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清
[摘 要] 儀式教育本是學校德育的一種常見活動的載體,通過儀式的形式深化教育內容的內涵。我們不否認當儀式與教育相遇會產生奇妙的教育效果,可隨之也產生了儀式教育的內容錯位、儀式教育的目標缺位、儀式教育的價值迷失等問題。學校儀式教育當有儀式感,增強儀式教育的內容含金量;注重儀式教育的學生體驗性;加大儀式教育的傳承創新性。
[關鍵詞] 儀式教育;儀式感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東方文明古國的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歷來重視禮儀,待人接物,講究禮尚往來。儀式教育是通過嚴格規范的禮儀流程對學生進行德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對學生進行精神激勵、心理凈化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尤其是近年來國家對傳統節日的重視,中國文化的深厚意蘊可以很好地移植到學校的禮儀教育之中。
學校舉行專門的儀式開展教育活動,可以營造出特殊的教育氛圍,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儀式與儀式感的所指
儀式,原指“典禮的秩序形式”,是在一定時刻與場合下舉行的、具有公眾性、具有莊重規范的活動。這些儀式或儀式化行為的價值和意義體現在幫助人們認識自我,建立生活秩序和規律,給人帶來放松感、平靜感和歸屬感(特納,2006)。學校作為一個教書育人的場所,每天的上學放學、師生問候、就餐秩序、食堂就餐、集會升旗、儀式啟動等但凡大事小情,學校如同一個微型社會,儀式“游走”其中,儀式感伴隨而生。
儀式與儀式感之間又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有人提出:“儀式感對于生活的意義就在于,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里看似無趣的事情?!碧m德爾·柯林斯在“互動儀式鏈”理論中提出“情感能量”一詞,指儀式中產生的共同情緒或情感共鳴。有研究認為,儀式感是與心靈產生某種呼應的主體內在的感性活動,同時又滲透著與之對應的恐懼感、道德感、和諧感等具有價值表征意義的情感體驗;儀式的味道是儀式感在生活世界中最直觀的表現,人們內心對儀式的精神性需求就是儀式感。
儀式自帶規范、嚴肅、指向的內涵,無論是儀式的組織者、參與者、旁觀者,儀式活動當中內心的體驗感滲透到活動的流程和秩序之中,自此“儀式感”的象征意義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三、當下學校儀式教育的困境
(一)儀式教育的內容錯位
儀式作為一種造像活動和規范行為指向,是一個用感性手段作為意義符號指代的象征體系。因此,學校儀式教育通過既定的程序和流程來開展,主要是借此向學生傳達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內涵。但往往容易流于表面,給人感覺“很有面子”“很有氣場”,我們所接觸的儀式現場彩旗飄揚,標語橫幅,音樂振奮,師生齊聚,正襟危坐。然后主持人宣布儀式開始,大小領導登臺致辭、講話,其間穿插學生和教師代表或領獎或講話,以表示師生共同參與,儼然成了轟轟烈烈的“形象工程”,具體特指在內容上禮儀教育脫離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在禮儀教育內容上缺乏條理性、整體性和系統性;在禮儀教育方面存在重“知識”而輕“行動”,可以看出儀式教育的內容就明顯錯位。究竟我們的學生在參與該活動個體的身心感受如何?該活動所舉辦的初衷效果是否達成?隨著儀式的結束,這一切也就沒有人再去關心了,因為活動已經結束了,禮儀的任務已經完成了。由此可見,僅有外表光鮮而內涵空洞的學校儀式已成為走秀和點綴品,儀式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功能和教育價值難以顯現,儀式教育的內容到此打住,沒有下文了,讓人略顯尷尬。
(二)儀式教育的目標缺位
學校教育,德育為先;學生發展,德為根本。各種儀式教育乃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平臺和實踐載體。立德樹人,德為本、德為先、德為要,德育多是通過學校開展的儀式活動自然地融入,儀式此時此刻發揮的作用無法否定;德育中的儀式教育既能提升師生的精神境界,營造溫馨的教育氛圍,激發學生內心情感,自然到位“儀式感”必將駐足心中;還可以借助規范化的儀式,利用儀式強烈的感染力和心理內化力,實現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某種心理期待。
然而,具體到學校層面針對儀式教育的目標設定和達成卻是差強人意,儀式教育只是服務于教育的一個形式上的載體,只是形式而已,最終希望隆重熱烈的儀式來為應試教育服務,是以提高成績為目的。儀式過程中大量與學科學習、思想教育等不太適合的因素夾雜其中,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的需求解讀,過度強化了儀式的教化功能,導致收效甚微,這就更加違背了對儀式教育的真正意義的理解。
(三)儀式教育的德育功能缺失
