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政,吳善正△,王孝焱,梅麗娟,楊國偉,黃建敏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1.公共衛生與健康管理學院;2.護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近視防控問題日益突出,已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1]。有研究表明,近視是一種最常見的由遺傳、環境、用眼衛生習慣等多種因素導致遠距視物模糊的人眼疾病,現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的公共衛生問題[2]。國家2018年出臺青少年近視防控法案以求解決青少年近視問題,但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避免相應的危險因素仍不失為經濟有效的防控方式。在校大學生作為近視高發群體,除遺傳因素外,學習與生活習慣也是影響視力的重要因素[3]。本文為進一步探討上述習慣對近視發生的影響,根據相關影響因素自制調查表并選取泰安部分在校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
1.1一般資料 選定學校4個學院(含2個醫學專業學院、2個非醫學專業學院)每個學院隨機選取200名在校大學生,并根據現有研究成果采集可能影響調查對象近視發生的部分學習、生活習慣。其中有效問卷708份,問卷有效率為88.50%。因選取學校中女生比例較男生高,有效問卷中男272份,女437份,平均年齡19.13歲。其中,近視學生問卷共585份,男217份,女368份,近視率為82.62%,平均年齡19.15歲。
1.2方法
1.2.1問卷制作與預調查 項目組采用流行病學中的橫斷面研究方法,根據查閱的文獻自制調查問卷,問卷分為基線信息、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三部分。制定問卷后項目組在前期進行小樣本預調查以對問卷進一步完善。
1.2.2質量控制 調查員均為已系統學習過《流行病學》的預防醫學本科生,并在調查前經過嚴格的調查培訓,均已掌握信息采集標準及要求。問卷采取隨機發放的形式并全程監督問卷填寫,以確保隨機樣本的代表性與真實性。問卷內容可能產生回憶偏倚,本次調查已在統計學方法上采取相關措施來盡量減少偏倚對研究結果帶來的負面影響。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5.0、AMOS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對是否近視及影響因素采用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進行統計學分析。為深入探討部分因素對近視發生的影響,針對部分因素進行路徑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585名在校大學生患有不同程度的近視,其分布情況見表1。(近視分級標準:低度-0.50D~-3.00D;中度-3.00D~-6.00D;高度小于-6.00D。若雙眼視力不一致,選取視力較差眼進行判定[4]。

表1 調查對象近視情況分布表
2.2單因素logistic回歸 以近視為因變量(近視=1,非近視=0),將調查問卷中列舉的學習與生活習慣等因素作為自變量,對數據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眼部疾病、瞇眼視物習慣、戴太陽鏡習慣、使用電子產品時間、熬夜習慣、睡眠時間、坐姿、基本膳食(咀嚼)等8項影響因素與是否近視有關聯。見表2。

表2 視力影響因素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多因素logistic回歸 根據單因素結果綜合判斷,將眼部疾病、瞇眼視物習慣、戴太陽鏡習慣、使用電子產品時間、熬夜習慣、睡眠時間、坐姿、基本膳食(咀嚼)等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其中使用電子產品時間、瞇眼視物習慣、熬夜習慣仍為危險因素,戴太陽鏡習慣、睡眠時長7~9 h、基本膳食(咀嚼)等因素為保護因素。見表3。

續表2 視力影響因素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表3 視力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續表3 視力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路徑分析 根據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為進一步探究步行速率、到教室的交通方式等與近視發生的關系,本文選取了部分影響因素進行路徑分析,見圖1。步行速率對近視為正向作用,路徑系數為0.061(t=1.817,P=0.069);到教室交通方式對近視為正向作用,路徑系數為0.133(t=3.911,P=0.000)。見表4~6。

圖1 近視發生影響因素路徑分析

表4 路徑分析結果

咀嚼揉眼習慣戴太陽鏡習慣步行速率睡眠時長午飯時間近視瞇眼視物習慣性別教室交通方式居住地區葷素使用電子產品時長咀嚼1.000揉眼習慣0.0191.000戴太陽鏡習慣0.0010.0381.000步行速率0.008-0.010-0.0121.000睡眠時長-0.054-0.0440.0160.0341.000午飯時間-0.027-0.012-0.058-0.0570.1631.000近視0.136a-0.010-0.164b0.0930.145b0.0091.000

