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豪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經甘肅900 多公里,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視察時指出: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要首先擔負起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
自然保護區作為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主體,在生態文明建設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愈發重要的當下,該如何明確自身定位和作用,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要講話及視察甘肅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履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職責,這是我們每個生態建設者應該認真思考和實踐的。
太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黃河中上游地區,甘肅隴中黃土高原和甘南高原的過渡地帶,位于臨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之間,東西長約100 公里,南北寬約10 公里,總面積127 萬畝,東南北與兩州8 縣市相接,最西端與青海省循化縣接壤。屬于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的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林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6%,森林覆蓋率為38.57%。境內海拔高低懸殊,森林植被垂直帶譜分布特征明顯,地形復雜,氣候變化大。廣布的森林資源為眾多野生動植物提供了一片凈土,得以繁衍生息,構成了保護區豐富的生物資源。保護區持續穩定發揮著水源涵養、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減碳貯氧、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等巨大作用。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將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規劃布局在7 個重點區域,其中太子山保護區處在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和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這兩個重點區域交界地帶,地理位置和生態重要性獨特,是黃河流域中上游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生態支撐。結合《總體規劃》和保護區實際,太子山保護區應該突出生態優勢,明確自身以下三個定位:
太子山保護區是青藏高原東北的邊緣隆起部分,與黃土高原西南部隴中黃土高原部分相接,區內地形復雜,海拔高低懸殊,地形地貌兼具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典型地貌特征,地貌類型以石質中高山地、河谷階地為主,森林植被垂直帶譜分布特征明顯,從低到高有河谷灌叢帶、軟闊葉林帶、硬闊葉林帶、針葉林帶、亞高山矮林帶、高山草原草甸帶等,保護區共有維管植物838種,脊椎動物208 種,有林麝、蘇門羚、血雉、藍馬雞等野生動物和玉龍蕨、星葉草、水曲柳、桃兒七等野生植物,是西部重要的天然基因庫,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基地。
太子山保護區地處黃河中上游一級支流洮河流域和大夏河流域,距離黃河干流最近處僅有20 公里。保護區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相當豐富,是良好的水源涵養基地。保護區年均降水量達600 毫米以上,從太子山發源的近200 條大小河(溪)流均匯入黃河兩支重要支流——洮河和大夏河,區內的牙塘、太子山、藥水、鳴鹿等四個水庫,滿足了臨夏州上百萬畝農田灌溉用水和人畜飲水,供水人口占臨夏州人口的70%,供水面積約占75%。
太子山保護區地處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上接甘南高原游牧區,下連甘肅隴中黃土農耕區,區內蔥郁的森林植被和豐沛降水,形成一座座天然“水庫”,持續穩固發揮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長期以來,太子山保護局狠抓生態環境保護,充分發揮了生態服務功能,有效減少了流入洮河、大夏河、劉家峽水庫的泥沙量,維護鞏固了黃河中上游“綠色水庫”的水源涵養和補給作用,為甘肅中南部,特別是為甘肅省脫貧攻堅主戰場臨夏州康樂縣、和政縣、東鄉縣、臨夏縣、臨夏市,以及周邊甘南州合作市、夏河縣、臨潭縣等地區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決戰脫貧攻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生態產品。
“綠色發展理念”“兩山理論”,2019 年8 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是做好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理論源泉和精神動力,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履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職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建設美麗甘肅、美麗中國增添更多的綠色筆墨。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依據《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 年)》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和黃河重點生態區主攻方向,結合保護區實際,在全面加強自然生態生物資源保護的基礎上,做好頂層設計,以天保工程、公益林管護、國土綠化、植樹造林等生態工程為依托,不斷加大生態修復力度,持續推進森林資源、生物棲息地、水源地保護,筑牢“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注重保護水源地周邊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維護好生物多樣性,落實好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理念要求,從整體上提升保護區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努力將保護區生態系統保護好、修復好,更好地發揮其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為決戰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生態安全基礎。
