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之間的辯證關系出發,分析、闡述藝術作品中材料、技巧與風格之間的相互關系,從內容與形式的角度歸納、總結三者的特點,以新表現主義畫家安塞姆·基弗作品為實例展開論證。幫助人們在深入了解新表現主義繪畫及藝術家安塞姆·基弗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藝術作品中材料、技巧與風格之間所存在的相互關系,從而指導今后的藝術創作實踐。
關鍵詞:新表現主義 安塞姆·基弗 藝術風格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洗禮的德意志,戰爭在人們的心靈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創傷,緬懷抑郁的情境以及對戰敗反思悲涼的情緒深深地烙印在德意志人民的內心。面對內憂外患的錯綜復雜的政治形式,人們逐漸反思自我、反思社會、反思世界。當時社會的藝術表現形式顯然不能滿足時代情緒的發泄,更無法撫平烙印在人們心靈的創傷,由此,新表現主義藝術在20世紀初表現主義的基礎之上,繼承了部分表現主義的創作理念及手段,融合時代精神而產生了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新表現主義。盡管新表現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表現主義的藝術觀及創作手法,但是由于所處時代環境的差異,新表現主義藝術在思想、題材以及表現手法上突破了表現主義藝術的束縛,而更為開放。
新表現主義的思想觀念源于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并吸收了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創作理念,這也使得新表現主義藝術在表現形式上,強調繪畫過程中情感的偶發性,并追求原始、質樸的藝術風格,關注繪畫的純粹性及藝術性,致力于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及創作手法。作為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的藝術流派,新表現主義藝術作品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它試圖通過鞭撻社會的丑惡現象或者嘲笑人們的無能來喚起人們的情緒,引起反思。
作為當今德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安塞姆·基弗,與其他新表現主義藝術家一樣,將自己的藝術創作同德意志的民族觀念緊密聯系起來,通過表現德國社會的創傷,來表現德意志文化的根基,這也使得他的作品中透露出濃厚而微妙的政治色彩。基弗這一類的作品主要表現在兩個時期:20世紀70年代,基弗創作出一系列反映世界大戰時德國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既可以看到歌頌的意味,又讓人們不由自主地體會到諷刺的感受;而在20世紀80年代,基弗反復思考大屠殺帶給人們的心靈創傷。這也不難看出,相對于表現主義的裝飾性,新表現主義藝術自覺或不自覺地融合了現實主義的藝術觀念,藝術家試圖通過藝術作品來安撫人們的心靈。這種改變,也在不經意間決定了新表現主義藝術在創作手法上必須打破傳統,突出并表現個性,這也使得藝術家更多地思考物質材料、技巧與作品風格之間的緊密關系。
藝術作為人對現實的一種能動審美性的反映,它的構制過程包括人的多種形態的符號化思維和符號化活動。藝術作品的構制就是通過具有實體性的物質媒介,運用一定的藝術創作技巧及方法,將存在于頭腦中形成的審美意象物態化的過程。材料、技巧與作品風格三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呈現共生性的特點,這也是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之間的辯證關系。
概括來說,藝術作品中的內容與形式具有不可分割的辯證關系:任何具有實體性的物質都是由內容與形式共同構制而成,內容與形式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并且內容決定形式的構成,形式服從于內容的表達。而藝術創作中的材料、技巧與作品風格之間的關系同樣適用內容與形式的相互關系:材料與技巧好比藝術創作中的形式,藝術作品的風格決定材料和技巧的使用,而材料與技巧共同服務于藝術作品,服務于藝術作品的主題。
藝術作品的形式始終與藝術作品的內容緊密聯系,對于藝術作品形式的論述也理所應當在內容中完成,而對于內容的分析自然也不應脫離形式。藝術作品中的形式是內容的具體存在形式,而形式的特征,則在兩者的對立統一中體現。它們之間的關系可分為兩點:
