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鐘燦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戰略發展委員會主任
“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在這一背景下,中國顯示產業應如何更好地貫徹這一會議精神?
在我看來,經過多年創新發展,我國顯示產業已成為全球顯示產業的重要一極。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顯示產業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為更好貫徹創新精神,顯示產業應加大創新力度,尤其是在技術創新方面,不斷探索顯示領域的技術廣度和深度。在液晶顯示領域,加大技術和產品創新,并抓住5G、8K、大尺寸帶來的新需求與新機遇;對于OLED柔性顯示,一方面積極克服柔性技術本身的難度,另一方面加強廠商在工藝、產業配套化等領域的發展;在Mini LED等前沿技術領域,進一步加強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應加強“政產學研用”結合的發展路徑。呼吁國家和地方政府對顯示產業的關注和支持,增強國內顯示企業創新活力,同時培養一批具有學術背景的技術人員投身到顯示產業建設,堅持科研先行的理念,做好扎實的理論研究,并協同下游廠商不斷推出創新型應用產品。通過“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合作,助力我國顯示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顯示產業來說,根據群智咨詢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中國大陸面板廠商在全球電視面板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55.5%,較上一年同期提高了9個百分點,這就是顯示產業的“中國之力”。

丁奎嶺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
無論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讓公眾理解科學、信任科學,都是科學家的重要使命。當公眾因為視野的局限性不能正確理解科學時,科學家有必要擔負起責任,保持虛懷若谷的態度,向公眾宣傳和普及科學。
談到科學普及,青少年群體最需要浸潤科學的陽光雨露,這對我們中華民族整體國民素質的提升意義深遠。
這些年,我們的高考歷經多次改革,有成功的探索,也免不了有一些失敗的經驗教訓。
基礎教育階段是建立一個人系統科學思維的重要時期。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都不可偏廢。青少年未來并不一定從事這些職業,但全面的科學教育一定能夠幫助他們塑造理解科學、尊重科學的價值觀,形成理性思辨的良好習慣,讓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夠更好地適應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
總而言之,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是科技界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專業的角度來講,我們要對學術不端進行明確的界定,以公正公平的方式維護學術的尊嚴和公信力;從社會的角度來講,我們要夯實基礎教育,加強科學普及,讓公眾更好地理解科學、理性思考。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科技工作者要秉持求真務實的精神,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腳踏實地,勇于創新,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

鄒才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
科學是探索、懷疑、理性和實證不斷循環往復、無限逼近真相的過程。人類對大自然和未知世界的不斷探索,推動科學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延伸和拓展。
科學技術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動力,也是引發工業革命的第一驅動力,對世界格局變更和人類社會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當今世界正處于第六次科技革命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疊合期,也是我國從科技大國走向科技強國的關鍵期。科學界應堅持發揚科學家精神,扛起科技創新大旗,支撐當前、引領未來、推動跨越。
1年前,為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樹立科技界廣泛認可、共同遵循的價值理念,加快培育促進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等,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我認為,科學家應以“做科學的事、講科學的話、育科學的人、攀科學的峰”為己任。
科學家要做科學的事。科學無國界,以服務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為最高追求;科學家有祖國,以服務國家和人民為第一要務。
科學研究應結合前沿、面向需求,用前瞻敏銳的判識,選準科學方向;用實事求是的試驗,提出科學認知;用反復實證的觀點,揭示科學規律;要做有用的科研,要確保科研數據的科學性與真實性,用行之有效的成果,研創科學技術,填補理論“空白”,突破技術“卡點”。

段寶巖
中國工程院院士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目前,全球在前沿科技領域的變革與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邊緣計算、智能傳感為代表的技術研發,以及在能源、制造、農業、交通、教育、醫療、金融、環保等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開辟了廣闊前景和空間,推動著工業4.0的前沿發展。機器學習、知識圖譜、類腦計算、模式識別構架了人工智能的通用體系,智能芯片、系統軟件搭建了軟硬件平臺,計算機視覺、語音語義理解、人機交互等成為AI突破的關鍵技術。
我國在人工智能發展上加強戰略布局,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人才培養創新行動計劃等,搶占人工智能發展先機。而我國的工程教育,限于現階段工業發展迭代升級的現實,在應對新一輪顛覆性技術挑戰、切實支撐制造強國戰略上跟進不足,仍存在學科基礎較為薄弱、工程實踐創新不強、校企合作融合欠缺的短板。現實中,工業制造一線和實體經濟主流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缺乏,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之間存在銜接空白,人才的知識理論與實踐應用的結合出現脫節、錯位。在高端制造的設計、生產、服務方面,缺少大量具有創造精神、創新思維和卓越能力的人才支撐,從根本上制約著我國高水平制造的全面突破。從長遠發展供給看,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的數量、質量還有很大缺口,亟待完善加強。而科技創新的自主自立自強,仍需要厚實持久的高質量人才培養作為堅強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