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描是學習西洋繪畫過程中的一門基礎性學科,什么是素描?它是一種單色且不限材料的繪畫,筆者認為,只要是不存在色彩關系的繪畫,都可以稱之為素描。素描不僅是造型的基礎,它本身也具有藝術性。在筆者多年繪畫學習的道路上,素描和速寫作品的占比絕對是占據大多數的。筆者也深刻認識到,造型能力是一個藝術家繪畫道路上的風向標和天花板,而鍛煉造型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素描和速寫的訓練。經過筆者對素描訓練實踐得到的經驗和認知,筆者也總結出一些素描方法:一是素描訓練中正確觀察方式的培養,二是造型訓練過程中方式和方法的重要性,三是建立正確的繪畫審美觀念。
關鍵詞:素描 觀察方式? 審美觀念
一、培養正確的觀察方式
徐冰老師在一檔節目中說過,素描是訓練一個人的觀察方式,是通過每一筆的處理,通過交換感受的點滴小事,使學習者從一個粗糙的人變成一個精致的人,一個訓練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體和局部的關系中,明察秋毫的人。那么,如何培養觀察方式呢,我們要知道傳統的造型訓練都是在紙上實現的,也有部分會在其他材料上實現,但不管是什么材料,繪畫藝術本身就是在二維平面上實現的,我們在繪畫的過程其實就是將自己看到的或想到的三維世界的物象通過二維的平面去實現,所以,第一步就是觀察。其實繪畫的觀察方式有很多,而這種觀察方式的不同又會從你的作品中體現出來,就像人們看待一件事物的角度不同,從而也會影響他們對這件事物的認知,也正因為觀察方式不同,藝術作品才會有不同的風格和趣味存在,比如,修拉的素描中,體現的是他對事物之間外輪廓的抽象關系和整體畫面黑白灰素描關系的觀察以及對整體的把握和微妙處理。他用不同層次的調子體現空間的深度和微妙的體積。而當我們看到荷爾拜因的素描時,就會發現,荷爾拜因用類似中國工筆白描一般的手法,通過精巧有彈力的線條的穿插和邊緣線的處理去體現空間,包括文藝復興時期很多大師的素描手稿也都以線為主去表現畫面。所以,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一個正確的觀察方式是極其重要的。
在筆者看來,好的觀察方式是在造型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看到畫面的大關系、形狀的抽象美,造型在空間上的延伸等。而且,任何繪畫大師包括梵高、畢加索和一些有獨特畫面語言的藝術家,都是在能夠熟悉并熟練掌握一個正確的觀察方式的基礎上,加入自己新的理解和體會,從而在藝術上做出不凡的成就。
有位老師說過,藝術家是用眼睛后面的大腦觀察的。言下之意就是思維方式在學習中是何其重要,而我們的大腦是分左腦右腦的,左右腦的功能不一樣,思維模式也不一樣,左腦掌控語言系統,具有記憶推算和邏輯功能,而右腦則是掌控視覺系統,具有想象力與創造功能。左右腦的功能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而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用的大都是左腦,所以在畫畫的時候就會有慣性思維,妨礙我們對客觀物體的感受和觀察。因此,我們在繪畫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如何運用我們的右腦思維,把左腦思維和右腦思維相互調節好。并通過長時間訓練使你的大腦、眼睛和手達成統一,從而掌握正確的觀察方式,首先,在繪畫的前期一定要學會看大的東西,什么是大的東西呢?包括整個物體或者人體的外形和他們本身在空間里的形體轉折,顏色則可以暫時相對忽略。我們在畫人體素描訓練的時候,老師也會教導我們要跳著看,并且多分析和對比,去理解形體在空間中的位置關系。隨著畫面的逐漸深入就要慢慢去感受和體會形體在空間中的微小變化,我們的視線就要像螞蟻一樣在物象表面攀爬。
二、素描訓練過程中的方式與方法
我們在素描造型訓練提高的過程中,常用的方法就是寫生和臨摹兩種,從寫生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對造型能力最有幫助的就是人體寫生訓練,因為人是我們最熟悉也最陌生的,同時,人體是最優美而又最復雜的。通常來說,把最復雜的人體畫好了,畫一般別的東西就都不是問題了。畫人體時,在大形的基礎上我們要先了解人體比例,不要急于把解剖肌肉畫出來,在一個不準確的大形和比例上,肌肉畫上去也是不會好看到哪去的。并且,經過長時間這樣的方法訓練,在人體素描課的學習中,筆者的關注點也變得更加傾向于整體空間的表達和人體結構的抽象穿插關系中。在觀察的時候,我們不要一直在一個點站著看人體,要試著去理解,有些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圍繞著人體轉換一下視角,把結構吃透了再去畫。將大致的形體安排好以后,我們要試著去觀察和感受人體模特的狀態,不同模特的形體狀態是不同的,我們要觀察所畫模特的體態特征,是胖還是瘦,是高還是矮,以及其姿勢的動態,包括骨骼和肌肉的狀態,是緊張還是放松,當獲取了這些信息后,就要盡量把這種不同的狀態表達出來。在表達的手段上,推薦盡量去用簡單的線條,少上明暗調子,保持畫面的干凈,要盡量用最少的手段去表現形體的豐富性,具體可以參考丟勒、荷爾拜因、安格爾等一些大師的手稿。并且,在沒有雜亂線條的干擾下,更能發現畫面的問題并方便改正。