表5 路徑分析結構方程模型標準化路徑系數

表6 路徑分析結構方程模型擬合度
調查結果顯示,男女生低度、中度、高度近視比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近視以中、低度近視為主,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5]。據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顯示,7~<13歲小學生、13~<16歲初中生、16~<19歲高中生及19~22歲大學生視力不良率分別為45.71%、74.36%、83.28%和86.36%[6]。本次調查有效人數708人,近視率為82.62%,與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相比類似,說明學校的視力健康保障工作仍舊任重道遠。
3.1近視發生的相關因素 本次調查中,揉眼習慣、糖類食物喜好、葷素、午飯時間(min)、眼書距離(cm)、居住地區、每日室外步行時間(h)、居住地與教室距離(km)對調查對象近視發生影響無統計學差異(P>0.05)。在本文選取的部分生活、學習習慣中,根據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發現,使用電子產品時長(h)(1~<2 hOR=13.235,95%CI2.933~59.724;2~<3 hOR=4.571,95%CI2.664~7.843;≥3 hOR=3.559,95%CI1.788~7.084)、瞇眼視物習慣(OR=5.553,95%CI3.181~9.694)、熬夜習慣(偶爾OR=2.827,95%CI1.398~5.718 ;經常OR=1.888,95%CI1.102~3.236)、基本膳食(偏流質硬食P=0.016,硬食P=0.000)為近視發生的危險因素,睡眠時間(h)(7~9 hP=0.044)為保護因素、基本膳食(咀嚼)(偏流質硬食P=0.016,硬食P=0.000),這也進一步揭示了當代學生學習課業負擔重,電子產品普遍使用過度,睡眠不充分,未能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7]。所以可以通過改變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不良習慣以改變目前學生近視高發的現狀。
3.2熬夜習慣與睡眠 有調查結果顯示,熬夜是近視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8],究其根本原因可能是長時間形成的熬夜習慣會導致用眼過度及視力疲勞,二者均可導致近視發生。熬夜會造成休息時間不足的結果,致使視疲勞得不到緩解。同時,熬夜會導致內分泌失調,也會對視力問題造成影響。針對此危險因素,這就要求當代學生避免熬夜習慣,養成早睡的良好習慣,充分緩解視力疲勞現象,使眼調節功能得到充分恢復以降低近視發生的可能性。
3.3使用電子產品 根據調查結果,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的學生更容易發生近視,其中使用電子產品超過1 h對近視的發生危險更大。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會導致視力疲勞,進而引起近視發生[9],電子產品對眼的刺激較紙質更大,尤其在夜間使用電子產品,光線昏暗與電子屏幕對比明顯更放大了對眼的刺激作用[10]。當代學生應減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間,避免光線昏暗時使用電子產品,同時可以通過眺望等方式保證眼睛的休息,減少近視發生。
3.4與其他研究結果異同 本次調查暫不能說明居住地區與近視發生的關系,這與唐沖等[11]在重慶市的研究結果不同,可能是由于重慶市地處中西部地區,鄉鎮、郊區與主城區經濟、生活水平差異較大。而本次調查在山東省進行,山東地處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城鎮化水平高,鄉鎮與城市生活水平、生活習慣差異較小。
有研究發現,室外活動時間長短與近視發生顯著相關[12]。本文選取了每日室外步行時間作為戶外活動時間的優化,單純強調步行活動對近視發生的影響,但通過單因素logistic回歸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是樣本量或者回憶偏倚對結果帶來了影響。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瞇眼視物習慣、眼部疾病均與近視發生之間存在關聯,但瞇眼視物與眼部疾病可能為近視已經發生但未察覺的表現,所以,此因素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3.5到教室交通方式與步行速率 在上述回歸分析中,尚不能說明步行速率、到教室的交通方式等因素與近視發生的關系,為進一步探究上述因素對近視發生的影響,本文選取其中部分因素進行路徑分析。通過路徑分析模型發現,到教室交通方式對近視為正向作用,路徑系數為0.133(t=3.911,P=0.000),步行速率對近視為正向作用,路徑系數為0.061(t=1.817,P=0.069)均不能說明二者與近視的關系。但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中騎行(OR=0.286,P=0.002)為保護因素,可能是因為騎行與步行等交通方式之間差異對個體眼部血液循環或用眼習慣帶來的影響不同所致,騎行相對步行消耗體力大,且運動時控制眼球的肌肉得到放松[13],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促進眼部血液循環,同時,騎行視野廣也可緩解視疲勞、增加遠距離視物時間,進而降低近視發生概率。但可能由于本次調查樣本數量不充足,尚不能得出明確的因果結論。
綜上所述,影響近視發生的因素眾多,主要是不良生活、學習習慣導致的用眼習慣不衛生。結合本文討論家長、政府和教育機構應在建立衛生用眼習慣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從糾正不良習慣做起,在源頭上防止或緩解視力惡化現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