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鑫
李清揚
吳穎韜
王洪濤
泰山,自古有“五岳之尊”之稱,被譽為萬代山岳之宗,是歷代帝王封禪告祭、三教九派潛心修行、文人墨客登高抒懷、信徒香客進香祈福的歷史文化名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世界首例文化與自然雙遺產。泰山古建筑群圍繞“朝天”、“升仙”、“祈福”、“登覽”四個主題,于泰山古盤道沿線分布。建筑年代上迄漢魏下至當代,道家、儒家、佛家相融共生,其靈活的空間布局與精湛的建造技藝將建筑營造中的“天人合一”理念推向極致,是我國重要的建筑文化遺產。
碧霞祠位于岱頂南側,天街東首。建筑組群坐北朝南,依山就勢,莊嚴典雅,宛如天上宮闕,是岱頂建筑群的核心部分,中國二十一處重點宮觀之一,亦是我國古代高山宮觀建筑代表作。
現階段對于泰山碧霞祠的研究多為在對其歷史沿革的簡單介紹。碧霞祠今日之布局,大至東道院修葺擴建,小至石碑基座改造,皆與清代布局有較大差異。在學術研究領域多為對其宗教信仰的研究,對碧霞祠建筑群空間組成的研究較少。本文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整理[1-9],以空間演變為線索,結合考察測繪,建立碧霞祠演變模型及現狀模型(圖1),對其相地選址、空間序列、建筑布局進行系統分析。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m,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碧霞祠作為岱頂主體建筑,成為歷代帝王祈福封禪、鞏固政權,彰顯神權與王權的祭天場所。碧霞祠所處岱頂南側位置,視野開闊,南望一覽眾山之小,泰城全貌亦盡收眼底。每當浮云翻涌、白煙縈繞之時,碧霞祠如同仙山瓊閣一般。正如明文淵閣大學士王錫爵在《東岳碧霞宮碑》中描繪說:“瓊宮銀闕,連嶺背麓,丹青金碧,掩映層霄。香煙燭焰,若云霞蒸吐碧落間”[10]。
碧霞祠背靠大觀峰,左連振衣崗,右依德星巖,前方有寶藏嶺屏照。碧霞祠位于天街東端地勢陡然抬起之處,是天街的終結點及游覽視線的交匯點,且是向北通往玉皇頂,向東通往日觀峰、瞻魯臺等景點的必經樞紐。在岱頂各建筑群建造體量上,碧霞祠規模最大,充分彰顯了其岱頂中心建筑的地位。