第一,相對獨立性。從形式本體論出發,藝術作品的形式往往呈現相對獨立性的特征。藝術作品確實是以各種藝術形式所構成的“有意味的形式”,藝術的形式也確實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特征,只不過應摒棄它的神秘外殼,看到這種“有意味的形式”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結晶,以及形式與內容實質上不可分割的共生關系。
構成藝術作品的材料、技巧亦是如此,當對材料的運用達到極致,它便具有相對獨立的特征。當今中國許多藝術類高校都有專門研究材料繪畫(也就是綜合材料)的工作室,綜合材料實際上是用于界定現代繪畫中那些非傳統材料繪畫作品的別稱,它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綜合材料相對于傳統的繪畫藝術而言,它沒有既定的程式體系,甚至多帶有即興色彩,注重繪畫過程中可控之下的偶然性。綜合材料可以是利用不同媒介之間混合的特質制作畫底甚至直接是作品,也可以利用各類質地不同的紙質或固體材料。通過具有黏性的媒介黏合在畫布上。在一定程度上,任何所需要的物質材料都能稱為繪畫的工具。基弗的繪畫將材料的特性運用至極致,他的創作主題多為瓦格納音樂、北歐神話、圣經故事等,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油彩、鋼鐵、鉛、灰燼等作為創作媒介。這種對材料的運用使得材料在他的繪畫中具有相對獨立的特質,減弱了繪畫中對技巧的運用,但對于作品風格的體現又呈現出別樣的風貌,基弗的風格結合了抽象與具象、幻覺和物質,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
第二,必然共生性。藝術作品中形式與內容既相互統一,又與內容具有共生性。雖然藝術作品的形式與內容可以作為兩種概念分開來思考,藝術的形式也被認為具有相對獨立性,甚至被稱為“有意味的形式”,但事實上,在具體的藝術作品中,形式與內容是藝術作品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內容是形式的內容,形式是內容的形式,形式與內容二者都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是相互依附、并存共生的關系。
純粹的材料往往使人們忽視技巧的因素。眾所周知,材料之間本身是不具有相互融合的性質的,它們之間需要一定的物理或者化學處理,或者說結合一定的黏性介質才能達到相互融合的效果,實際上,這也考驗著對技巧的運用。不光是材料與技巧之間存在共生關系,它們與藝術風格同樣聯系緊密。綜合材料繪畫既然在創作媒介以及創作手法上區別于傳統繪畫形式,那么在藝術風格的呈現上勢必也具有獨特的魅力。
基弗的藝術創作與他的自身經歷有著緊密的關系,在成為畫家之前,基弗曾是一個軍人。然而,基弗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立場——基弗用大量厚重的油彩同樹脂、沙子、稻草、廢金屬等各類油膩的東西混合堆積,畫作雜亂不堪,似乎像是被掠奪之后的場景。他所表現的正是被掠奪的土地,其中大多數已經成為紀念性建筑,雖然早已面目全非。而關于焚毀之后土地的場景,不禁讓人聯想起播種之前的燒荒,以及對新的生長的期待。基弗作品中所展示的土地,是德意志民族的土地,是曾經產生過浪漫主義文化傳統的土地。在他的作品《紐倫堡》上赫然寫著:“紐倫堡—節日—草地”,這題寫在畫上的文字使畫的內容復雜化,也不禁令人思索……
由此可見,盡管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材料、技巧和作品風格之間具有相對獨立的特點,但它們之間始終緊密聯系,是藝術作品構制的重要基礎。材料與技巧共同服務于藝術作品的風格,并隨著風格的變化而變化。材料與技巧對作品風格又具有反作用,材料與技巧適合藝術風格,便會促進藝術風格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藝術風格的發展。藝術的風格是經常變化的,材料與技巧是相對穩定的,材料和技巧往往落后于作品風格,從而造成新風格與舊材料、舊技巧之間的矛盾,這是需要去正確認識的。
參考文獻:
[1]高歌.淺析安塞爾姆·基弗的綜合材料繪畫藝術[J].美與時代(下),2020(10):61-63.
[2]趙平梅.論德國新表現主義繪畫精神[J].牡丹,2020(12):87-88.
[3]李夢夢,Adam.基弗:畫架上的歷史廢墟[J].城市地理,2020(06):102-107.
[4]雨田.新表現主義跨媒材運用,重拾“表現”傳統[J].收藏·拍賣,2019(11):71-73+70.
[5]潘敏.表現的內在驅動力[D].中國美術學院,2018.
[6]崔鳳東,孫凡凡.表現主義與新表現主義油畫創作比較研究[J].美術界,2017(08):8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新表現主義油畫中的意象研究”(項目編號:y2020116)。
(作者簡介:涂波,男,碩士研究生在讀,四川輕化工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油畫創作)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