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珺 曹 玉 魏瑩瑩 張天怡
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經說過:“幾乎全國的開合橋都集中在天津,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種‘特產’。”天津地處九河下梢,從最初的渡口到浮橋,從鐵橋到現代化的鋼橋,各具特色的橋梁也是天津城市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天津歷史中的橋梁也飽含著優秀的革命歷史文化,被日軍拆毀制造軍火的金鋼橋、1949年解放軍會師的金湯橋、見證天津租界史的解放橋等橋梁故事,成為天津中小學教育的經典素材。永樂橋上的“天津之眼”已成為天津城市的地標性建筑,北安橋上的每一個雕塑都有其獨特的寓意,天津橋梁檔案記錄著天津的歷史變遷與人文情懷,彰顯著獨特的天津城市風貌,也是人們認識天津、感受天津、回憶天津的重要載體。
然而,關于天津橋梁的研究并不多見,以“天津橋”為檢索詞在知網平臺進行主題檢索,可檢索到幾篇關于天津橋園的文章,而僅有一篇《天津經濟》課題組發表的《天津橋文化》從正面介紹天津橋梁的文化內涵。著作方面有《天津橋》《百年留蹤 解放橋的前世今生》《會師金湯橋 生擒陳長捷——記天津戰役》,此外還有散存于如《天津通志》《平津戰役》等相關編研成果或著作中的文獻。天津橋的文化價值相關研究遠不如甘肅蘭州黃河鐵橋、錢塘江大橋等橋梁。基于此,本文通過調研天津橋梁檔案管理現狀,提出“一橋一檔”的橋梁檔案資源建設理念與實現策略。
天津橋梁歷史悠久,圍繞天津橋梁所形成的檔案資源較為豐富,但也存在著管理較為分散,基于內容層面的檔案資源整合有待深化;信息化建設滯后,檔案資源開發形式缺少創新;以及檔案資源利用與服務方向較為局限等問題。
1.資源整合內容有待深化。就檔案實體資源而言,天津橋梁檔案分散存于天津市檔案館、天津市城建檔案館、河西區檔案館、南開區檔案館等,以及政府信息公開網,其中以天津市檔案館館藏居多。就信息化建設而言,橋梁檔案信息化程度偏低,以天津市檔案館館藏解放橋檔案為例,解放橋另有萬國橋、中正橋兩個名字,分別以上述三個檢索詞進行館藏資源檢索,檢索出案卷級數據,解放橋62條、萬國橋43條、中正橋22條,其中可實現全文檢索數據,解放橋0條,萬國橋10條、中正橋7條。解放橋是天津橋梁中標志性最強的一座,也是史學研究較多的一座,即便如此,關于解放橋的檔案資源信息化建設仍相對滯后。
橋梁檔案資源整合應從兩個方面開展:其一,加快信息化建設,按照價值優先的原則,對館藏價值較為明顯的橋梁檔案進行數字化加工,盡快實現全文檢索,方便歷史學、建筑學等不同學科的學者快速查找并利用檔案資源研究橋梁文化。同時,對具有潛在價值的橋梁檔案資源進行案卷級與目錄級信息著錄,便于研究者結合自身研究需求查找所需檔案。其二,對橋梁檔案資源進行有序編研,建立同一座橋不同時期的內容關聯、不同橋梁之間的內容關聯,多角度重塑天津橋梁歷史,發揮橋梁檔案的社會價值。
2.資源開發創新性有待提高。天津市檔案館館藏橋梁檔案以橋梁建設、修護為主,其中也有部分檔案涉及橋梁交通、歷史文化等內容。從資源類型以及載體上看,天津橋梁檔案資源包括建設以及重建等所產生的城建檔案、近代天津變遷等的紅色歷史檔案,還包括各種載體的電子圖紙、聲像檔案、文書檔案、視頻檔案等。關于橋梁檔案資源開發方面,橋梁檔案相關的編研散見于《天津通志》《天津租界檔案選編》等成果中,以及上文提到的如《天津橋》等作品中,傳統意義上的橋梁檔案資源開發成效過低。同時在天津市檔案館網站的專題展廳中,有“多姿多彩的海河橋”這一專題,但僅展示出海河橋梁照片。由此可見,天津橋梁檔案資源的開發,無論在傳統編研背景下還是在現代意義上的資源開發層面,都存在較大的創新空間,以展現天津橋梁特色,實現地方特色資源的建設。
3.資源利用方向較為局限。鄭金月在其文章《橋梁檔案與輝煌的浙江橋梁史》一文中提到:“浙江的橋梁不僅多,而且在中國的橋梁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擁有國內的多項‘橋梁之最’。浙江檔案部門十分重視橋梁檔案的收集、整理、保護和開發,存史鑒今,讓檔案見證浙江橋梁史的久遠,再現橋文化的輝煌。”[1]文章闡述了橋梁檔案在工程建設、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以及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天津的橋梁檔案涉及建筑、交通、園林風景等多個領域,對城市規劃、交通布局、旅游資源開發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相較于其他主題檔案而言,橋梁檔案具有地域特色明顯、檔案信息量大、歷史意義豐富、信息價值量高等特點,對城市建設、區域經濟一體化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進行橋梁檔案資源開發時應重點關注利用者需求,從不同角度切入,使得橋梁檔案資源既能起到資政參考的作用,又能夠在經濟建設中發揮信息參考價值,同時也能夠為社會公眾講述橋梁歷史故事,發揮橋梁檔案的文化教育功能。
每座橋都有著獨特的歷史、底蘊、特色以及故事,橋梁以其鮮活的形象,應同每座建筑一樣不僅有各自的標簽,更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以“一橋一檔”為橋梁檔案建設理念,系統性地整合不同橋梁檔案資源,為每座橋開發獨有的記憶,有利于挖掘橋梁檔案資源的歷史文化價值,進而發揮其文化教育功能,實現其產業創新價值。