在前期的訓練中,一定會出現反反復復修改的問題,有兩種原因,一個是客觀原因,人體模特畢竟不是雕塑,是會動的,即使是再敬業的模特,在每次休息過后也不能保證動作和上次一致,在不同時間,肌肉的狀態也會有微小的差異。但筆者要強調的是更加重要的主觀原因,為什么總感覺畫不準?反復修改過后不知道什么是對的了,那說明還是觀察不到位,怎么解決呢?我們可以在正式畫人體之前先在速寫本上畫幾個不同角度下的速寫,這樣就能夠使你對整個空間里模特各個部位對應的點有更好的認識,在正式畫的時候也沒那么拘束,并且,在平時的訓練中,一定要多畫速寫,這讓筆者對空間、對造型的理解加深了一個層次。在研究生學習的過程中,每次有人體課,筆者都會畫上幾張速寫,并且是不同角度的。畫速寫的時候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要觀察到位再下筆,慢一點也沒關系,畫錯了就要加以改正,這樣才可以在后續大幅素描的過程中減少錯誤。一開始肯定是生澀的,但隨著理解的加深,肌肉的放松,線條也會慢慢流暢起來,變得放松,而在這種不拘束的狀態下,形狀位置自然而然就對了。我們畫畫不像拍照,一定要和客觀角度下看到的一模一樣,更重要的是在造型訓練的過程中,加深自己的認知,在提升造型能力的前提下表現并傳達出屬于自己感受到的東西。如果沒有人體寫生的條件,可以嘗試臨摹大師的手稿,就像筆者之前提到過的,以速寫和素描形式的都可以,跟著大師的腳步走也是快速提升造型認知的好辦法。我們在臨摹的時候要注意學習大師的用筆和造型手段,要學會解讀畫面,臨摹一定要確保臨得像,可以用復寫紙或者打格,確保比例正確,并且注意大師的用線,以及對體積的塑造方式等。比如荷爾拜因和丟勒,他們就是很典型的用線造型的例子,有點類似中國傳統的工筆畫,利用線的穿插去表現空間和形體。要一張張不斷地臨摹,直到滿意為止,將在臨摹中學到的大師手法和自己寫生的觀察方式結合,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將適合自己的造型方法吸納進去。
三、提高畫面的審美情趣
美術本身便是一種審美的形式,它包括繪畫、建筑、雕塑等一系列視覺藝術。優秀的美術作品是美的載體,好的美術作品體現了一位藝術家整體思維的審美格調和審美情趣,并能夠使觀者與之產生共鳴,引發觀者的思考。筆者認為,一件優秀的繪畫作品一定會擁有打動人的一面,它可以是感人的畫面情節,抑或是閃亮的質感。這都與創作者的創作目的和追求有關,也和觀賞者的關注點有關,所以,一件好的作品也會有著不同層次的審美內涵。在大眾審美日漸提高的當下,作為美術創作者,也應該以創作高質量的美術作品為目標,推進新時代美術的繁榮,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分子,出一份力。早在1917年,蔡元培發表的《以美育代宗教說》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中可以得見培養審美的重要性。在這里,筆者重點要談的是如何通過提升審美來提升畫面的格調,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看好的繪畫作品。
首先,最好去看一些好的展覽提升欣賞水平和眼界,為什么是最好呢?因為普通的紙質或者是電子顯示屏中顯示的畫面不論是信息的豐富程度還是顏色的細膩程度都和真實的畫面有一定差距,真實的畫面中包含著運筆的軌跡和力度,以及線條之間的疊壓,都是復制品達不到的。國內的優秀畫家或是國外的一些大師的巡回展覽都可以,從這些畫的好的藝術家的畫面去汲取營養,在觀看的時候要帶著疑問觀看,這個疑問是你要從平時的訓練中遇到的問題和感到的困惑去積累的,可以將自己的問題代入,看看別人的解決辦法。在看畫的時候,可以想象一下當下觀看的畫面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畫出來的,他的作畫步驟是怎么樣的,以及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感覺,由淺入深地去研究畫面。如果沒有條件,也可以多看一些好的畫冊,好的書籍,培養自身的審美,看得多了,就自然而然能分辨出什么畫面是好的。
筆者認為,在繪畫的過程中不應該對技術過分執著和癡迷,反之,感受所影響的部分應該占據大多數。筆者也在有段時間陷入了對技術、對表面效果的誤區中,而當這種表面的技術成為習慣,這就會阻礙我們的觀察,我們應當對世界、對事物時常保持新鮮感和眼睛的敏銳度,并且學會遵從筆者內心的感受,在發現中感悟,在實踐中提高。
四、結語
筆者認為,造型訓練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對造型的理解多深入,我們的藝術之路就能走多遠。所以,素描作為繪畫的基礎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研究和感悟的。其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所謂造型能力的提高和對創作能力的提升,更是練就我們敏銳的感受,使我們更加充分地理解繪畫的本質,讓我們體會到繪畫的快樂。
(作者簡介:徐哲卿,男,碩士研究生,吉林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油畫本土化語言)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