儀式教育原本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基因,通過規范、嚴肅、莊重的儀式流程,意在對身處活動中的學生耳濡目染,身臨其境,通過不斷的儀式重復,可操作的規程,讓學生在感到“儀式感”十足,進而對其知、情、意、行產生影響,最終達到活動育人、儀式化人、教育樹人的目的。
然而現實中有些學校對儀式的德育功能認識不清,認為它只是一個形式,也僅僅是一種形式,對一些禮儀性活動的基本功能、背后意義、禮儀規范、傳承創新等方面的理解與運用顯然匱乏對精髓的領會;缺乏必要的儀式常識普及教育、缺少科學的設計與藝術的渲染、缺乏組織者自身專注和自律、缺少禮儀習慣的養成教育,寄希望于儀式教育現場的短暫時光達到教育的綜合效果,就難免太過于自信了。實踐中雖然部分學校組織者能夠意識到儀式背后的德育教化功能,卻仍然存在組織不嚴謹、氣氛不莊重、參與不積極,組織形式每年每次都是那“老三樣”,學生缺乏興趣、自然也就無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學生就難以在儀式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其教育效果也將大打折扣。
四、強化學校儀式教育儀式感的策略
(一)增強儀式教育的內容含金量
儀式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加油站、助推器、里程碑。儀式教育在學校德育功能的引領下,蘊含著對受教育者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即所謂的“潤物細無聲”。儀式教育作為學生成長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當重要時刻和關鍵節點都會通過某種活動的形式加以承載,開展儀式教育,重點在內容,關鍵在形式、靈魂在創新,這其中需要經過前期大量的調研、醞釀和“包裝”,儀式教育的“面子”要有,儀式教育的“里子”更重要,特別是學生對儀式的認識、認可、認同。如每年都有的開學典禮、運動會等,不能每次都是“幾大件”,毫無新鮮感;要做到與時俱進,要推陳出新,既要在內容上豐富內涵,也要在形式上創意創新。因為我們面對的鮮活的生命,每個生命又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只有融合了學生“口味”的儀式教育才會變成學生喜歡、接受和參與,也能讓儀式教育的初衷更能“接地氣”。
(二)注重儀式教育的學生體驗性
學校通過儀式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儀式感,如何讓學生在儀式中產生“儀式感”并且是發自內心?這就要求要求儀式的組織者緊抓儀式教育的對象也就是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學生思維發展的程度來做好學校層面儀式教育的頂層設計,要堅持儀式教育的學生主體性,借助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和辦學傳統,融入儀式教育的因素,提高學生對來自辦學特色和獨特文化的儀式教育的內心認同感;要讓學生從儀式舉行中獲得內心的滿足。
學校儀式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于學生個體或群體的主動積極參與,在固定的時間節點或學生成長的特殊階段給予特殊的紀念,類似春節等傳統佳節到來之際人們的翹首以盼,此時儀式已不僅僅就是一種儀式了,儀式的教育意義或多或少已經印刻在學生腦海中。比如,直接或間接的儀式參與會讓當學生終生難忘。如學生主持、上臺展演,或者僅僅作為一名觀眾,在彼此交流中學到一些無法言傳的知識,也可以實現對自我的全面認識。當學生在儀式教育中做到了“認識自己、欣賞自己、發展自己”,就會對儀式中傳達的信息理解得更為深刻。
(三)加大儀式教育的傳承創新性
儀式是伴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當下學校開展的儀式教育反映了當代社會的客觀現實,同時儀式自古以來有之,并且一直在歲月的變遷中得到傳承;儀式都是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和文化性,這是儀式生存和發展的根系和營養。我們要研究每個儀式的歷史發展脈絡,既要追溯過去,又要面向未來,注重儀式存在的時代特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學校儀式教育中,漢字文化、詩詞歌賦、戲曲武術等高雅藝術走進校園、走近學生,條件允許的學校直接引進來讓學生在諸如開學典禮、運動會等儀式中體驗。當然,精簡傳統禮儀的繁文縟節之外,適當結合當下時代特征又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組合安排就更能讓學生體驗到滿滿的“儀式感”。
參考文獻:
[1]佚名.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EB/OL].[2016-11-05].http://news.gmw.cn/2016-10/31/content_22739040.htm.
[2]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崔露什.儀式感的現代性闡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4]王曉丹.論旅游中的儀式與儀式感[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朱福昌)