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盼盼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數字中國”再次成為熱點。《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建設數字中國。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可以發現,數字化建設任務,相比以往的5年規劃,戰略位勢和建設內容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其中“數字化”作為關鍵詞在全文出現了25次,“數據”作為關鍵詞出現了53次。
這是我國在兩會上,第一次將數字化作為專篇進行重點部署,第一次明確數字經濟體系內容,第一次將場景作為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抓手,第一次明確強調數據要素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數字化將是“十四五”時期國家和地方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工作抓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強國”建設,“數字中國”建設。過去幾年,“數字中國”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主要的成效體現在六個方面:一是信息的基礎設施規模我國全球領先;二是信息技術創新能力持續提升;三是數字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四是電子政務服務效能顯著提升;五是信息便民、惠民的加速普及;六是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深入發展。
新的歷史時期,“數字中國”建設進入新階段,有著新要求、新挑戰。
“十四五”規劃中首次明確了“數字經濟體系框架”,即三大數字經濟領域(技術、數字產業、產業數字化),三大數字社會領域(公共服務、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數字生活),三大數字政府領域(數據開放共享、政務信息化、數字化政務服務),以及四大數字生態(數據要素市場、數字治理政策、網絡安全、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在“數字經濟”任務中,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神經芯片、DNA存儲等前沿技術被列為了關鍵的數字技術予以加強;人工智能、區塊鏈、網絡安全、5G等新興業態成為發展數字產業化的重點;建設若干高水平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重點聚焦在數據與行業跨界融合的新業態培育上。
在“數字社會”任務中,建設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重點提出要實現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數字化普惠服務,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公共服務”,創新提供服務模式和產品;建設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重點提出構建城市的數據資源體系、推進城市數據大腦的建設,探索數字孿生的城市,5年規劃中第一次出現城市數據大腦、數字孿生等新興概念;構筑美好數字生活新圖景,提出要圍繞居民的購物、居家、生活等各類場景,實現數字化,建設智慧社區。
在“數字政府”的任務中,“開展政府的數據授權運營試點,鼓勵第三方深化對公共數據的挖掘和利用”是加強公共數據開放共享的最新舉措,這標志著政府對政務數據的治理將從數據匯聚與內部共享邁向價值深度挖掘新階段;繼續加強信息化建設的統籌力度,推動系統繼續上云是推動政務信息化共建共用主要工作思路;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功能是提高數字化政務服務效能最重要的工作。
在“數字生態”的建設中,健全數字要素市場的規則,營造規范有序的政策環境,加強網絡安全的保護,推動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是主要的任務工作。
以5年為一個維度,兩會鋪陳出了“十四五”時期“數字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5G、AI、移動支付、工業互聯網……在“十四五”的新機遇期,在科技創新的加持下,一個日新月異的“數字中國”正向我們加速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