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周小鈴發自深圳

1979年7月,蛇口轟然響起填海建港的開山炮。 招商局歷史博物館 ?圖
★發展之后的深圳也很快地意識到來料加工、污染程度高的工業不具備可持續性,走到發展“三資企業”的道路上。
招商局歷史博物館不大,靠近展館中央的位置,放置一座袁庚塑像,另一面展墻上,掛著歷代掌門人的頭像。
踏入展館后,深圳蛇口開發的記憶在墻上漸次展開。
招商局歷史博物館館長樊勇,從武漢大學畢業后,已在館內工作二十余年。她介紹,招商局是在洋務運動中誕生的中國第一家民族工商企業,代表著中國尋求獨立富強發展道路的信念,1980年代的招商局站在中國改革潮頭。
1979年7月,蛇口響起填山建港的第一聲開山炮,代表著招商局在蛇口工業區邁出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步。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后,蛇口作為特區中的特區,為改革開放先行先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021年5月14日下午,樊勇接受南方周末記者的專訪,回顧了蛇口歷史。
南方周末:招商局提出要在寶安選址建工業區,當時為什么選擇蛇口?
樊勇:當時不只選了蛇口,還包括大鵬、沙頭角等地,這些地方當年招商局都曾派人考察過。三地中,蛇口距離香港最近,且有最好的港口優勢,靠近蛇口鎮,又不過多占用農田,放到今天,對比其他地方,蛇口的優勢依然明顯。
南方周末:早期招商局如何在蛇口拓荒?
樊勇:早期條件非常艱苦,你在博物館內保存的照片上還能夠看到當時人們的工作狀態。當時,袁庚辦公的地方就是一個集裝箱。
南方周末:蛇口第一期企業管理干部培訓班開學,為工業區培養大量的管理人員,當時辦學背后有著怎么樣的故事?
樊勇:當時蛇口工業區極度缺乏人才,尤其最缺三類人,分別是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財務會計人員。袁庚特地從香港請來一些講師講課,香港特別行政區原行政長官梁振英就曾作為講師授課。
南方周末:蛇口工業區早期建立“三個為主、五不引進”的方針,當時為何提出這一方針?為何早期深圳卻是靠“三來一補”模式建立起來?
樊勇:對于引進的企業,蛇口工業區首先提出“三個為主”,即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資金來源以外資為主、產品市場以外銷為主,其次才是“五不引進”。袁庚希望蛇口成為人類最宜居的地方。蛇口的建筑與西歐風格相似,沒有很高的樓,容積率都非常低,環境優美,配套齊備。
選擇來料加工,對于當時的深圳來說,這是能最快實現發展的路徑。深圳也很快地意識到來料加工、污染程度高的工業不具備可持續性,走到發展“三資企業”的道路上。深圳未來的目標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待袁庚和那個時代的共產黨員在蛇口的奮斗?
樊勇:我們都把袁庚稱為“改革闖將”。從袁庚的生平來看,他曾是東江縱隊的一名戰士,此后又長期在國外工作,當他有機會參與中國改革開放時,已經到了六十多歲高齡。可以說,在袁庚的身上始終有著共產黨人建設家國的理想情懷。
招商局建設蛇口,離不開黨中央和廣東省的支持。很多領導人關心蛇口的建設,比如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谷牧就曾多次到訪蛇口,蛇口的困難能夠立即反映到中央,得到中央的支持。當然,也離不開袁庚本人的努力和運籌,比如他在海外工作時就認識一批當地的商人和企業,對蛇口建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