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 石娟
摘要:東北地域年俗文化是東北地域民眾在長久的生產勞動和生存活動中不斷傳承下來的民間地域文化,包含了眾多的地域年節習俗和游藝活動,如祭灶、殺年豬、除塵布新、上元節等等,并有民間游藝活動貫穿其中。豐富多彩的地域年節習俗和游藝活動以感性形式呈現出形式美的特點,同時蘊含了豐厚的審美內涵意蘊。探索東北地域年俗文化審美價值,深入挖掘其感性形式之美、內涵意蘊之美、功能之美,有助于人們在享受年俗文化的過程中,能夠超越耳目之欲,達到悅心悅意、悅志悅神的審美升華。
關鍵詞:東北地域 年俗文化 美學價值
東北地域年俗文化是亞洲寒地大河文明特殊區域的民間地域文化,這一地域年俗文化特色鮮明,是在東北地域民眾不斷改善自身的生命狀態、追求理想的生存狀態、守望精神家園的過程中產生并積淀下來,久而約定俗成。東北地域年俗文化包含了眾多的寒地少數民族地域年節習俗和游藝活動。這些寒地少數民族地域年節習俗和游藝活動在各民族長期交流融合的過程中,凝聚成中華文明年俗文化審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感性形式與深層的內涵意蘊,滲透于東北地域民眾生產生活的生命意識中,影響著人們崇真、向善、求美的生命理想境界的價值追求。當民眾參與到節日活動的過程中,既能通過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滿足視覺上的審美享受,又能在體驗的過程中實現精神上的審美升華,達到悅心悅意、悅志悅神的理想境界。本文通過分析東北地域年俗文化外在的感性形式之美、內在的內涵意蘊之美以及年俗文化之美的功利性特點,來尋求東北地域年俗文化中所蘊含的體現真、善、美的審美價值。
一、感性形式之美
從美學的角度看,東北地域年俗文化的感性形式通過眾多的地域年節習俗和游藝活動展現出來,在春節期間呈現在世人眼前,以特定的形式呈現出具體的感性形象,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悅。
東北地域年俗文化感性形式之美,首先體現在東北地域年俗文化的表象呈現,能使人們在感官上得到某種滿足。以東北地域眾多展現年俗文化的物品為例,臘八節祭祀的灶神像、驅邪納福的春聯、剪紙、窗花、煙花、爆竹乃至除夕追宗憶祖的容像等,這些物品中有一部分已是民俗藝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艷麗的色彩、鮮活的形象以及符號化的圖案等構成要素與美的內容形成對立統一的關系,引導著人們超越現實條件的限制,追求向善向美的美好情愫。這些物品的形狀、結構、色彩、節奏等形式因素之間的整齊一律、比例勻稱、對稱平衡、節奏韻律、對比調和、多樣統一等規律性配置符合形式美的構成規律,使人們在感官上得到滿足。此外,這些物品也是東北地域歷代民眾在長久的生存活動中經過不斷探索、創造、總結并傳承下來的民間地域二元結合物,是民眾生存、生活智慧的結晶,是自然人化的重要成果,當人們在春節期間看到這些展現年俗文化物品的感性形象時,不禁會引發人們對人類自身力量的關注或肯定,進而產生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其次,東北地域年俗文化中的年俗活動,同樣含有審美價值,能夠給民眾帶來一定的愉悅之感。東北地域年俗活動自臘八節開始,至上元節結束,在此期間有祭祀活動、慶典活動、游戲競技活動等,這些年俗活動經過長久的生存積累與精神沉淀,年復一年,構成東北地域民眾每年一度的生活慣制,調節著民眾的生活,美化著民眾的心靈。而今,民眾對春節的歷史、古意追究甚少,更多的則是沉浸于年節的節日活動與歡樂氣氛之中。在參與年俗活動、感受節日氣氛的過程中,通過切實地參與,去感受年俗文化的形、聲、色等形式要素,進而產生審美愉悅、實現審美理想、達到完滿人性的升華。東北地域年俗文化的審美價值與與士人階層的審美不同,東北地域年俗文化的審美具有普遍性而且充滿濃厚的民間審美意蘊,可滿足民眾感性層面的審美需求。民眾也可參與其中,并在參與的過程中超越耳目之欲,達到悅心悅意、悅志悅神的審美升華。
二、內涵意蘊之美
東北地域年俗文化的內涵意蘊之美,隱藏在年節習俗及游藝活動的感性形式之中,通過感性形式所蘊含的深層意蘊喚起人們崇真、向善、求美的生命理想境界和價值追求。在東北地域年節習俗中,年節祭祀習俗在年俗文化中是較為獨特的呈現,寄托了民眾向善、求美的精神內核。東北地域年節祭祀習俗包含了殺年豬習俗、臘八節祭祀、小年祭灶、除夕祈年、祈福求財、驅邪鎮宅等眾多的寒地少數民族的節日祭祀習俗。這些節日祭祀習俗由節日祭拜程序、祭品、祭祀服飾、祭祀語言等外在的感性形式組成,這些感性形式因地域民族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赫哲族是黑龍江流域捕魚、食魚、欣賞魚、信仰魚的民族,魚在赫哲族的年節祭祀文化中不但具有多變的感性形式,同時也承載著赫哲族民眾的精神信仰以及他們對世界、人生、生活的美好愿望。因此,在赫哲族的年節祭祀活動中很多方面都是以魚為主題的表現。比如祭祀用的祭品中有魚的影子,祭祀服飾、祭祀器物的裝飾中有魚的圖案。當人們在節日祭祀的過程中看到魚的感性形象時不僅會激起人們對天地、神靈、祖先的敬重以及人類自身生命深層意蘊的領悟。通過魚這一外在的感性形式作為橋梁實現與天地、神靈、祖先的溝通,達到家族關系和諧、熔鑄血濃于水的血緣親情,實現自身完滿人性的升華。
