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符合新時代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是現如今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是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學科交叉是立足于本學科的外延性拓展,建立合理的舞蹈學科交叉模式,符合多元化發展的時代需求。學科融合是推動本學科建設的必要條件,能弱化學科間的專業壁壘,推動本學科的長久發展和創新。
關鍵詞:交叉 融合 舞蹈學科
在不斷變化和革新的時代,知識結構也在不斷迭代和變化。單一學科的知識體系結構,已不足以滿足新時代發展中對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相比較傳統分科化教學體系,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
一、學科的專業化發展
舞蹈藝術歷經百年的沉淀與迭代,在承襲了自身歷史審美特征和發展脈絡的同時,不斷超越著既有的審美法則與既定常規,有效促進了舞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然而,舞蹈藝術作為一門以實踐教學為主體的學科,其主要的教學方式則是傳統口傳身授的模仿。學生通過對授課教師姿態、動作、身法、韻律等模仿,來獲得實踐類的專業性舞蹈技能和獨特的審美特征。但目前單一化學科體系不足以支撐舞蹈學科的專業化發展,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成為目前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專業化的技能積累“窄化”了舞蹈學科的內涵性。不可否認,專業化課程的學習是舞蹈學科技能培養的必要途徑之一,教學結果更側重于技術化的專業性培養,細碎化的課程分解了學科內涵的同時,窄化了學科內涵。舞蹈學科中蘊藏的專業化限定本專業與其他專業邊界,不足以體現舞蹈學科的內涵。以中國古典舞核心課程“基本功訓練”為例,以往的基本功訓練是較為枯燥的,較多情況下只強調開、繃、直等基本能力及基本技能訓練,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舞蹈學科本身的內涵性發展,產生了“象牙塔”式的教學。中國古典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教育背景下,必須擺脫傳統的、僵化的學科體制束縛,探索全新的知識生產模式。學科交融的專業化發展有助于拓展舞蹈學科的內涵性,更好地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將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程有效融入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中,把“身韻”所體現的形神兼備、內外合一的審美內涵運用到基訓的課堂中,以身韻基本元素作為橋梁、以身韻步法作為拓展,從而達到身法與技法的和諧統一,探索“基訓藝術化”的實質性突破,實現學科間的有效融合。將中國古典舞與同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門類中的書法、國畫進行融合,從“跨界”中汲取養分,借鑒其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豐富舞蹈學科教學,從而避免“象牙塔”式單一化教學體系。
二、學科的綜合性建構
開展樹狀結構的綜合性學科優化是舞蹈學科的新需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復合型人才的知識結構則是在保證核心基礎的前提下而建構的綜合型教學模式。在學科分化的專業化培養中,單一學科的資源配置、培養目標僅限于掌握本領域的知識,對知識間的利用、進化、發展等形成了阻礙,而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則是知識創新的突破點,更是新興學科的生長點。在新時代學科的交叉與融合的綜合性建構中,應以學科需求為出發點,整合資源,建立更符合新時代發展的樹狀結構教育模式,以本學科教學核心為主干,根據實際需求,開展向上的學科結構優化,推進輔助學科交叉建設,為培養新時代復合型舞蹈人才提供良好的資源條件。
建設多元化的開放性學科文化是舞蹈學科的新需求。舞蹈教學不能背離文化交流,開放性的學科文化是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必要條件,也是多元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舞蹈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一是交叉性學科的體驗,培養學生對于不同領域的好奇心,鼓勵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二是融合性學科文化交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科文化下的差異性,培養其開放包容的態度,驅動學科知識在不斷分化的基礎上再次產生融合的同時,探尋學科融合下的共通性和學科內在發展規律。三是多元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建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建設,通過線上海量教學資源與線下跨專業自由選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新形勢下,在新文科的建設實踐中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及時轉化融入教育,構建中國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培養學生跨領域知識的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至關重要。而開放性的學科交叉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針對舞蹈專業學生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交叉學科中,用馬克思主義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作為支撐,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具體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法:一是平等式教學方法,良好的互動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改變教師灌輸式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與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傾聽學生的想法,真正做到讓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扉,使思想政治教育廣泛、深入地開展下去。二是情感式教學方法,教師將自身的情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交叉學科的實踐中,多種文化和思潮相繼出現,學生在思想上很容易受到影響,這時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穩定學生的心理狀態。三是主體式教學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應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自制意識,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教育的過程中,在心理上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將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進行良好的結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舞蹈專業教學的點滴中。