1.挖掘橋梁檔案資源的歷史文化價值。清咸豐十一年(1861),總理衙門報告中寫到:“崇星使現議通商章程,系于攔港沙內及大沽口均設委員,坐乘行船來往梭巡,以防偷渡,即以紫竹林地方作為公所,其前搭蓋浮橋,仿照南省水關形勢。該英、法商船于港外起拔,直至紫竹林截止,即行卸貨,不得潛逾。伏查英、法前勘定紫竹林一帶地畝,原為修蓋夷館洋樓之用。”[2]天津多座橋梁建設之初是為了讓國外船只止步于租界內,并對城廂和租界進行劃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租界對許多橋梁進行改建,使其能最大限度地為租界帶來利益,天津橋梁記載著那段令人悲憤的租界史。解放后,橋梁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譬如,獅子林橋進行抬升;永樂橋,海河上橋梁位置的起點,建立了世界唯一的橋上摩天輪——“天津之眼”。如今,天津河流上的橋梁風格各異,在歷史氣息濃厚的老橋之間又添加了現代形式濃厚的新橋,給人一種穿越時空之感。
通過對天津橋梁實行“一橋一檔”資源整合,完整呈現每一座橋梁的前世今生,特別是對歷史橋梁檔案資源的挖掘,真實完整地還原它的歷史,避免出現只知“天津之眼”卻不知它橫跨永樂橋這樣的尷尬。建立每座橋的專題檔案,能夠更加清晰地呈現天津海河以及天津的歷史文化,是一筆重要的城市文化遺產。同時,通過現有橋梁檔案文獻的編研、相關人員口述檔案的收集以及散存于個人手中的橋梁檔案資源的征集,挖掘天津橋梁記憶,做好橋梁文化傳承的同時,也能夠讓天津橋文化走進天津人的心中,擴大天津橋梁的感染力,留存天津特色文化記憶。
2.發揮橋梁檔案資源的文化教育功能。從黨的十九大到十九大四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并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歷史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天津歷史橋梁文化記載著傳統的漕運文化;標志著天津解放的平津戰役,解放軍會師金湯橋,199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沽橋、解放橋等也是革命圣地;代表著海河現代化經濟發展的赤峰橋、金匯橋、海河大橋等橋梁記載著天津衛到天津城的文化變遷。天津的愛國主義教育與橋文化不可分割,如河西區多所小學所開設近代史課程中,將天津橋作為重要教學內容之一。
基于此,具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功能的國家綜合檔案館應突出其在構建社會記憶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一橋一檔”理念整合橋梁檔案資源,深層次地開發橋梁檔案文化教育功能,以通俗易懂、親切又富有感染力的橋梁故事,對橋梁檔案的教育功能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展示,服務于中小學教育、服務于社會公眾,既要貼合大眾口味,又要充分考慮社會公眾的情感導向,使其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發揮特有優勢,傳播橋梁文化知識,增強地方文化認同,弘揚愛國主義情懷。
3.提升橋梁檔案資源的產業創新價值。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突出強調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產業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從某種程度上講,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文化要提升影響力,核心在于社會公眾的接受度和認同感。通過資源整合,將橋梁文化產業化,推進城市文化建設,打破傳統思維,創新創造文化傳播方式,使之適應新時代文化的傳播規律,既有利于橋文化的傳播,又能夠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發展。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個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要根據研學旅行育人目標,結合域情、校情、生情,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教育資源和綜合實踐基地建立研學基地。對于天津橋文化產業創新而言,無疑是有利契機,建立“一橋一檔”突出橋與橋的不同特色,從內容層面整合關聯度、相似度較高的橋梁資源,將天津特色橋資源、橋園公園等地開發成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文旅研學線路,并且結合館藏特色資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制作符合不同受教群體喜好的文化創意產品,打造天津特有的城市名片,從而帶動天津經濟發展,提升產業創新創造價值。
