放棄,但她的愛并不是將自己的尊嚴完全置之不顧的,她反而將尊嚴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這是為什么她能將自己與兩個男人的關系處理的如此融洽的原因。在安德拉與拉西羅講他們之間的問題是因為她造成的時候,她毫不猶豫的選擇同時離開兩個男人,這是女性理想愛情構建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即不能因為愛而過分的委曲求全,放棄自己的尊嚴,這樣反而不能留住男人的愛還會是自己處于一個尷尬的地位。此外,盡管她同時接受了兩個男人的愛,與他們在一起生活,但她對這兩個人也是有著深深的愛意的,而在她的理想愛情觀中只有與愛的人在一起才是快樂的,她并不是因為拉西羅富有才不愿放棄他的。這點可以從漢斯回來后,她依舊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已經成為一名執掌猶太人生殺大權的高級軍官的漢斯,因為她并不愛他,所以她并不愿放下自己的尊嚴受到漢斯的侮辱。而面對安德拉對她的忠誠表示懷疑與憤怒時,她選擇了不解釋,因為在他看來解釋是徒勞的,相愛的人在一起是為了快樂,而不是互相猜忌,她對自由與自尊有著自己的底線,即使是與她靈魂達到契合的安德拉也不容逾越。
總而言之,即使伊洛娜擁有著兩個男人的愛情也并沒有使她喪失愛的尊嚴,反而讓她更重視對自己尊嚴的維護。
四、愛與隱忍
一個將愛與自尊看的極為重要的女人,最后為了所愛之人卻選擇了隱忍,伊洛娜用犧牲自己尊嚴的方式去回報了兩個男人對她的愛。伊洛娜為愛所做的隱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上:
一是為了保住安德拉所做的隱忍。影片中安德拉是她最先失去的愛人,在漢斯的逼迫下,安德拉不愿意為其演奏那首他送給伊洛娜生日禮物的鋼琴曲《憂郁的星期天》,但伊洛娜卻為了救他唱了他為這首曲子填的詞,而在伊洛娜初次看到這首歌的詞時便極為不愿意演唱,因為她從中似乎明白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選擇放著這首曲子自殺,但在愛人的生死被捏在漢斯手中時,她無法像安德拉一樣抵抗的那么干脆,或者說她無法眼睜睜看著安德拉死去,因此她用唱歌的方式請求安德拉為其伴奏試圖挽救安德拉的生命,唱完后她就去了洗手間,她為自己的尊嚴、自由受到凌辱而感到深深的惡心。盡管為了救安德拉她不得不讓自己的尊嚴受到了踐踏,最終安德拉還是選擇用自殺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與自由,至此,她永遠失去了靈魂伴侶安德拉。
二是伊洛娜為了救下拉西羅所做的隱忍。在漢斯剛回到布達佩斯之際,納粹軍官第一晚便毆打了拉西羅,作為猶太人的拉西羅隨時都有可能被送去集中營,他的生命安全岌岌可危,因此她為拉西羅求得一紙保護令前往已被德軍占領的地方去求漢斯的幫助,而其實這只是她的一種奢望,漢斯早已經在屠殺中失去了人性,他所想要的只是借拉西羅的人脈來進行大規模的斂財,于是,伊洛娜的自尊算是白白錯付了。在漢斯利用完拉西羅后他將拉西羅作為“頭號人物”送進了讓人聞風喪膽的集中營,伊洛娜為了救他,在漢斯對她身體進行侵犯時選擇了隱忍,她的這一次為愛隱忍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影片用極其諷刺的手法,將畫面轉到正要上火車的拉西羅這邊,就在觀眾以為漢斯要救下他時,事情的反轉發生了,漢斯的到來只是為了帶走一位對他有價值的科學家,這讓人不禁想起拉西羅救下漢斯后送他離開布達佩斯時上火車的畫面,筆者想這時的拉西羅一定也能想起之前同樣的畫面下漢斯說有一天會回報他的救命之恩的話語。夢幻與現實的對比讓人感受到了戰爭所帶來的不幸,那些伊洛娜在愛人面前所堅守的自由與尊嚴在強權下最終潰不成軍。
三是在愛人雙雙死后,伊洛娜并未選擇像那些無法忍受戰爭帶來的壓迫的人一樣伴隨著《憂郁的星期天》香消玉殞,她依舊選擇了隱忍,她的隱忍不是為了活命而是為了尋找機會復仇。一如她曾經阻攔拉西羅自殺時所說,她會為了幸福而抗爭,為了愛人去抵抗戰爭下的不公。影片最開始是八十歲高齡的漢斯在當年拉西羅的餐廳中隨著那首他最愛的鋼琴曲《憂郁的星期天》而離世,他的妻子卻只顧撿起地下掉落的珍珠,這與伊洛娜的愛情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影片最后是以別著藍色發簪的老人與他兒子的對話以及一個棕色的小瓶子的畫面結束的,那支藍色發簪是拉西羅所贈,那個棕色瓶子是曾經拉西羅與安德拉想要自殺時所用的,而她與兒子間的對話內容是漢斯的死亡消息。《布達佩斯之戀》以這樣的開頭與結尾相呼應,盡管時間已過去幾十年,罪大惡極的漢斯終于死去了。而伊洛娜最終有沒有為幸福反抗成功,她的隱忍有沒有意義都在最后的畫面中給出了答案,同時,這位已是暮年的老人的理想愛情構建也成為了觀眾念念不忘的內容。
五、結語
《布達佩斯之戀》中“一箭雙雕”式的愛放在當代女性理想的“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愛情構建中來看,似乎并不能為人所接受,但伊洛娜在愛情中堅守自己的尊嚴以及為保護愛人而犧牲自己的尊嚴是女性理想愛情構建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警示著女性在與對象相愛時,還要死守自己的防線,這樣才能使愛情更加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