圖1 碧霞祠歷史布局演變

圖3 碧霞祠平面圖

圖4 碧霞祠分區圖

圖2 碧霞祠區位圖

圖5 碧霞祠鳥瞰圖
從宗教角度上講,道教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境界。碧霞祠所處位置自然條件良好,藏風聚氣,臨近水源,此為“得地”。其地理位置優越,各建筑群環繞其后,登山觀景朝拜者必經于此,歷代君王百姓皆對其尊信有加,正如明謝肇垚所言:“古之祠泰山岳也,而今之祠泰山者為元君也”[11],此為“得人”。游人香客轉入蓬元坊,眼前西神門石階躍然而起,東、西神門相通,南神門與祠前祭祀廣場相連。于此駐視,近可看火池、照壁,遠可觀泰城汶河。側身北望,只見山門高高屹立,如置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神仙境界。明宋濂《登岱》云:“象維平臨青帝觀,靈光長繞碧霞宮”,此為“得天”。“天、地、人”和諧共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道教生態倫理觀及“天人合一”的宗教思想。
碧霞祠平面布局除充分體現“因地制宜”的傳統建筑營造思想外,亦融合了道教美學思想與價值觀念。其整體布局坐北朝南,大殿位于宮觀后方,供奉碧霞元君,是碧霞祠的核心部分,兩側設置配殿供奉道教諸神,以體現“尊者居中”的等級思想(圖2)。
碧霞祠遵循傳統宮觀布局形式,并借助山地地形,使整個宮觀空間富于變化,消除因場地限制而產生的局促感,滿足了道教法事的需要及祭祀的需求。其中西側主體部分為祭祀空間,由大山門、香亭、正殿等圍合成主要建筑庭院。東側為道士生活起居空間,包括寮房、客堂等(圖3)。東西兩個空間之間以垂花門相連。
碧霞祠主要空間可分為祠前祭祀廣場、一院落、二院落與東道院四個部分(圖4~5)。建筑空間序列包括空間的緣起、承接、轉折與高潮(圖6),運用“起、承、轉、合”之手法,著意表現節奏與韻律、對稱與協調、嚴整與均衡之美,實現天人合一之境。
碧霞祠建筑空間序列的起始空間可分為兩部分。其一起于天街與“望吳圣跡”牌坊交匯處,沿階而上,直至西神門。游人香客登至岱頂,沿天街至此,地形陡起,順勢踏上石階,仰望西神門,頓覺人之渺小。這一部分主要由香道、植被、建筑等元素復合而成,是祭祀功能性與景觀游覽性的統一與結合。其二由西神門前石階中段轉入祠前祭祀廣場,由火池前石階登至南神門。道中右側石欄開一小門,沿通道行至火池,其后有照壁,上書“萬代瞻仰”。這一部分獨立于天街而存在,彌補了起始空間短促、功能性缺失的短板,這種處理手法延長了碧霞祠整體的祭祀軸線,增強了起始空間的功能性。祠前祭祀廣場整體布局簡潔,重點突出,視線開闊,通過調動香客的觀感,使心情逐漸平穩、虔誠,為進入碧霞祠內部空間做鋪墊。
經過起始空間,將空間序列引入下一部分的一院落,稱為承接空間。三神門作為區分內外院落的重要節點,是建筑群重要出入口,也是展現碧霞祠道觀文化的重要窗口。神門連接鐘、鼓樓和大山門,共同圍合成一院落。在功能上,一院落具有作為岱頂游覽通道的樞紐節點和碧霞祠建筑群集散空間的雙重作用。由天街入內,空間收縮,但視線仍能穿過神門甬道遠眺山景。院落共分為三層臺地,以石階相連,打造層層遞進的空間韻味。一臺地連接東、西神門甬道,主要為整頓、交通之用;二臺地兩側建鐘、鼓樓,連接神門至山門,進一步圍合院落空間;三臺地坐落碧霞祠大山門,區別于岱頂其他建筑,以其高規格、大尺度的建筑形式屹立于此,盡顯“天宮”之威嚴。
碧霞祠一院落作為承接空間,匯集各方向至此的香客做短暫停留,整理心境。層層而起的臺地空間,按照軸線對稱布局的油松、銅獅、建筑等,進一步為碧霞祠內部中心空間營造氛圍,集中視線。緊湊的布局,林立的建筑,給人以壓抑、緊張之感,烘托出莊嚴、神圣的宗教氛圍,為二院落進一步的祭祀活動做準備。
過大山門,進至二院落,空間被香亭、銅碑分隔為南北兩部分,即“轉折”與“高潮”。碧霞祠轉折空間的“轉”可分解為兩層含義。一層含義為“空間之轉”,轉折空間由南至北依次布置香爐、神龕及香亭,亭前兩側又鑄有銅碑,下沉空間對稱布置千斤鼎、萬歲樓與油松,層層展開。東御碑亭南有小徑,經垂花門可通往東道院。這些建筑及景觀小品極大地豐富了轉折空間,并構成障景阻擋視線,以更好地醞釀祭祀情緒,襯托之后的高潮空間。另一層含義為“路線之轉”,香亭位于碧霞祠二院落正中央,香客在香亭前祭拜后祭祀路線便被分為左右兩條通往配殿,分別祭祀送子娘娘與眼光奶奶。這樣的轉折設置合理規劃了院落內部的祭祀路線,通過兩側分流引導香客祭祀進程,使較小的院落面積滿足多方位祭祀需求的同時,保證院內祭祀秩序。