“一橋一檔”的橋梁檔案資源建設理念重在強調橋梁特色,一座橋、一卷檔案、一段歷史。筆者認為,“一橋一檔”的資源建設應加強頂層規范化管理戰略,多渠道地采集橋梁檔案資源,并且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橋梁文化,做到持續性、長久性的資源整合,以實現橋梁檔案資源服務于橋梁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目標。
1.資源建設戰略規范化。“我國檔案工作實踐中普遍存在著檔案資源整合意識淡薄、檔案資源保存較為分散、檔案管理體制條塊分割、檔案資源建設缺乏統籌規劃和硬性標準以及權責利相結合的共建共享模式等問題。檔案資源整合主要是對檔案實體、檔案信息、技術方法、管理系統、業務流程和服務體系這六個方面進行整合。”[3]天津橋梁檔案資源建設同樣存在資源分散、意識淡薄、各級各類檔案館之間合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因此,應從大局出發制定橋梁檔案建設規劃,進行整體設計,同時組建由各相關學科研究學者與各相關領域實踐專家構成的專業團隊,指導天津橋梁檔案資源建設工作。

圖1 天津橋梁檔案資源建設機理圖
如圖1所示,天津橋梁檔案資源建設的總體規劃應建立在天津橋梁歷史背景基礎上,以檔案記憶觀為理論依據,建立“一橋一檔”的思維理念,開發天津不同橋梁檔案資源的歷史價值、教育價值、創新價值。具體到資源整合方式上,首先,應尊重歷史橋梁檔案的特色功能,按需劃分資源類別與資源服務方向,有效整合各類橋梁檔案資源,建立橋與橋的“橋梁”;其次,激發各保存主體的能動性,包括天津市各級各類檔案館、天津城市記憶社會團體、歷史學會、社會公眾的力量,提高橋梁檔案資源整合的參與度;再次,在確保原有檔案保管模式的基礎上,對紙質檔案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音視頻檔案資源進行轉錄加工,按照“一橋一檔”的建設理念以及橋梁檔案服務方向,對橋梁檔案進行內容層面的組織加工。
2.資源采集渠道多元化。橋梁檔案具有年代久遠、保存分散、類型多樣等特征,在進行橋梁檔案資源整合時須結合上述特點,朝著資源集約化、建檔參與化的方向發展。其一,做到館內保護與館外資源開發并重,充分挖掘豐富的館藏資源,同時開展橋梁檔案征集工作。通過傳統檔案文獻編研將各座橋梁的檔案史料分別匯編,利用GIS等現代化技術從內容層面建立橋梁關聯,形成橋梁檔案資源的集約化整合。其二,對相關學者和社會公眾進行口述采訪,那些被市民口口相傳的橋梁故事,其中不乏有歸檔價值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更迭,許多已經失傳,及時搶救橋梁口述檔案,維護天津橋梁的人文韻味。其三,與橋園博物館、旅游局、方志委員會及其他相關部門建立合作,共建共享橋梁檔案資源,按照各自不同的功能需求與服務方向協調整合橋梁檔案信息資源,共同營造橋梁文化空間,同時借助網絡平臺建立社會公眾參與機制,形成多主體參與化整合模式。
3.資源呈現形式多樣化。傳統意義上的橋梁檔案編研可用于服務經濟建設、服務學術研究,面向社會公眾的服務則需實現多樣化的呈現方式,面向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的服務更需立體化。如建立橋梁文化網站或專題資源庫,每座橋分設子菜單,下設橋梁介紹、橋梁特色、橋梁文化、橋梁故事、橋梁記憶、傳承意義等內容專欄,便于學者檢索和查找所需研究資源;利用移動互聯網創建APP,將二維碼附在每座橋梁上,通過掃碼方式獲取語音或視頻講解,在感受海河風光的同時聆聽橋梁故事;對天津橋梁檔案資源進行視頻編纂,對橋梁文化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展示;運用AR技術,再現故事情境,為文化旅游研學團隊帶來切身感受,設置模擬場景,感受不同開啟方式的橋梁開合過程,增加互動,更促進中小學生的好奇求新體驗。此外,在與相關主體建立資源共享合作時,還可以定制符合不同主體需求的專題展覽、專題編研成果、文化創意產品等。
4.資源整合過程持續化。橋梁檔案資源的整合是一項長期而又復雜的工作,在做好對已有橋梁歷史檔案的深度開發與整合基礎上,還要注重對橋梁修護、橋梁故事等新資源的同步收集。同時也要注重維護由于技術更新引發的新問題,信息科技促使橋梁檔案資源能夠按實際需求實現多種形式整合與利用,同時信息技術也會帶來技術維護與技術更新等挑戰。檔案部門在此過程中,應主動承擔記憶構建主體責任,做好協調管理等各項工作,兼顧橋梁檔案實體管理與內容管理,同時“找準地方的活態傳播性,深入基層調研發掘非遺資源和潛在的市場需求;重視資源的互聯共通,減少‘檔案信息煙囪’”[4]。
地方特色檔案資源往往植根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會留下地域文化的“特殊烙印”,從而將記錄和反映地域文化的“基因”傳承下來。“有什么樣的區域文化,就有什么樣的地方特色,就有什么樣的檔案。它是某一地方所固有的,不是人為的。”[5]天津橋梁建設與城市發展密不可分,形態各異的橋梁記載著天津傳統歷史,也體現著天津現代文明。“一橋一檔”的橋梁檔案建設理念為天津的每一座橋梁賦能,講述每一座橋梁背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推進天津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既是對天津文化發展的貢獻,也是堅定天津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