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威陳錦航
(1.寶雞民俗博物館,陜西 寶雞 721001;2.法門寺博物館,陜西 寶雞 72220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要利用好博物館這個寶庫,加強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和傳播利用,讓文物活起來[1]。在網絡電視劇和網絡之寶火爆的今天,不少古裝電視劇作品在道具上使用了文物復制品,那么這種方式是否能夠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呢?這是否是讓文物活起來的好方式呢?中國博物館界應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呢?首先我們從電視劇《天盛長歌》中出現的法門寺唐代茶器具談起。
2018年上映的古裝架空劇《天盛長歌》中,有一組公公給皇帝備茶的鏡頭,筆者作為對博物館文物略有所知的行內人,發現道具中使用的金杯為陜歷博所藏唐伎樂紋八棱金杯的變體,使用的茶具為法門寺博物館所藏的唐代茶器具。正是通過這些鏡頭,使網友借機科普這套茶器具的背景知識[2]。

圖1 《天盛長歌》中備茶劇照中出現的法門寺唐代茶器具
同時該組鏡頭特意給了從唐鎏金銀龜盒用茶勺取茶粉的特寫。該劇于2018年8月14日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首播,并在芒果TV、愛奇藝同步播出。2019年5月,入圍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中國電視劇[3],該劇的收視率之大可見一斑。
從文物考證的角度而言,已有很多研究科學指出唐鎏金銀龜盒實為香具而非茶具[4],一般常識中所認為的法門寺唐代宮廷茶器具七件套其實并不成套,其中大部分為香器具(如香匙、夾香料的火筷、盛香料的籠子、儲香料的香寶子)[5],這是文物考證研究中值得認可的推進。所以網友對電視劇科普唐代茶具知識其實并不符合專業研究的結論。

圖2 過去對法門寺唐代宮廷茶器具成套性的認識
但是在一般網絡媒體介紹[6]和唐代茶宴宮廷演出中,這些學術研究成果并沒有改變一般人“錯誤”的認識,這不僅僅是由于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民眾常識是需要一個過程,更主要的是法門寺博物館自九十年代就將大唐清明茶宴表演作為每年博物館重要活動,但是所用茶器具配置是基于當年錯誤的認識。直至2018年,法門寺博物館新版“大唐皇家茶宴”才基于最新學術研究的成果對所用茶器具適當做了調整[7],但是山寨版(非法門寺博物館版)的仿唐宮廷茶宴[8]從學術角度講,依舊采用錯誤的道具配置,并依舊出現在陜西省重要的文化、旅游活動中。
這就引出了了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通過視覺媒介,以古代文物為道具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究竟是求真重要,還是曝光度重要?
讓我們再回到《天盛長歌》,作為一部沒有具體時代背景,小說改編的架空古裝劇,是無法責備該劇的道具的不嚴謹,它就是通過視覺符號消費來迎合商業訴求[9],再對此類電視劇要求其正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中國夢”的有效傳播[10]也許是過于苛刻的要求。
與此類似,雖然新版的法門寺博物館“大唐皇家茶宴”基于學術研究考證,在文物復制品道具使用上做了一定改進。但是為了表演需要,依舊有許多遷就的文物復制品道具使用的不規范。不論是架空古裝還是仿古表演,為了演出需要必然需要創作和對道具用途的改變,同事也滿足了一般民眾對于中國古代的想象,這無可厚非。文物研究的考證僅能指出道具使用的不正確之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由于沒有發掘出更為合適的文物,而無法提出更好的道具使用配置。只要這類架空古裝劇沒有刻意抹黑文物所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它們就是通過視覺符號曝光宣傳了這些文物,自有觀眾會通過彈幕評論去討論其中的真知。
所以,隨著今天的互聯網與手機的普遍使用,視覺文化符號消費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曝光度,才會引發關于真的討論,才會引起研究者對古裝電視劇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揚中化傳統文化的反思。
中化傳統文化從時間角度而言不僅是淵源流長,而且需要與我們當下的生活有交集[11],不論是中華傳統文化還是民間民俗文化,都是在現代技術社會中有展示有曝光才是活的傳統文化,不論采取視覺符號的消費方式、還是商業化的民俗活動,這些渠道均讓中化傳統文化存在于當下。歷史文化體驗更適合今天的消費社會,生活中現實當下的傳統文化并不簡單是真實還原,“大唐皇家茶宴”在歷史上僅僅是皇家才能享用的奢侈生活,而非當時普通百姓所能接觸到的,唐代吃茶的口味也難以被現代人所接受,所以電視劇、表演體驗的可視性是非常符合現代人對于唐代的想象和期望。
如在新版的法門寺博物館“大唐皇家茶宴”中,學者指出調達子實為香寶子,銀風爐為銀香爐,茶宴的導演并沒有簡單地將這些香器具從茶宴表演中刪除,而是在茶宴之中穿插了熏香環節;并且利用銀香爐下半部分,內置電飯煲加熱設備,創意地將銀香爐改造成為煮茶器。

圖3 法門寺博物館“大唐皇家茶宴”表演海報
新版的法門寺博物館“大唐皇家茶宴”仿古表演不是絕對還原,但是還是有力地宣傳了法門寺博物館與唐代文化,而更為講究的唐代茶文化、香文化的愛好者、發燒友,也可以根據嚴謹的學術研究成果自己去創造、體驗、還原更為地道的唐代宮廷茶文化與香文化。一種文化只有人們有選擇自由的條件下才能體現,如果沒有這樣前提下文化識別都不太容易,何談所謂保存文化或者比較它的優劣[12]。
所以博物館應該善意看待此類現象,一旦博物館也想開展文化體驗活動,必然會對古代傳統文化進行當下性的改造,種種快閃、公眾號的宣傳其實已經把古代私空間的生活進行了公眾性的展示,而且其當下展現的古代傳統文化還是有明顯的階層性的,展現的是社會上層,而非古代普通民眾。陸羽《茶經》倡導的是簡約、材質唾手可得的茶器具,這才是一般老百姓使用的茶器具。
如同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為對習近平主席提到的“讓文物活起來”的評論中所言:“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維系著民族精神,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博物館作為收藏、研究、展示、傳播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的公共文化機構,承擔著實證闡釋歷史、引導價值取向、培育審美情趣的重大責任[13]。”這才是博物館應有的職責,中國博物館人無需過分苛責古裝歷史劇、古裝架空劇、和仿古表演中文物道具使用的規范問題,或者認為自己宣傳不足,才有文化消費領域中種種文物背后蘊含傳統文化表現不規范的現象,但是網紅網劇的觀看量事實上是遠超博物館參觀量的。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當下性,博物館與上述視覺媒體對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只是側重點不同,博物館依托文物采用嚴謹的方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覺媒體則采用視覺符號展示消費的方式曝光文物道具,通過視覺符號曝光宣傳文物,就可能引起觀眾自己去探求這些文物所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