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命絕威尼斯》作為20世紀代表性的現實主義歌劇,非常注重主人公心理的刻畫描寫,為做到這一點,布里頓運用十首宣敘調代替原著小說中主人公的“自白”,結合鋼琴伴奏、音樂織體、調性等元素,形象地刻畫了一位孤獨、自我矛盾、被欲望帶入深淵的老藝術家,成為英國歌劇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詞:宣敘調 鋼琴伴奏 歌劇
一、宣敘調的作用
布里頓采用十首宣敘調作為阿申巴赫心理過程的記錄者,宣敘調伴隨著主人公自省式的語言,游離的調性,有音高無節(jié)奏的旋律線,簡單的鋼琴伴奏織體,強調了阿申巴赫內心獨白的支配地位。旋律好似平淡無奇,卻在平淡背后蘊含深意,沒有這些獨白式、意識流式的宣敘調,阿申巴赫的孤獨、矛盾感就難以維持。
二、第六至十宣敘調
(一)宣敘調六,位于第六場,標號130。這一段描寫的是在偶然得知威尼斯被瘟疫籠罩時,阿申巴赫決定離開這里。但因為行李運送失誤重新回到威尼斯。此時的老藝術家對于自己應該理智離開感到很痛苦、被迫留下卻異常竊喜的矛盾心情感到荒唐和自嘲。
布里頓《命絕威尼斯》是一部兩幕歌劇,這種劇幕平分的設計,有著極強的對比感。第一幕是阿申巴赫在理智下對于美的追求和向往,是受傳統(tǒng)道德約束的。第二幕一開始的宣敘調七,則是歌劇的轉折點,自此開始,老藝術家就在欲望中沉淪,不能自拔。所以,作為“尚存理智的”最后一首宣敘調,是表現阿申巴赫心理轉折前的最好鋪墊和前奏。這一段的伴奏類型全部運用八分音符加三連音這種極具動感的音型,體現著此刻主人公動蕩、疑惑又波瀾起伏的復雜心情,并且力度標記多為pp,結尾處出現ppp的標記,好似囈語般將心底潛意識的想法小心翼翼地講出。這一伴奏型最初大量出現在標號41處,處于威尼斯序曲中的一部分,作為威尼斯動機出現的。這個動機由木管演奏出前八后十六的節(jié)奏型,另一聲部則是由弦樂組奏出三連音,鋼琴聲部演奏出這十六分音符三連音伴奏型,這種聲部間的不對稱節(jié)奏型體現著大海的搖擺感,在第七小節(jié)歌詞“大動肝火”,返回兩處用大三度、大七度打破原先同音反復的走向,來突出詞義,在之后一句宣敘調的“荒唐可笑”一詞加長了時值,來突出此刻的心情。第13小節(jié)的#C#D和弦音引出了下一句歌詞中的大跳#D-#C,小七度的大跳表示著歌詞中的轉折詞“然而”,音樂和歌詞很好地結合,預示著阿申巴赫的心理狀態(tài)已經開始出現巨大的轉折。之后旋律音上行的趨勢表達著“復蘇的精神”。最后一句旋律線呈U字結構,調性由D大調轉A大調,階梯狀的從小字二組的d回落到小字一組的g,后又沖刺上行至小字二組的#f。布里頓把這一段作為阿申巴赫心理變化前的一個鋪墊,音樂和歌詞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通過變化音、伴奏的節(jié)奏型、大跳等手段,用藝術家喃喃自語的方式向我們展示出其充滿矛盾的心理。
(二)宣敘調七,位于第二幕開始以后、第八場之前,標號191。講述的是決定留在威尼斯的阿申巴赫,在海灘上遇到和孩子們嬉戲的塔奇奧,游戲中塔奇奧大獲全勝,引發(fā)出阿申巴赫情感的爆發(fā),繼而做出了一次深刻的反省。第七場對于原著有較大的改動,用舞蹈的形式表現游戲場景,并運用神話借喻的手段表述其是一個“古希臘式的完美形式”。在通過第六首宣敘調的鋪墊、阿波羅游戲之后,第七首宣敘調順理成章地成為整部歌劇的轉折爆發(fā)點。