科研工作是保護區各項工作的基礎,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是保護區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自然保護區是復雜的、多層次的,是地球上同區域內最有價值的生態系統之一,了解本自然保護區內保護對象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有利于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有利于對保護區內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管理。太子山保護區長期以來限于資金、人才,科研監測工作短板較多,科研項目少,科技人才少,科研合作交流力度不夠。下一步,需要對保護區進行更加詳細的本底資源調查,了解珍稀物種分布范圍與數量,建立自然資源檔案;加強科研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野生動植物固定監測體系;建設高素質科研隊伍,提升科研合作水平,聯合高等院校開展保護區珍稀瀕危物種的救護、繁育、保護研究及其利用工作,積極開展生物資源持續利用研究;開展系列有關森林生態系統的群落結構、功能、演替規律等的課題研究,分析研究保護區生態系統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對改善黃河上游地區生態環境、水源涵養補給的具體影響和價值,為保護區更好地維護黃河上游生態安全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資料支撐。
信息化建設作為自然保護區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部分,是促進保護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太子山保護區近年來大力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建成森林防火自動監測預警平臺,建設了綜合視頻監控系統14 套,監測監控范圍覆蓋保護區總面積的50%以上,購置配備了無人機3 架,建設保護區巡護監測云平臺,為護林員和林調隊員配備了“林務通”和“林調通”智能巡護和調查終端,在局機關建設了森林防火指揮中心,配備了服務器、工作站。通過一系列的信息化項目建設,有效提升了保護區信息化監測管控、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監測、有害生物監測等能力。保護區要想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就要緊緊抓住國家網絡強國戰略、“互聯網+”“智慧林業”等政策機遇和有利條件,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AI 識別、北斗導航定位等新技術來提升信息化高質量建設。一是強化信息化監測能力,繼續通過相關項目建設綜合視頻監控塔、配置高性能無人機等設施設備,提升保護區全天候監測監控能力,爭取覆蓋保護區80%以上的面積。二是在保護區內布設自動氣象監測站和水文水質監測站,為保護區氣候和水文水質研究、森林防火等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和一定的氣象信息服務。三是推動本地資源數據庫建設,包括森林資源數據庫、林木種質資源數據庫、物種數據庫、地理信息數據庫、生態修復數據庫等,整合保護區現有的信息資源數據,實現與省林草局森林資源數據庫的對接,真正實現數據的共享應用。四是加強信息化軟件的開發應用,目前信息化基礎設施硬件建設已初步取得成效,但在智能化巡護平臺、配套數據庫、相關應用軟件方面還有很多不足,已建成的信息化硬件設施采集的各類數據整理存檔、分析判別、研究應用等還需要相關軟件系統的有機結合,這方面將是今后建設突破的重點方向。五是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維護能力建設。保護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大多建在山區,地形復雜、氣候多變,對于信息化基礎設施的維護有較高要求,部分傳輸采用電信運營商光纖,以上因素導致運營維護成本較高,需要保護區一方面通過建立培訓自主的運營維護人員隊伍,另一方面通過自籌以及爭取項目投資,為信息化建設運營維護提供穩定資金,確保信息化軟硬件的穩定運行和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人文歷史遺跡和生物自然資源同樣是保護區重要的保護對象,太子山保護區不僅在地理位置、生態環境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文化領域與大夏河一起構成了古河州的地理文化象征符號。太子山以其雄偉壯麗的身姿成為周邊各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山、圣山,境內及林緣存留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如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洼文化等先民文化,給太子山留下豐富的文化印記。挖掘整理弘揚保護區內豐富的人文歷史、紅色革命、保護自然等思想底蘊資源,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對于提升保護區文化軟實力,弘揚生態文明和自然保護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自然保護區的發展離不開一支忠誠擔當、業務能力強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太子山保護區一直堅持“人才強區”戰略,注重人才引進和培養,加強干部培訓教育,爭取專業技術崗位職稱,營造干事創業的氛圍,為保護區的發展提供了初步的人才資源。但要想在新時代推動保護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保護區還需要在人才引進培養上下功夫:一是通過事業單位公開招考,積極引進保護區急需的林業科研、野生動植物保護、地理、信息化等專業人才。二是拓寬人才培養渠道,積極利用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的合作聯系,開展人才聯合培養工作,借助院校平臺,加強現有人才的培訓力度。三是積極構建人才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結合實際建立完善激勵人才、留住人才的機制,提供良好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強化相關機制保障。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新時代,太子山保護局只有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緊依托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不斷提升頂層設計,強化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修復,認真落實好《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乘風破浪,不斷進取,才能為黃河長治久安,為造福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條件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