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時代,文化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音樂文化是其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音樂文化發展過程中,繼承與創新是兩個基本點,相關的音樂藝術從業者要充分研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音樂文化環境,深度分析其民族文化核心特色內容,要以開放的態度去對待異域音樂文化,積極應對新時代對傳統音樂的沖擊,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博采眾長,從而讓傳統蒙古族音樂具有更加鮮活的生命力。
關鍵詞:蒙古族音樂文化 創新發展 策略
一、蒙古族傳統音樂發展現狀
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音樂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是反映群體思想狀態的一種藝術形式,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音樂的表現形式和音樂內容也出現了一系列改變,因此,音樂也是歷史的重要見證。在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藝術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因此,如何在新時代尋求傳統蒙古族音樂的生存與發展是一項重要課題。蒙古族生活在地勢平坦、富源遼闊的地理區域,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游牧一直是其重要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游牧的過程中,音樂文化逐漸發展起來,其能夠幫助人們放松身心,實現群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大量的調查和研究表明,蒙古族的音樂資源非常豐富,有很多原創性質的音樂文化流傳下來,并且對當代中國的音樂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新時代經濟文化發展背景下,蒙古族傳統音樂賴以生存的文化受到了挑戰和沖擊,這種沖擊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民族歌手、演唱環境、聽眾等等。很多傳統民樂的功能日益喪失,并且出現了音樂文化斷層狀況,長此以往,會導致部分優秀文化消失。[1]
以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為例,隨著現代化生活方式的逐漸推廣,蒙古族牧民的日常活動與以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人已經逐漸開始說普通話,草原也逐漸變為城市,蒙古族長調失去了藝術土壤,只有極少數老人仍然從事長調藝術。從藝術環境方面看,長調屬于草原之歌,屬于游牧民在馬背上生活工作時的歌曲,由于蒙古族人民正在走下馬背,走向現代文明,草原文明也在逐漸消失,而立足于草原文明的傳統音樂文化逐漸消失殆盡。由此可見,蒙古族的傳統音樂文化藝術工作者面臨著一項困境,要做出相應的抉擇,是傳承、保護和發展傳統長調藝術,還是任由其逐漸消亡。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經濟建設和社會文明發展是一項不可改變的進程,不能夠為了保護原生態的音樂文化而阻斷城市化進程,而是應當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的長調音樂藝術,適應現代文明。[2]
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來開展具體的保護措施,首先,政府部門要鼓勵傳統音樂文化藝術工作者進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師徒傳承的形式,將原生態的音樂文化留存下來。其次,文化部門要通過實地考察拍攝紀錄片和數據整理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記錄蒙古族傳統文化藝術,對原生態音樂資源進行永久保存,即使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沒有人去研究和發展長調,其錄音和存檔內容也要被保存,從而為后人的研究提供資料。
二、蒙古族傳統音樂藝術的特點
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是一項動態的工作內容,要充分將民族特色融入其中,傳承文化藝術精神,保持民族性,這是蒙古族音樂的核心生命力和根源所在。要綜合考慮到科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因素的沖擊,讓蒙古族音樂保留傳統的藝術核心,擁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首先是蒙古族音樂要表達的對象。蒙古族音樂所要表達的對象是恒久不變的,那就是蒙古族群體的審美關系,審美關系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動的,具有相當的復雜性,既反映了蒙古族群體中的各種社會關系,又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群眾的民族情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以及對社會的思想認知等等。[3]
其次是蒙古族音樂表現媒介以及音樂開展形式。蒙古族具有獨特的音樂表達媒介,用草原音樂格律創作歌詞,并且用母語進行演唱,充分體現了蒙古族音樂的民族性,呈現出一種特殊的魅力和審美情趣。不同的音樂表達技術適用于不同類型的傳統音樂,要適當地將文字與音樂進行結合,加入符合新時代特色的藝術元素,從而吸引更多受眾欣賞和學習蒙古族音樂,讓蒙古族音樂藝術貼近現代社會的人文需求。在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的結合過程中,要注重二者之間的聯系程度,雖然我們重視新時代的發展,但是不應當隨意發展,要杜絕惡意炒作和對蒙古族音樂進行隨意包裝,杜絕利用不健康內容來吸引人。以上開展形式不利于優秀音樂文化的傳承。[4]
