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于1994年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設立,1994年5月實施啟動,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國際合作的成功范例”。如今27年過去了,蘇州工業園區現已初步建成了“一區兩中心一集群”四塊金字招牌,體現了“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頂層設計布局,也意味著蘇州工業園區由此迎來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產業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風口。東吳智庫首席專家、蘇州大學教授方世南認為,隨著“一區兩中心一集群”建設的快速推進,蘇州必將在科技創新領域實現新突破。
“如果把自動化生產線比作‘手’,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它裝上大腦,讓手腦協同發揮最大效能。”蘇州瀚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蔡昌蔚如是介紹他們的研發平臺,相關平臺針對制造業軟件應用廣泛存在的投入大、周期長、管理粗放等問題,致力于為客戶打造一站式的制造運營解決方案。通過相關平臺,有合作項目獲得了超300萬元/年的收益。
瀚川智能,是蘇州工業園區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企業典型。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委員會副主任周村說,制造業是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園區邁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必經之路。早在2017年,園區就在國內率先出臺了專門針對人工智能產業的鼓勵政策,現已集聚人工智能核心企業660余家,產業產值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穩定增長。
強大的制造業,欣欣向榮的人工智能產業,無疑將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提供肥沃的“試驗土壤”。科技部復函中明確要求,蘇州試驗區要充分發揮制造業優勢,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全國探索人工智能賦能大中型地級市轉型發展路徑。
根據蘇州的建設方案,蘇州工業園區將依托蘇州超算中心、國科數據中心、中科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務平臺,利用微軟、華為、華興源創、江蘇北人、思必馳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打造蘇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核心先導區。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丁立新說:“我們將瞄準人工智能全產業鏈條,力爭在幾個關鍵領域率先突破,用人工智能技術賦予‘蘇州制造’新的內涵,為全國輸送更多‘園區經驗’。”
“納米技術如同一根金絲串起眾多產業,為蘇州工業園區集聚了豐富的上下游業態。這種集群化發展,有利于穩定和優化產業鏈。”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委員會副主任李霽雯說。此次以園區為核心的蘇州納米新材料集群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表明園區離打造“世界級納米產業集群”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蘇州工業園區是國內首個把納米技術應用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域,也是全球八大納米產業集聚區之一。近幾年,園區將第三代半導體、納米生物材料、納米功能材料等材料端,以及微納制造、光電子等應用端作為重點發展方向,產業鏈協同效應日益增強。
第三代半導體,也是這條產業鏈上的一環。近日,科技部復函支持建設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該中心由江蘇省政府、深圳市政府聯合支持建設,其中,江蘇平臺以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江蘇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為建設實施單位。
“這種管理運行模式的特點是目標協同、共管共治、互相開放。”江蘇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院長、蘇州納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科說,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未來將以關鍵技術研發為核心使命,產學研協同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產業化,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源頭技術供給。
“具體說來,就是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專業服務。”在江蘇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高級項目經理蘇旭軍以電子顯微技術平臺舉例,“這臺設備每年可為一兩百家半導體企業提供產品可靠性分析等服務,能夠有效地幫助企業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研發成本。”
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把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作為區域發展核心戰略,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為了培育更多高成長性科技企業,蘇州工業園區拋出了一攬子政策紅利,實施“領軍人才計劃”,成立創業引導基金,逐步構建起創新生態產業鏈,引導一批批科技型企業“從弱到強”。
20多年的時間,蘇州工業園區成為“中國發展速度最快,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開發區之一”,成功躋身首批“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勇于爭第一、敢于創唯一”或許正是蘇州工業園區得以保持領先的法寶。

蘇州工業園

蘇州工業園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
如果說,在蘇州工業園區,有哪一個產業,能夠讓一代又一代開發建設者執著信念不動搖,讓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傾情鉆研不懈怠,讓一個又一個企業家邁向成功不停步,生物醫藥產業無疑最具有代表性。伴隨著園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提速,生物醫藥產業就像一顆生機勃發的種子,不斷蓄勢聚力成長,迅速成為引領未來發展的千億級產業集群。
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甚至國內先行地區,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物醫藥產業起步較晚,但是起點高、起勢快、成長迅速。2006年3月,蘇州生物納米科技園(后更名為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破土動工;2007年6月,蘇州生物納米科技園舉行開園典禮;2007年年底,蘇州生物納米科技園成為“國家納米技術國際創新園”的核心區域;2008年,名列全球十大研究學院榜首的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將目光投向園區,將園區確定為亞洲唯一的分會場。
2018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發生了很多重大事件,甚至可以稱之為重要轉折點。4月30日,香港聯交所施行新的《上市規則》,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IPO上市。蘇州工業園區的管理決策者,第一時間捕捉到了這一信息,鼓勵區內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不負眾望地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先驅。這一年,內地共有6家生物科技公司登陸港交所,蘇州工業園區摘得半數名額,信達生物更是以優秀的表現成為港股新貴。
最激動人心的事件發生在2019年。6月13日,中國資本市場迎來里程碑式的變革,國內科創板正式開板,蘇州工業園區科技企業上市繼續跑出加速度。7月22日,科創板首批公司掛牌上市。科創板第一股花落蘇州工業園區,華興源創被寄予了中華復興源于創新的美好期望。這一年,面積僅278平方公里的蘇州工業園區,年內企業上市數量達到了創紀錄的14家。2020年,園區科技企業上市依然高歌猛進,年內新增上市企業12家。目前,園區上市企業總數已達43家,其中生物醫藥企業13家,還有20多家企業進入上市梯隊。兩年時間彈指一揮,上園區市企業數量超過了過去20多年之和。2020年,西交利物浦大學在園區成立藥學院,成為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的新銳力量。風起云涌間,生物醫藥產業在蘇州工業園區大爆發已蔚然成勢。
春潮澎湃起,正是揚帆時。作為全國最具創新力和影響力的知名生物醫藥產業園區之一,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十年磨一劍,正在從大規模研發臨床進入大批量生產上市新階段,大投入、大爆發、大跨越態勢正在形成,建設世界級產業地標“中國藥谷”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