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順正
2021年3月9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與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總經理羅戈津通過視頻會議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于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諒解備忘錄》。這份備忘錄的簽署對于今后國際合作開發月球有著重大意義。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擁有豐富的特有資源。月球上富含鈦、鐵、鉻、鎳等金屬礦產資源, 月壤、玄武巖和低濃度揮發物(H、He、C、N)等非金屬礦產資源, 以及隕石資源。能源資源則有氦-3、水冰和太陽能等。月球獨特的高真空、低重力、弱磁場、大溫差、高輻射等環境特點, 可用于特定的科學實驗和物質制造。月球正面永遠面對地球, 非常有利于不間斷的地球觀測;背面則永遠背對地球, 電磁環境非常“安靜”, 適合射電天文觀測等科學探測活動。不難看出,在地球資源日益緊缺的趨勢下,開發月球資源可以提供重要補充, 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指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的可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在開發月球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月球科研站是有效的地外實驗室,不但可以進行空間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學科實驗, 推動基礎科學跨越發展,充實人類長期駐月所需基礎理論,也能夠開展生物制品、特效藥物和特殊材料等研制、開發和試驗性生產活動, 推動新材料和新藥物的發展。研發未來空間探索技術也將是月球科研站的重要內容,如空間核能源、大功率無線能量傳輸、月面設施建造、在軌維修維護,以及智能機器人探測、人機聯合探測等,對于提升人類空間探測能力大有裨益。由于可以讓宇航員長期停留,月球科研站能夠幫助人類對月球礦產和能源進行詳細的勘察和評估。隨著深空探測逐漸成為熱門,設施完善的月球科研站將來還可以發揮物資補給、推進劑補加、大型構件組裝建造、深空通信中繼等作用,為人類探索深空充當“跳板”和中轉站。
此前,中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ESA)等都曾提出過建設月球科研站的構想。但是,航天項目本就是高技術、高風險、高投入的,讓很多國家望而興嘆。月球科研站的優勢雖然明顯,但要建設此類基礎設施和共享平臺, 較之單次探測方式技術難度更大,任務周期更長,投資強度更高, 即使對于大國來說獨立完成都比較困難。因此,對于此類堪稱“史詩”級的工程,各國通力合作是理性選擇。

2021年1月18日,“嫦娥五號”任務發言人、中國國家航天局月球探測與空間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向來賓介紹月球探測航天器的模型。
中國與俄羅斯在太空領域的合作本來就很緊密且歷史悠久。早在中蘇“蜜月期”,蘇聯就開始向中國提供技術援助,發展彈道導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蘇聯是中國航天的“啟蒙老師”。冷戰后,繼承了蘇聯“遺產”的俄羅斯,盡管太空技術和實力大為下降,但其太空技術基礎與實力仍是相當強大的。2017年9月,中俄兩國官員研究確定了《2018~2022年中俄航天合作大綱》,包括特種材料研制、衛星系統合作、遙感、航天器碎片搜尋等內容。兩國科研機構和企業還同意在深空探測方面開展合作,建立聯合數據中心,并購買對方的航天科技產品。
在探月領域,中俄合作空間很大。俄羅斯近年來的經濟形勢一直不樂觀,耗資巨大的航天項目受到不小的影響。雖然俄羅斯同樣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探月計劃,但也避不開囊中羞澀的現實。中國在航天領域表現得后勁十足,而且財力雄厚,這些對于俄方無疑有著巨大吸引力。
從中國的角度出發,俄在蘇聯時代先后發射的24個“月球”系列探測器取得了大量寶貴數據,對于月球勘測和月球科研站選址的意義不言而喻。俄“5-100項目”專家、薩馬拉科羅廖夫大學飛行動力和控制系統教研室主任奧莉加·斯塔里諾娃在接受相關采訪時表示,“俄羅斯在開發有人駕駛和有人居住空間站方面擁有豐富的技術儲備。此外,俄‘能源火箭航天集團已開發出基于天基電動火箭發動機的多次使用運輸飛船方案,將大大降低把貨物送入繞月軌道的成本”。
前期,中俄先后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航天局與俄羅斯聯邦國家航天集團公司關于協同實施“嫦娥七號”月球極地探測任務和“月球-資源-1”軌道器任務合作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航天局與俄羅斯聯邦國家航天集團公司關于建立聯合月球與深空探測數據中心的合作協定》等文件,此次簽署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諒解備忘錄顯得順理成章,讓兩國的月球科研站建設計劃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據悉,在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的框架內,中俄兩國利用在空間科學、研發與使用空間設備和空間技術方面積累起來的經驗,將共同制定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路線圖”,并在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的規劃、論證、設計、研制、實施和運營等方面開展緊密協作。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楊宇光認為,從目前情況看,國際月球科研站應該會建在月球的南極區域,并以無人科考站的形式開展研究。
此次中俄合作共建月球科研站對于抵制“太空軍事化”也有積極作用。近年來,雖然國際社會反復呼吁和平利用外空,某些大國仍一意孤行,“太空軍事化”趨勢已很難挽回。美國是目前在“太空軍事化”方面步子邁得最大的國家,2019年12月成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支太空軍,隨后向實戰領域急速靠攏。今年3月初,美國太空軍司令約翰·雷蒙德明確表示希望制定太空行動指導原則。在美國的帶動下,英、法、日等國也紛紛開始組建自己的太空部隊。3月中旬,法國軍方舉行代號為“AsterX”的太空軍演,測試其太空指揮能力及保護衛星的實力。
美國在月球“圈地”的行動也已開始。去年4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名為《關于鼓勵國際支持太空資源的獲取和使用》的13914號行政令,明確表示美國不承認《月球協定》,反對把月球和其它天體視為“人類共同遺產”。5月有消息傳出,美國政府計劃起草一份關于月球礦產開發的協定,根據該協定美國將在未來的月球基地周圍劃出安全區,以阻止競爭國家、公司的“破壞干擾行為”。美國曾邀請俄羅斯參加其“阿耳忒彌斯”登月項目,但俄國家航天集團總裁德米特里·羅戈津明確回應稱,俄不會參與美國的登月計劃,因為在美國的領導下,該項目不是國際合作,而是類似北約的“太空聯盟”,俄不接受“月球軍事化”。
對于此次備忘錄的簽署,俄媒有評論指出,中俄太空合作符合雙方共同利益,有利于打破美國制定的不公正規則,建立中俄在空間探索中的話語權,用實力和行動來維護平衡與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