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
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農業的壓艙石作用再次突顯。
同樣是在這一年,伴隨我國農業從重規模的“吃飯農業”向重質量的“品牌農業”轉化,區域農業品牌突出重圍,價值與影響力齊升。
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啟航。
農業品牌化建設越來越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業競爭力以及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綠色興農、品牌強農迎來發展新階段。
“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論壇暨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年度盛典”系列活動盛大舉行,梳理成績、總結經驗,觀點碰撞,區農人共話發展,拉開品牌強農新的畫卷。
百年交匯? 品牌強農任重道遠
2016年,農業品牌化成為重要發展戰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農業農村部將2017年確定為“農業品牌推進年”。來到2020年,中央1號文件已連續第5年對農業的品牌建設指明方向:將繼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
夯實農業基礎,在今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被強調,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成為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
“十三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品牌在現代農業轉型中的戰略意義,將品牌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品牌強農戰略不僅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更成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引擎。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為進一步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個轉變”重要論述,深入實施品牌強國戰略,由《中國品牌》雜志社、中國品牌網、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辦,央視網、微博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論壇暨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年度盛典”系列活動在北京舉行。據悉,作為我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權威的全國性頂級年度盛會,該系列活動已經舉辦三屆。
本次活動將主題定為“聚焦百年交匯新機遇 開啟品牌強農新征程”。農業品牌建設離不開各界的共同探索努力,論壇上政府、企業、學界、第三方平臺、媒體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共享經驗,碰撞觀點,共話中國區域農業的品牌強農之路。
品牌賦能? 推動農業高質量轉變
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已經成為提升農業競爭力,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選擇。尤其是在即將進入“十四五”規劃時期,品牌建設和區域農業品牌也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葛志榮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品牌建設工作,高度重視農業品牌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品牌保證人民對產品質量的信心,打造高質量有口碑的農業。這為我國在新形勢下的加強農業品牌,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區域農業品牌的發展,必須考慮國內外發展環境的問題。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十二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石軍表示,“國際上,我國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是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加。國內,我們國家的消費市場已經發生了快速、明顯的變化,需求已經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重視產品質量,到關注服務質量和消費體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全球化時代,品牌是衡量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在農產品貿易競爭日益激烈、農業經濟風險不斷加劇的大背景下,加快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已經成為引領農產品消費、抵御市場風險、推動農業國際合作的重要力量。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主任金發忠認為,“在推動優質特色農產品發展上,從生產源頭入手,重點要以縣域為單元培育獨具縣域特色的“優質特質好產品”、生產過程積極推行全程控制和良好行為“好技術好模式”、全力推廣應用生態環保優質化的“好農業投入品”、針對性選擇使用生態環保優質化的“好包裝標識”、不斷擴大創建點面結合的“好試點基地”。抓農產品品牌培育,要從傳統的產品宣展、到企業宣傳、再到基地彰顯、最后達到縣域或地域整體表達模式,迅速轉向從縣域地域特色優勢入手,逐一彰顯基地、拓展企業、暢通產品宣展轉變。”
“品牌的發展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既需要我們市場主體和各類企業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各級政府、中介組織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還需要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廣泛合作與交流。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的論壇,對進一步加強中國農業品牌建設,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的重要推動作用。”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副理事長、秘書長鄭志受表示。