對于舞蹈專業學生來說,僅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利用高校綜合性的優勢,將舞蹈專業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融合,拓寬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高學生對舞蹈文化內涵的理解;將融合后的交叉學科再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從思想上全方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豐富舞蹈專業學生知識結構體系。
三、高度分化到交叉融合
不同學科知識的篩選、傳播、分配、積累是舞蹈學科發展的時代趨勢,分化和交叉融合是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也是時代需求的必然選擇。學科分化是區分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范式,學科間的邊界產生是其高度分化的必然結果。從認知的角度來說,學科的高度分化是建立自己研究領域、學理概念、專業技能的必要條件,也是抑制學生進一步發展的屏障與壁壘。
邊界跨越,從絕隔到融合。人類的認知發展是從整體到分化再到相互融合的過程,舞蹈學科的發展規律也應如此,由綜合到分化再到融合。以舞蹈編導為例,從認知角度看,學科與學科之間往往存在明顯的邊界,例如: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民族民間舞素材學習、舞蹈編導課學習等,這些傳統邊界學科作為舞蹈編導專業前期綜合性學習的基石,是保障其技能發展的前提條件。高度分化的基礎知識,如:舞蹈編導技法、編導理論、舞蹈賞析等是學科標準的專業規格;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學科界限正不斷淡化,開始向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科汲取養分,多學科的融合是專業性、綜合性、普適性結合的發展趨勢。將前期舞蹈編導基礎知識的積累與燈光技術、新媒體技能、服裝設計、音樂制作、人類學、民族學、美學等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可避免高度分化學科知識體系中畫地為牢、彼此封閉的結果,有效推動舞蹈學科發展。
專業化知識傳遞,培養碩學閎才型學生是舞蹈學科發展的時代方向。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先生在民國初年曾提出“碩學閎才”的觀念。從現如今的舞蹈學科培養模式來看,觀念滯后是單一學科課程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建立學科內容共享意識,提高內容共享的實效性,避免單一學科觀念滯后的現象,是開展交叉學科討論課的基本內涵。打破院系壁壘、學科隔閡、培養交叉學科的豐富內涵是建立新時代舞蹈學科發展的新角度思考。一,開展交叉學科討論課。為學生提供交叉學科學習的機會,了解不同領域的基本技能與研究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二,布局交叉院系專業課。專業層面,融合眾多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形成專業化的知識傳遞,合理組織交叉課程,促進舞蹈外延化的新興成果的增長與發展,為培養碩學閎才型人才提供有利資源。理論層面,堅實的理論研究有利于推動實踐類教學的開展,交叉院系的課程則可以通過不同的學術領域解釋相同的學理問題,對同一研究對象構成更加全面、多元的思維建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多種多樣的紅色主題活動,占領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對培養復合型藝術人才產生積極影響。三,鼓勵融合學科創新課建立。學科融合強調弱化學科之間的專業化壁壘,推動不同知識體系中的融合性,形成以本專業為前提的學科共識性。學科與學科間的融合,將全面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對于傳統型分化教學的理論產生質的變化。根據單一學科的思維建構不足以滿足現如今的社會發展和專業需求,學科融合則將深化體現交叉學科的核心,擴展學生的綜合性學科知識、學理素養,為培養復合型舞蹈人才提供新方向。
未來,舞蹈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將是教學研究的重點課題,亦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專業課程與多種學科交叉發展將會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學科發展的綜合性、教學過程的多樣性、藝術實踐的拓展性,將為學生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教育模式,轉變其對于專業性分化的觀念,改革單一學科的教學模式,真正意義上實現學科交叉、融合與多元化發展,成為推動高校知識創新、學術創新,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動力,為培養復合型新時代人才提供教學保障。
參考文獻:
[1]劉獻君.大學之道:劉獻君教育論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龐青山.大學學科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3]謝桂華.高等學校學科建設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5]王佩英.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程(舞蹈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6]李佳敏.跨界與融合:基于學科交叉的大學人才培養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6.
[7]黃澤新.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堂融入思政教育的探討[J].兒童發展研究,2019(03):33-37.
[8]鄧佑玲.中國專業舞蹈高等教育研究綜述[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01):1-6.
(作者簡介:張杰蘭,女,碩士研究生,吉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院長,研究方向:評書表演及舞蹈教學)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