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治理局網站資料,從改革開放初期建設的首批5個公園,發展至2020年8月,已經建成各類公園1206個,形成了“綜合公園、郊野公園、帶狀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的多級公園體系。全市公園總面積31466.43公頃,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了 90.87%,。成為名副其實的“公園里的城市”。
深圳有自然公園33個,城市公園181個,社區公園992個,基本實現了市民出門500米可達社區公園,2公里可達城市綜合公園,5公里可達自然公園的目標。
在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206個公園像1206顆綠色明珠,構成了深圳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這些公園從所屬行政區劃統計,福田區121個,羅湖區89個,鹽田區45個,南山區104個,寶安區167個,龍崗區204個,龍華區121個,坪山區51個,光明區229個,大鵬新區48個,前海合作區3個,其余24個公園屬于跨區公園。
深圳有著得天獨厚的橫貫東西的山海資源,包括 252公里的海岸線、10 條河流。山海間棲息著 499 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和近2100種野生植物,每年有 200多種近 10 萬只候鳥在深圳灣停留,10% 的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每年在深圳落腳過冬。這些野生動植物與千千萬萬深圳人一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與繁華都市或一路之隔或相互交融,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自 2015 年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深圳先后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綠化景觀提升、綠色生態水網、特色主題公園等 52 項重點工程建設,2018 年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到2025年,全市將建成社區花園1000個以上,建設郊野徑200公里以上;到2035年,全市公園總數力爭達到1500個,建成社區花園3000個以上,建設郊野徑500公里以上。使城市綠色資源價值充分釋放,人人享有優質的綠色空間,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人與自然高度融合,通過公園城市建設,使深圳成為更健康、更美麗、更具野性和人文關懷的國際化公園城市。
深圳已形成了“綜合公園、郊野公園、帶狀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等豐富多樣、功能互補的多級公園體系,使市民既能推窗見綠、開門見園,又能徒步山林、漫步郊野,體驗鳥語花香,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深圳目前共建成綠道2448公里、平均密度達到1.2公里/平方公里,綠道覆蓋密度全省第一,形成了以區域綠道為骨干,城市綠道、社區綠道為補充,結構合理、銜接有序、連通便捷、配套完善的綠道網絡體系,市民騎行 5 分鐘可達社區綠道,15 分鐘可達城市綠道,30 分鐘至 45 分鐘可達省立綠道。全市2020年建設社區花園300個,建設郊野徑50公里,每年新建或改造公園40個以上。
未來,深圳將打造“世界級公園城市”,實現連山、通海、貫城、串趣的目標,構筑“山海連城”,讓城市與自然更融合、更親密,讓市民充分享受更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和更加健康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