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由中核集團中核二三公司承擔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氣體注入系統復合管道產品制造項目在廣東惠州全部完成,最后一批產品將于近期運往法國。該項目的完成,是中核集團為ITER計劃順利推進及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的具體體現。
“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于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ITER是規模僅次于國際空間站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
ITER氣體注入系統是我國首次承接的涉氚采購包。ITER氣體注入系統復合管道主要為ITER裝置提供等離子體運行、維護、控制和處理所需氣體,同時為加熱和診斷中性束提供氫氣和氘氣,為彈丸注入系統提供彈丸推進所需要的氣體,并為聚變裝置提供聚變功率緊急關閉功能。該系統是最高級別的真空部件,技術要求遠高于目前國內的商業核電管道,對設計和生產制造提出了巨大挑戰。
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的協助和推動下,中核二三公司聯合核西物院、中國科學院合肥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等單位齊心協力,發揮各自優勢,嚴格按照技術要求開展生產,按計劃完成各批次生產制造工作,確保項目現場安裝進度。
中國首臺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海牛Ⅱ號”,于北京時間4月7日23時許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鉆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鉆機鉆探深度。這一深海試驗的成功,填補了中國海底鉆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備保壓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鉆機裝備的空白,標志著中國在這一技術領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海牛Ⅱ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是中國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專項”課題,目標是研制作業水深不小于2000米,鉆探深度不小于200米,保壓成功率不小于60%,可有效滿足中國海底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資源勘探的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

“海牛Ⅱ號”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鉆231米
“海牛Ⅱ號”鉆機本體高7.6米,腰圍10米,體重12噸,水下重量10噸,是目前中國水下重量最重的地質勘探科考設備。它采用全新的基于海底鉆機繩索取芯技術的水合物保壓取芯原理、保壓取芯技術與工藝、輕量化設計技術,以及海底復雜地層智能鉆進專家系統,使得鉆探效率、取芯質量、保壓成功率顯著提高,鉆機重量較國外同類鉆機大幅減少,水下收放作業難度大幅降低。據悉,科研團隊已把目光瞄向11000米水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力爭在未來幾年內實現11000米級水深地質鉆探取樣,為揭示海溝擴張演化規律和獨特的生態系統及生命過程演化規律提供利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團隊以高精度鎳同位素分析為主要手段,對加拿大北極地區的晚二疊-早三疊地層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大量含鎳氣溶膠是導致距今約2.5億年生命大滅絕重要因素的新觀點。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綜合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據最近的精確年齡測試表明,西伯利亞大火成巖省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30萬年前就已經開始噴發,因此大火成巖省噴發和生命滅絕的成因聯系成為地球生物學領域未解的重要科學問題。經過對分布在加拿大北極地區Sverdrup盆地的Buchanan Lake剖面研究分析發現,Sverdrup盆地的鎳同位素組成清晰地記錄了從火山噴發、大氣傳輸到海洋化學組成變化這一系統過程。
課題組研究認為,西伯利亞大火成巖省的噴發形成了大量含鎳氣溶膠,經過全球大氣環流的傳輸沉降至海洋和陸地。大量含鎳氣溶膠沉降至海洋,消耗了海水中的氧氣,造成海洋缺氧和酸化;大量含鎳氣溶膠沉降至陸地,不利于植物的光合和呼吸作用,限制植物的生長及其多樣性,最后導致植物的死亡。
該研究不僅證明了鎳在改變海洋和陸地環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為西伯利亞大火成巖省噴發和全球環境變化之間的成因聯系搭建了橋梁。過去5.4億年以來地球上共發生了5次生命大滅絕事件,該項研究是首次應用鎳同位素解析生命滅絕過程中的劇烈環境變化,為理解生命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也將會啟發中外學者采取相同手段對其他重要地質歷史轉折時期生命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開展廣泛深入的研究。
我國第一艘萬噸級海洋科考船已進入建造階段。日前,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廣船國際有限公司與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在南沙簽訂了由中國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發設計的綜合科學考察船建造采購合同。該船最大作業排水量達1.01萬噸,將于2023年上半年建成,建成后將成為國內排水量最大、綜合能力最強的海洋科學考察船。
該科考船采用全電力驅動、DP2級動力定位系統,配備360°全視野駕駛室。由于耐波性好、抗涌浪強,具備4級海況收放作業能力,只要平均海面波高不超過2米,它就可以開展大部分科考工作。同時,這艘船還滿足B級冰區加強要求。據該船總設計師、中國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尉志源介紹,這艘科考船的主要目標是深海,一般不考慮去極地,極地科考的任務還是由“雪龍”號擔綱。

天琴RR型變星廣泛分布于銀河系各個系統內
這艘駛向未來的“萬噸科考船”具備海洋綜合科考能力,設有多波束、單波束、溫鹽深儀及測深儀等科考探測設備和支撐操作設備,可實現多學科海洋科學考察功能。“這艘船將采用一系列船型和裝備創新技術,比如設置U型收放區、內置軌道滑移系統等,使科考船能夠機動靈活地收放和裝載科研設備,讓操作過程更加平穩安全。”尉志源說,為了減少母船航行對科研數據采集的影響,“萬噸科考船”將采用靜音型推進系統、導流靜音型側推封閉系統,以解決以往科考船存在的側推孔擾流、干擾聲學作業等問題。
此外,該船還預留了多項科考裝備的空間和接口,具備很強的科考拓展能力,可為多類型、全尺度科研設備提供試驗保障,將科考與海洋工程的功能相融合,以適應和滿足我國未來海洋科學考察的需要。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官方網站4月2日發布消息稱:近日,該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科研人員發現并驗證了一顆脈動周期快速減小的天琴RR型變星:大熊座AX。這是迄今為止人們所發現的場星環境下周期減小最快的天琴RR型變星。
天琴RR型變星是一類處于水平分支的貧金屬小質量脈動變星,它們短周期、大變幅的脈動特征使其很容易被觀測發現。正因為如此,它們是迄今為止發現數量最多的一類脈動變星,也擁有相對悠久的研究歷史。天琴RR型變星廣泛分布于銀河系各個系統內,包括核球、厚盤、銀暈、各種星團及場星環境,是研究銀河系內老年恒星化學和動力學性質,以及小質量恒星演化的重要探針。
研究人員利用云南天文臺鳳凰山本部60厘米望遠鏡及麗江觀測站中泰70厘米望遠鏡觀測數據,對大熊座AX進行了多波段測光觀測,并從多個巡天觀測項目收集了其光變曲線數據。最終計算得到其脈動周期變化率為-7.75天/百萬年。這個數值要比一般的天琴RR型變星周期變化率的絕對值高1~2個數量級。
此外,研究還發現,大熊座AX表現出有效溫度偏高、短波段脈動振幅偏小、光變曲線缺少隆起、視向速度變化大等與一般天琴RR型變星不同的特性。種種表現都暗示著大熊座AX具有顯著的雙星性質,是一顆少見的雙星演化脈動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