最后是蒙古族音樂創作者的個人文學素養。在新時代的文化建設過程中,音樂創作不是一項獨立的工作,而是與其他各方面的要素有著緊密的聯系,音樂文化創作主題也逐漸從個體轉變為群體。因此,只有加強音樂文化藝術者的隊伍建設,實現創作者藝術素養的整體提升,才能夠更好地呈現蒙古族的優秀音樂文化,反映民族藝術的品格與價值。音樂創作者要以平常心來對待文化建設,對本民族文化充滿自信,大力展示優秀內容。在審美意識形態領域,蒙古族音樂文化藝術工作者要深度把握藝術生產方式、表現能力和審美關系的統一,立足于蒙古族傳統音樂的文化發展困境和未來發展需求進行研究,實現文化的持續性發展,增強生命力和適應性。現代社會是信息技術社會,經濟文化的滲透對傳統文化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各個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碰撞也越來越多。因此,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影響,既要實現對蒙古族原生態音樂的保護,又要與其他文化進行密切溝通,汲取精華。[5]
三、蒙古族傳統音樂的創新和發展策略
首先,堅持開放、寬容的音樂發展思路。在蒙古族傳統音樂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開放和寬容的原則。縱觀世界音樂文化發展史,任何一種音樂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的發展過程之中,世界的開放性和交互性必然導致各種音樂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相互吸收以及相互補充是廣泛存在的事情。先進、優秀的音樂必然會代替落后、消極的音樂。蒙古族傳統音樂藝術文化工作者要充分認知當今世界的開放性特點,主動出擊,運用和吸收其他音樂文化的積極要素,從而讓原生態的蒙古族音樂獲得新的發展,杜絕陷入文化孤立主義的境地。在接納和吸收新興外來音樂文化的時候,要進行深度的分析,選擇符合文藝發展規律的有益成分進行吸收,確保民族音樂文化的精神品質得到留存,價值取向正確。音樂文化交流也是相互吸收的過程,要把握好音樂文化交融的程度,嚴格堅守民族音樂文化的核心底線,不能夠喪失民族優勢。[6]
其次,要正確處理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蒙古族傳統音樂要想實現新的發展與成長,就必須在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實現創新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人類音樂歷史發展歷程充分表明,對于民族音樂最好的保護措施就是促使其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實現文化升級與文化輸出。只有實現創新,不斷發展,才能夠讓音樂藝術擁有新的表現形式,擴大文化受眾,實現更加廣闊的音樂藝術覆蓋。
隨著新時代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思維方式也不斷轉變,我們鼓勵民族音樂文化互相吸收和學習外來音樂文化,并不意味著簡單地抄襲和拼接,而是要深度學習和借鑒,正確處理好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借鑒外來音樂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實現再創造與再發展,讓傳統的蒙古民族音樂文化具有更強的社會性和現實性,能夠充分適應現代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相關的音樂文化藝術者必須在尊重民族音樂個性的基礎上,實現探究發展,對民族音樂進行有規律的再創造,提高其藝術品位和文化輸出能力,賦予傳統民族音樂新的生命。[7]
最后,充分結合藝術市場,拓寬傳統音樂文化發展空間。民族音樂的發展方向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要充分與社會、經濟等方面進行有機結合,在藝術市場中尋求更加廣闊的發展思路。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對第三產業投資的不斷增加,全國各地的旅游人數逐漸增多,而內蒙古屬于熱門的旅游景點,地理位置優越,幅員遼闊,文化資源豐富,其民族音樂具有較強的文化吸引力,屬于特色性的蒙古文化,具有較大的發掘潛力。相關的民族音樂從業者要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開展音樂文化藝術節、旅游節、音樂交流大會,構建文化村,為蒙古族音樂與外來音樂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臺,向外界展示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狀態和文化內容。
總而言之,蒙古族傳統音樂的創新及發展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在當今文化多元交融的時代,蒙古族的音樂發展既面臨挑戰,也面臨著很多機遇,我們必須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改善工作手段,深度扎根于蒙古族人民傳統文化語境進行研究和分析,保持民族特色,以寬廣的胸襟去學習外來音樂內容,從而努力適應時代要求,確保蒙古族音樂擁有更加鮮活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黃金.蒙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對策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5(05):125-128.
[2]周麗青.試論蒙古族傳統音樂的創新發展[J].戲劇之家,2015(02):52.
[3]張鑫.蒙古族傳統音樂在內蒙古應用型高校中的教學創新研究[J].北方音樂,2020(24):203-205.
[4]烏云塔娜.蒙古族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化產業,2020(33):91-92.
[5]博特樂圖. 城鄉關系視野中的蒙古族傳統音樂的存承[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03):110-119+5.
[6]阿麗瑪.蒙古族音樂傳承發展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7]李梅.蒙古族風格室內樂創作與發展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4.
(作者簡介:諾爾吉瑪,女,專科,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烏蘭牧騎,國家三級演員,研究方向:蒙古族民歌)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