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覺

悲傷有什么用?還不趕快振作起來?這幾乎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對白或者內心戲。很多人把從容淡定、寵辱不驚的成熟姿態當作形象工程來悉心經營,即便面對悲傷的事也能面不改色地應對過去,美其名曰“情緒管理”。然而,情緒管理并不意味著一場對悲傷等負面情緒的殲滅戰,盡管誰都不喜歡悲傷,但事實上,悲傷不僅是人類所固有的,而且是必要的,甚至是有益的。
迪士尼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將人的五種主要情緒人格化,以樂樂(快樂Joy)、憂憂(悲傷Sadness)、怕怕(恐懼Fear)、厭厭(厭惡Disgust)、怒怒(憤怒An?ger)的視角,講述了一個11歲的小女孩萊莉從明尼蘇達州搬家到舊金山的曲折經歷。
在影片中,樂樂以團隊領導自居,始終以小主人的快樂為己任,甚至不惜排除異己來維護小主人的情緒。但事實證明,讓憂憂強行振奮精神、抹除不開心的記憶乃至為記憶重新上色,都是徒勞的。不但徒勞,還讓主人公陷于危難。最終,是悲傷的出場填補了心靈的需索,將小女孩從失控的臨界點帶回家人的身邊,帶回有淚水、有深情和有效交流的生活軌道。至此,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樂樂也不得不讓出領導權,給所有人平等的位置。
至此,我們才恍然大悟,只有快樂、沒有悲傷的人生同樣是殘缺的。每種情緒都是我們對社會情形所作出反應的有益組成部分,我們對每件事情的理解和評價無不受到心情的強烈影響。而在此前,或許很多人都和樂樂一樣,傾向于將悲傷視為一種負面的狀態而避之不及。現代生活的煩惱也催生了大批授人以快樂之道的書籍、課程,似乎不快樂已經成為一種公害。殊不知,過度抑制負面情緒所帶來的危害并不比釋放它更小。患有“無痛感癥”(CIPA)的人,即便屢次受傷,也無法警覺,將自己從傷害中脫離。而悲傷正是心理上的痛感,它促使人們在應對損失的時候清醒過來,調整心態,改變對策。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福加斯曾在一系列研究中發現,情緒不僅會影響人們思考的內容,還將影響思考的過程本身。快樂或悲傷的情緒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當人快樂時,大腦更有可能在潛意識里依賴即有經驗和知識(比如成見)來作出決定;而當人悲傷時,則更加關注外部世界的新信息。心理學上把這類思維稱為“適應性”思維,它使人的思維變得更具體,更注重事實。
正如動畫片《頭腦特工隊》中因搬家轉學而不能適應新生活、融入新環境的小主人公,悲傷的情緒是一個信號,讓她注意到生活正在發生的變化。這種敏感或許讓人略感不適,但也因此,人們將對身邊的角色態度和事態發展投入更多關注,以便全面掌握情況,在必要時刻及時反應,從而不用領受那些出其不意、措手不及。
作為該動畫片的科學顧問,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榮譽教授保羅·艾克曼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達契爾·克特納也是情緒專家,他們在為此撰寫的《悲傷才是成長的主角》一文中提供了一種新的處理悲傷的方式,這種方式的核心就是:接受悲傷,并讓它呈現出來。悲傷會讓失去的東西(比如童年)變得更為清晰,并幫助人們向著他們所收獲的東西前進。這也正是為什么在影片中那些喜憂參半、五味雜陳的情緒或記憶被賦予更高意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