此外,很多年節物品的感性形象中也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有藝術的、宗教的、時節的、組織的、娛樂的等,這些文化知識之間相互交織,體現出民眾自古以來對自然、對社會和對自我的認識。也寄托了民眾對生命變化、四季更替的復雜情感。窗花是東北地域年俗文化中標志性的年節物品,也是東北地域年俗文化象征性符號,在年節期間被民眾喜愛、張貼。得益于其艷麗的色彩、和諧的構圖、吉祥的寓意,歷經千年而不衰的文化傳承與積淀,符合形式美的規律,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在形式上窗花屬于民間剪紙藝術的重要形式,符合形式美的創作規律,滿足民眾感官上的審美享受。在內容上窗花往往選擇能夠展現民眾生活、宗教信仰、表達吉祥寓意的母題,比如,居住在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族春節期間張貼的窗花,往往以南綽蘿花作為母題。南綽蘿花影響著鄂倫春族的日常生活,是其生活中常見之花,每逢春天開遍大小興安嶺,同時它又是鄂倫春人豪放、勇敢品格的象征,蘊含了鄂倫春人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形成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因此,窗花作為東北地域年俗文化的標志性物品,既能滿足人們感性層面的審美需求,又能通過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深入其意義,彰顯其內在價值,使我們在觀賞的過程中可以獲得美感和內在意蘊。
春節期間的節日祭拜習俗通過一定的感性形式展現出其深厚的內涵意蘊,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充分體現了年俗文化的審美價值。
三、年俗文化之美的功利特征
東北地域年俗文化之美的功利性主要指年俗文化對社會、對人生的價值意義。年俗文化在民眾的社會生活與個體生命發展中發揮著實際的效用,主要表現為調節功能、維系功能、教化功能、規范功能以及審美功能等。從現實功能的角度看,東北地域年俗活動是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人們世代傳承的行為模式,對民眾的社會生活起著明確的調節、規范作用。年節習俗作為東北地域民眾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社會生活和文化系統中發揮著或隱或顯的客觀效用。其社會功能是隨著人們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所產生的眾多千姿百態的年俗活動,具有明顯的實踐功利性特征。春節期間貼春聯、放鞭炮、守夜等年俗活動,相傳是都為了阻止“年獸”的侵害,久而約定俗成,形成年節習俗。
“功利”不僅指物質上的實用利益,而且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利益。東北地域年俗文化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或隱或顯的功利目的。年俗慣制和儀禮程式多種多樣,無不體現民眾對上天的崇敬、對祖先的緬懷、對長輩的孝敬,都展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此外,年俗文化中涉及各種禁忌,這些禁忌的精神內核皆是祈禱天地萬物之靈能夠播福降祥,庇護自身,免災于人,因此,年節期間人們總是格外小心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免觸動神靈。受萬物有靈的觀念影響,鑒于對與血緣觀念相聯系而形成的祖先崇拜,旨在通過維系故去祖先與后代子孫之間的血肉親情,如同祈禱超自然的神靈能夠免除災害一樣。從美學與節日習俗的關系上看,“美與民俗具有同構關系……盡管許多年節習俗在社會傳承中發生了諸多變異,假惡丑等現象不斷衍生,但民眾在民俗活動中努力追尋的卻是善與真,所渴望實現的是超越生命的有限,實現生命意義的永恒”。年俗文化的誕生就是人類為了改善其生存狀態,在求真向善,對精神家園的守望,對理想生活狀態反思的過程中,久而約定俗成文化,也是美學的內在追求。因此,東北地域的年俗文化是以生命活動為復歸,追求崇真、向善、求美的生命的理想境界,是人生中具有審美價值和審美特性的生命活動之一。當人們參與到年俗審美實踐活動中時能夠得到身心的愉悅,精神的滿足,也可在年俗文化的洗禮中實現人生境界的升華,為人生的幸福生活增添光彩。如果一旦離開具體的年俗審美實踐活動,就不能構成現實的審美關系。
綜上所述,東北地域年俗文化通過眾多的年節地域習俗和游藝活動的感性形式展現出了較高的審美價值。本文從感性形式之美、內涵意蘊之美以及年俗文化之美的功利性特點這三方面對東北地域的年俗文化進行了淺嘗輒止的探索,這樣的探索只是冰山一角,希望以此拋磚引玉,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加入年俗文化的審美研究中來,為民俗美學的研究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烏丙安.民俗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2]朱光潛.談美[M].南京:新星出版社,2003.
[3][意]克羅齊.美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鄭新勝.審美文化視域中的民俗[D].福建師范大學,2015.
[5]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聯書店,2008.
[6]朱希祥,李曉華.中國文藝民俗審美[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7]鄭巨欣.民俗藝術研究[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齊魯,男,碩士研究生,黑龍江省黑河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理論及實踐;石娟,女,碩士研究生,黑龍江省黑河學院藝術理論專業,助教,研究方向:藝術理論及實踐)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