這一段爆發(fā)式的自白共有三段,每段四句。第一段的一二句為D大調,其中第一句是同音不同節(jié)奏的變形的渴望動機,左右手兩聲部前后錯落下鍵,這種聲部間節(jié)奏的不對稱產生一種強烈推動力和無法克制的涌動感,引出第一句宣敘調。歌詞在“這一步”上延長,并在唱出歌詞“我愛你”之前增加了空拍,此處的空拍是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處理。
短暫的留白和停頓,好像時間凝住,深刻地體現出阿申巴赫在一連串的心理矛盾后,情感積聚到極點,最終要破繭而出的情景,是一種靜態(tài)的高潮,使爆發(fā)出來的肺腑之言“我愛你”更有力量感。歌詞中空拍由鋼琴伴奏進行補充,音階式的bB-bC-bD推向歌詞中“我愛你”的旋律音#C-D-D,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帶領聽眾伴隨著阿申巴赫的思緒,爆發(fā)出不可抑制的情感。通過下一小節(jié)伴奏A-#C的過渡,調性由D調轉到第三句的A大調,第四句旋律繼續(xù)在A大小調上游離,用調性表達著歌詞的不確定性。之后伴奏由鋼琴演奏出變形后的瘟疫動機,暗示著沉迷在欲望的深淵中,阿申巴赫最終難逃死亡的結局。
#D作為伴奏的結束音,充當導音引出下一句e小調的宣敘調,這句宣敘調之后伴奏部分又一次奏出了瘟疫動機,強調著死亡的威脅已經來到了他的身邊。至此的第一段基本圍繞著代表塔奇奧動機的中心音A展開,調性由D-A-E,用音樂的手法將“美”和“渴望”聯(lián)系到了一起。第一段最后一句為e小調,與第二段的a小調形成了由屬到主的歸屬感。音樂的第二段延續(xù)了之前的情緒,理智的敘述著對于這種關系的看法和態(tài)度,伴奏采用兩手節(jié)奏不同的形式體現著內心的不安。在進入第二段的第二、三句時,伴奏為兩手同向、相差小七度的五連音(譜例十六中的a),隨后為跳音八分音符引出下一句(譜例十六中的b),結合歌詞中想要與之交流的語義,體現著老作家沖動、幸福又猶豫不決的心情。調性也由E大調轉到第三句的C大調。第三句開始前有半拍空拍,此處也出現了短暫的休止,將歌詞中那種欲言又止、焦躁不安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句之后的伴奏,由C音漸慢下行至F音,既體現著作者垂頭喪氣的不甘,也將調性由C大調轉入代表理性的阿波羅F大調。第三段是對現狀的一種接受,音樂調性變化頻繁,反映出動蕩不安的矛盾心情,第三段三句宣敘調,伴奏依次出現三個的原位大三和弦,順應著歌詞中對于現狀的接受,起到肯定的作用。最后,音樂結束在F大調上,說明此刻精神上依然是忠于理性的。
(三)宣敘調八,位于第九場,標號234。此段描寫的是阿申巴赫尾隨塔奇奧回到飯店,頭倚靠在其房門上久久不肯離去,回到房間后對于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音樂在最開始,阿申巴赫提及自己姓名時,在代表阿波羅的F音上奏出榮耀動機的節(jié)奏型,緊接著對于自己的行為開始了反思。此句的旋律線為劇烈起伏的波浪狀,表達著此刻激動起伏的心情,之后伴奏為A大調,伴隨著A大調和弦,音樂轉入最后一句a小調的宣敘調中,承認自己陷入愛河之中。
(四)宣敘調九,位于第十二場,標號277。此段描寫的是阿申巴赫在得知瘟疫已經橫行威尼斯時,本打算告知塔奇奧一家,卻由于自己的猶豫、缺乏勇氣錯失了機會?;氐椒块g后的阿申巴赫再次對自我的行為進行剖析,暗自希望城中只留下他和美少年二人。