圖6 碧霞祠剖面圖
碧霞祠二院落北半部分為空間序列的高潮部分,也是最為核心的部分,有“建筑規格高,神仙地位尊”的特點。無論是從主體建筑的體量、規格、等級,還是殿內所祀神仙地位來看,高潮空間皆為整個建筑群中地位最高的部分,前面的“緣起”、“承接”、“轉折”皆是為此做鋪墊。
高潮空間由正殿、香亭、東西配殿四面圍成。過香亭,中為正殿,碧霞祠為最重要的建筑,形制規格最高。正殿共5間,通面闊23.00m,通進深12.67m,通高13.61m。九脊歇山頂,四角施角柱,重梁起架,四柱七架梁,十一檁前后廊式。正間神臺裝木構雕花神龕,祀元君銅像,兩側為眼光、送生兩神銅像。東次間神臺供眼光奶奶及二侍女銅像,西次間神臺供送子娘娘及二侍女銅像。東、西配殿對稱布置,建筑規格次之,為五脊硬山頂。高潮空間較為狹小,外圍環境皆被阻擋于視線之外,建筑與天空連為整體,便于香客虔心祭祀祈福。待登上石臺于正殿前祭祀后再回身望去,院落內部元素皆收于眼底,一掃之前的局促緊張之感,取而代之的則是心情舒暢,仿佛碧霞元君已感應到自己心中所許愿望,胸中充滿開朗與豁達之情。
劉敦禎先生認為中國建筑體系在平面布局方面有著簡單明確的組織規律,以“間”為單位構成建筑單體,再以建筑圍合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模塊,根據需要,采取縱向擴展、橫向擴展、或縱橫雙方都擴展的方式,組成各種形式的建筑組群[12]。這種以庭院為空間中心的布局模式是中國建筑群落的基本特征。
碧霞祠建筑空間布局形式巧妙地順應地形限制的條件。縱觀其歷史沿革,碧霞祠為滿足不斷豐富的祭祀需要,由最初的單一正殿逐步發展為完整院落。明弘治年間向東西兩側拓建東、西道院[3],明萬歷年間向北拓建便殿、憩亭,向南拓建火池、金闕門、各坊[4],清朝時期進一步完善一院落,最終形成今日之布局。碧霞祠以正殿所在的中心祭祀空間為中心院落,北側建造天倫道場附屬院落,南側依次分布祈福作法空間院落與焚帛獻禮的開敞空間,東側布局東道院以供起居管理。在整體的平面構圖上形成以正殿所在二院落為中心,兩條主路線貫穿南北、一條主路線溝通東西的布局模式。
碧霞祠整體布局順應山勢與天街東西道路走向,坐北朝南,擬對稱布局,具有明顯的中軸線,建筑空間序列依次排開,等級分明。正殿位于主軸線北端,地勢較高,并結合地形筑以石臺抬高基座,兩側由配殿、御碑亭圍合,以凸顯正殿的主要地位。沿軸線向南,香亭、大山門、南神門、火池、照壁建筑形制逐步降低,使整個建筑空間布局更加嚴謹有序,氣勢莊嚴。東側道院依附于碧霞祠主建筑群,同樣以中軸線擬對稱布局,抬高軸線北端客堂基座,以強化其地位,但低于正殿,體現道教神祗的等級制度。碧霞祠強調軸線的建筑布局是道教神仙信仰結合山勢地形的充分表述,突出了祭祀進程,反映了建筑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適應關系,體現了道家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
碧霞祠在宋代以皇家祭祀為主,明清至今才逐漸被民間祭祀所取代,因此最初常有朝廷官員祭祀接待功能。自明朝拓建東、西道院后,便有諸多關于住宿接待的記載[13]。古時山路交通不便,登山祭祀祈福的香客通常無法當日往返,常于夜晚選擇在寺觀中用餐休息,待天亮再下山[14]。因此,碧霞祠除了具有重要的祭祀功能外,進膳、夜宿也是其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的來說,碧霞祠的功能布局可概括為“神”、“膳”、“舍”、“園”四部分。
“神”,即碧霞祠建筑群主體部分,包括祭祀前廣場、一院落和二院落,內部各建筑皆沿主軸線對稱布置。二院落作為中心院落,院內各建筑布局嚴謹,尤其是正殿和大山門在建筑形制、規格、尺度、裝飾上等級更高。南側一院落內鐘鼓樓、樂舞樓、石閣、火池、照壁逐漸降低建筑形制,在立面上具有豐富的空間層次變化,強化祭祀體驗。東道院依附于主祭祀建筑群而建,在形制、尺度、體量上與祭祀空間共同形成了主次分明、有機結合的空間布局。
“膳”,為道士香客進餐的地方,位于東道院一院落,包括齋堂與伙房。受傳統意識“以左為貴”的影響,齋堂位于東道院軸線的左側。齋堂與伙房相對而置,中間設石桌石凳,建筑與南側寮房相連,合理利用空間布置廊下交通流線,方便了道士香客的食宿,使一院落形成完整的生活區域。
“舍”,指寮房,除用作道舍外也作為東道院大門立于南端。寮房共分為兩層,一層中庭貫通,在大山門關閉時開啟,作為道士香客早晚出入的通道,兩側房間為陳列、辦公之用。順西側樓梯上至二層,為道士起居之處。寮房的多種使用方式使交通更加流暢,布局更加靈活,使用更加便捷,空間更為合理。雖在歷代關于寮房的規格、布局仍待考證,但其存在形式充分體現了“觀旅結合,觀居結合”的特點,為道觀增添了世俗化的生活氣息。
“園”,包括觀外園林與觀內園林。天街東段作為碧霞祠西神門石階的延伸,對香客進香祭祀前的心理鋪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天街北側為海棠林,綠期較長,郁郁蔥蔥。山門、香亭前各對植兩棵松樹,以顯碧霞祠萬代常青之意,同時也弱化了建筑沉重之感,平添幾分靈氣。東道院內于客堂門前對植矮松,綠植,月洞門兩側擺放小型綠植,尺度宜人,體現樸實素雅的園林特色。客堂后附屬院草木叢生,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當香客置身于碧霞祠中,既可以充分感受到道教園林景觀的古樸與自然,也能夠體會到神圣靜謐的道教空間與“道法自然”的宗教思想。
碧霞祠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歷史發展脈絡清晰,起于宋代,明至極盛,清代發展,近代整修,建筑布局逐步完整,最終形成今日之格局。老子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碧霞祠選址山巔,坐北朝南,背靠大觀峰,具有良好的自然環境與重要的樞紐位置,蘊含道教自然生態觀與審美追求,體現“天地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碧霞祠基于傳統宮觀布局的中軸擬對稱結構揭示了祭祀進程,彰顯了祀神地位,明確的“起承轉合”空間關系烘托出了莊重嚴肅的祭祀氛圍。在建筑布局方面,突出以二院落為中心的祭祀地位,建筑布局結合地形,強化中軸線的主導作用,并結合道觀的發展,形成多功能布局,滿足現代祭祀的功能需求。碧霞祠作為泰山古建筑群的核心部分,及我國古代高山宮觀建筑的代表作,值得今人從多個角度以不同方法加以研究與分析。
資料來源: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自繪或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