生動實踐? 探索區域品牌發展新模式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消費的提升,市場環境的日趨健康與成熟,我國區域農業品牌也在近幾年加速發展,數量、規模的擴大之外,在品質升級、品牌創新上成果顯著。
天賦河套、武夷山水、麗水山耕、濟寧禮饗、武夷巖茶等一系列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和區域農業產業品牌脫穎而出,持續領航,展示出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的強力發展勢頭,也為更多正在培育的區域農業品牌作出示范。
“天賦河套”是2017年巴彥淖爾市立足河套平原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優勢創建的區域公用品牌。“天賦河套”的推出,正在引領生態保護治理和現代農業發展,讓更多優質特色農畜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中共巴彥淖爾市委書記常志剛表示,“品牌發布以來,知名度和影響力迅速提升,先后榮獲中國農業最具影響力品牌、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等十余項大獎,授權產品實現溢價30%以上,帶動全市優質農畜產品整體溢價15%以上。”
如今,“天賦河套”品牌正在成為帶動現代農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成為有效提升巴彥淖爾形象的重要抓手和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載體。
通過建設武夷山水品牌,南平市探索了一條依靠品牌帶動,經濟生態互促共進的綠色發展新路子。南平市政協副主席余建坤介紹了武夷品牌建設的三大做法,包括注重質量第一,以品質鑄品牌;注重市場導向,以運作強品牌;注重要素保障,以機制護品牌。
目前,武夷山水質量技術規范和產品標準體系實現了修訂完善,品類從13類擴大到22類。武夷山水品牌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已與66家武夷山水品牌授權企業,303家武夷山水生產主體共同開展市場化運作。品牌效應帶動了溢價增值,首批33家武夷山水授權企業銷售總額同比增長13.62%,產業鏈和供應鏈不斷完善。
特色區域農業品牌的變革模式和創新思路為全國范圍的其他特色農產品集群及區域農業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可以參考學習的路徑。
平臺助力? 多渠道打造品牌聲量
依托參與數字經濟、線上直播營銷等創新渠道放大品牌聲量、打造品牌IP已不僅是快消、美妝類企業間的模式專利,眾多區域農業品牌也在積極改革創新,多元發力。區域農業在過去一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適應新的消費模式和升級需求,在產品品質提升之外,尋求電商和社交平臺合作,實現價值轉化,探尋農業品牌創建新思路。
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戰略實施,同區域農業品牌的快速發展一起,引發了包括阿里巴巴、微博等在內的企業的共同關注,并成為其發展的新興熱門領域。
“農業農村是阿里巴巴的三大戰略之一,”阿里巴巴集團鄉村振興戰略合作總經理胡雪鶯表示。通過對平臺業務及背后數據的思考,基地直采、游戲助農、淘寶村成為新農村、鄉愁對農業產業的推動等有望成為未來農業農村發展的幾大趨勢。
微博平臺則通過打造區域一縣一品、建立媒體扶貧與鄉村振興聯盟等方式,幫助一批農業品牌提升特色、挖掘價值。
權威發布? 聚焦《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報告》
從宏觀經濟發展趨勢、國際貿易走向,到微觀政府政策鼓勵、質量安全監管,企業轉型、品牌打造,中國區域農業品牌一直在前進探索的路上。會上,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研究中心重磅發布了《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報告》,這份被稱為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的年度風向標的報告已經連續發布了三年。
《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報告》將我國農業概括為一個“穩”字。從“穩”出發,將區域農業公用品牌在2020年的突出特征以及對2021年的憧憬進行詮釋:中國經濟穩中有升,農業品牌穩成長,特色品牌穩發展。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已穩定在97%以上,全國農產品注冊商標數量已超500萬件,累計認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306個、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38個,今年在品牌強農的道路上,我們向前走出了堅實的一步。”《中國品牌》雜志社(中國品牌網)副總編輯、中國品牌研究院副院長宛楓對報告進行了解讀。
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年度盛典上,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年度新聞事件、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年度案例、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年度人物及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指數重磅發布。
“區域農業品牌的發展勢頭越來越猛,探索領域也越來越多”,發布現場《中國品牌》雜志社(中國品牌網)社長、總編輯、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張超感慨連續三年農業指數發布以來,區域農業品牌的強大發展動能。
作為行業的權威發布,影響力指數既是對一年來區域農業品牌建設的肯定,也鼓勵著更多農業品牌突破地域局限,走向全國。經過“媒體傳播力、區域形象力、資源開發力、社會認同感”四個方面的大數據梳理及專家評審修正,“糧油、果品、蔬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畜牧、水產、小宗特產”9個產業小類的2020年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指數從600個入圍品牌中脫穎而出。
“十三五”以來,品牌建設已經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品牌強農為人民帶來了美好生活,在不平凡的2020年,中國一批優秀的區域農業品牌應對了國際局勢、疫情黑天鵝以及自然災害重重困難與挑戰,為經濟與社會穩定貢獻出了農業智慧和農業力量。
在政府、企業、平臺等多方助力下,更多區域農業品牌將走向全國。聚焦未來,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數量和產值有望繼續增加;高標準田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對公用品牌建設的持續示范、帶動作用將進一步加大;農產品同質化問題得到改善;區域農產品爆單量不斷增加。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區域農業品牌正在新征程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