這一段宣敘調分三段,第一段為前兩句,描述著阿申巴赫沒能向塔奇奧一家將瘟疫的情況說明,做著自我檢討,音樂由C大調轉到d小調,三連音和震音交錯的演奏形式充當伴奏,帶有動蕩不安、理智與情感作斗爭的情緒。第二段由三個問句組成,四個帶裝飾音的八度音階式上行,引出三個問句,力度標記也升至ff。此刻對于心中的疑問阿申巴赫急于找到答案,為了滿足內心對美的追求,道德和自制早已顧不得了,欲望的沖動已經破格而出。在之后的第三段中理智已無,阿申巴赫只想著與美少年共同相處,在三組 pp力度標記的三連音伴奏后,用同音E唱出宣敘調“我將保持沉默”,后又出現帶有延長記號的休止符,體現著阿申巴赫在思索后,決定沉淪在美的海洋中。這是一句帶有節(jié)奏的宣敘調,標記著 song gesungen,即歌頌的演唱,八分音符與附點節(jié)奏不斷上行的織體,反映著此刻阿申巴赫對于欲望已經無法控制的迫切心情,甚至希望以全城人的死亡換來與心上人的獨處。此時的宣敘調不再是念白、如意識流般的語調了,隨著理智的失控,代表阿申巴赫內心變化的宣敘調也變得“抒情了”“欲望了”“沖動了”。
(五)宣敘調十,位于第十三場,標號287。作為歌劇中最后一首宣敘調,描寫的是代表理智的阿波羅與代表欲望的狄俄尼索斯在阿申巴赫夢中展開了一番爭論,最終欲望占得上風,狄俄尼索斯開始慶祝般狂舞。阿申巴赫在夢魘中驚醒,認識到自己身處危險之中,提醒自己不能陷得太深。
這一段宣敘調由四組伴奏和四句宣敘調組成,前三組伴奏都標記著accel,并且節(jié)奏型多變,刻畫著在夢魘中驚醒后,阿申巴赫不安恐懼的心理。第一句宣敘調為同音反復,將兩句歌詞“這是真的,全是真的”如夢后囈語一般機械地拋出,之后兩句伴奏都為十六分音符和五連音、六連音的回旋音式的快速跑動,并最終停留在大二度上,快速變化的節(jié)奏,體現著此刻阿申巴赫不安的心理。
最后一句的伴奏是從小字一組的f,十六分音符顫音式的上行跑動至g,最終回落到小字組的#a。緊隨其后的宣敘調由小字二組的g下行至小字一組的g,形象地表明其痛苦心理,此時充斥著在夢魘中得到放縱后一種無可奈何、虛脫無力的情景。此段四句的調性由c小調至F調,第三、第四句最后回到c小調上。此處調性依然是圍繞著代表阿波羅的F大調展開,說明主人公在放縱狂歡之后,依然是有理性存在的。
三、結語
這部歌劇布里頓重新運用鋼琴伴奏的宣敘調,鋼琴成為內心獨白唯一的參與者,起著引導和揭示阿申巴赫潛意識的作用。通過這些手段,布里頓成功地刻畫出一個孤獨、內心充滿矛盾的藝術家怎樣一步步走向毀滅的深淵,對歌劇的劇情發(fā)展、人物刻畫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美]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2][美]唐納德·杰·格勞特,[美]克勞德·帕利斯卡.西方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3]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4]安寧.布里頓兩部歌劇的研究:《彼得·格萊姆斯》和《命終威尼斯》[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馬丁,女,碩士研究生,山東協(xié)和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音樂學)
(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