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健
每逢歲末年初,北美各大電影獎項的評審活動陸續舉行,被媒體稱為“好萊塢頒獎季”。這一時段一般始于每年11月底美國獨立電影制片協會主辦的“哥譚獨立電影獎”揭曉活動,在次年2月底3月初“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后畫上句號。
好萊塢人士常說,頒獎季在達到“奧斯卡高潮”前的所有安排其實都是為“沖奧”預熱,影人及其作品在“頒獎季”里獲得的關注度和獲獎情況也就成了“沖奧”的重要“風向標”,而最受關注的“風向標”便是“金球獎”頒獎禮。
“金球獎”誕生于1944年1月,在2003年之前,其頒獎活動都安排在“奧斯卡獎”投票日的前幾天舉行。2003年之后,“金球獎”固定于每年1月舉行。2021年的“金球獎”頒獎禮因新冠疫情被推遲至3月1日才以線上形式舉行,一部由華人女性執導的電影大出風頭。
據媒體統計,過去十多年,“金球獎”與“奧斯卡獎”的授予重合率超過了80%。尤其在表演獎項方面,“金球獎”的“雙分類”(劇情類和音樂/喜劇類)男女主角獎項最終授予情況與“奧斯卡”的重合率接近95%。最近15年里,只有2009年發生了例外,那年的“金球獎”最佳男主角得主是米基·洛克(《摔跤手》,劇情類)和科林·法瑞爾(《在布魯日》,音樂/喜劇類),而拿下奧斯卡的則是西恩·潘(《米爾克》)。
2013年,“金球獎”將自己的“風向標”作用發揮到了極致。那一年的“金球獎”和“奧斯卡獎”,除最佳導演獎頒給了不同的人(“金球獎”得主為《逃離德黑蘭》的本·阿弗萊克,“奧斯卡獎”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李安),其他所有獎項均發生重合。
和突出專業化、職業化色彩的“奧斯卡獎”不同,“金球獎”走的是“外圍路線”,其主辦方是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HFPA),協會成員即為評委,目前共87位,均要求是定居在洛杉磯、專門從事影視報道的外國記者。正因為“金球獎”的評委們并不算是“專業人士”,所以該獎不設“最佳攝影”“最佳化妝”“最佳音效”等技術類獎項,而是更側重從觀眾視角進行評審,把重要的獎項拆分成劇情類和音樂/喜劇類兩個類別獎項,1956年起又增設了電視劇集類獎項。
“金球獎”的頒獎禮風格更與“奧斯卡獎”迥異。相比起“奧斯卡獎”典禮現場的大事鋪排和正襟危坐,“金球獎”典禮更像是一場“團拜會”,主持人可以端著酒杯上臺。《名利場》雜志曾有一個說法,“金球獎上大家最期待的是暢飲無限量供應的各色美酒。”
一直以來“金球獎”的地位也有些尷尬,主要是不像“奧斯卡獎”那樣擁有巨大的行業公信力。近年,媒體對“金球獎”評委們的身份紛紛表示質疑,認為華裔女演員盧燕、前環球小姐格麗特·加德納、印度裔演員諾爾·德·蘇沙、波蘭名媛尤拉·澤德斯卡·海耶克等人“怎么看怎么不像是電影記者”。不過盧燕確實曾長期為中國的《環球銀幕》等刊物撰寫報道,更何況現在很多人都在社交媒體上經營著自媒體,記者身份已變得無關緊要了。
盡管媒體充滿質疑,好萊塢業界仍對“金球獎”趨之若鶩。在頒禮之前,各大電影公關公司均會通過安排各種私人晚宴、影片觀摩、影人訪談等活動,對“金球獎”評委們進行游說,以期借助這些“外國記者”們增加他們所代理影片或影人的曝光度,提高摘獎機率。在“奧斯卡獎”頒獎前,“金球獎”頒獎禮晚宴是唯一一個在全美得到電視轉播的,而好萊塢其他專業協會獎項一般都只在《好萊塢報道》《綜藝》之類的專業刊物上刊發獲獎名單了事。因此,“金球獎”頒獎禮往往一票難求。
電影獎項對常年付出辛勤努力的影視從業者們來說,是高度的肯定和鼓勵,對廣大影迷觀眾而言則是一種推薦和引導。電影獎項的設置和頒發也體現了主辦方的審美品位與價值取向。在中國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征程上,能向世界提供真正體現華夏價值觀且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電影獎,一直是中國電影人的夢想。中國不僅要有自己拿得出手的“金球獎”,也要有能夠引領全球電影風向的“奧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